
我依稀記得,第一次接觸《鐵道員》是在青少年時期。
當時有位朋友知道我喜歡日本文學,便熱情推薦這本書。
但因課業繁忙,這件事就被我拋在腦後,遲遲沒有翻閱。
多年後,我終於重新打開這本書。也許是因為人生經歷多了、心境變了,即使閱讀此書並未激起太大波瀾;但我卻逐漸能理解作者筆下那一句句平凡語句背後所藏的重量與情感。
原來,所謂「奇蹟」,或許不是驚天動地的轉折,而是日常中微小卻深刻的感動與相遇。
八則故事,串起一個關於愛與遺憾的世界
《鐵道員》由八篇獨立短篇組成,每一篇都單獨成篇;但彼此之間又隱隱交織出一種情感的連貫性。
為了讓讀者更清楚理解這本書的內容,我將這八篇故事依主題關聯分為四大類,接下來將一一介紹。
「鐵道員」乙松,是個稱職的鐵道員,卻也是個失職的丈夫與父親。
他是幌舞站的站長,一生盡忠職守,將青春投注於每一班準時駛進站的列車。然而,那份對職責的堅守,也使他與家庭之間築起了無形的牆。
他的女兒在襁褓中夭折,妻子也在病中離世,而他只能在月台上,像往常一樣站立,望著鐵軌深處的燈光,不曾離崗、不曾失職。
當退休將至,乙松才得知幌舞站即將被廢止。鐵道象徵著時代的流轉,也暗示著他正被時代慢慢遺忘。
那個曾經是整個世界的月台,如今變得空蕩、孤單。他對生命的熱情幾乎燃燒殆盡,只剩遺憾在心底沉澱。
直到某一天,一位意外的訪客現身。這個出現,為他平靜的人生劃下溫柔的句點,也讓他的離去不再遺憾。
再見的奇蹟,是留給遺憾的一份溫柔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麼一點遺憾。

鉄道員:高倉 健
在《鐵道員》這本書裡,乙松這個角色特別令人熟悉。尤其是電影中高倉健的演出,更是讓人難以忘懷。記得片中那幕畫面:漫天大雪紛飛,乙松站在幌舞站的月台上,肩頭覆滿積雪,卻依然挺立揮旗,象徵著他對崗位的堅守與對時代的告別。那份沉靜中的剛毅,如今依然深植人心。
翻完整本書後,不僅是〈鐵道員〉,還有〈老街區〉與〈孟蘭盆會〉,這三篇都讓我印象深刻。它們共同描寫了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對天人永隔的遺憾,以及在命運安排之下,那些近乎奇蹟的「再次相遇」。
每一位主角,都在看似平凡的日常裡,迎來了一場與摯愛重逢的機會。有的再見是遲來的告別;有的重逢,是理解與放下的開始。
或許,這正是作者對「奇蹟」最細膩的詮釋:它不是打破自然法則的戲劇化轉折,而是讓人心中那份未竟的牽掛,得以安放的溫柔安排。
❝把握當下是留給未來最溫柔的交代❞
很多事,一旦錯過,就是一輩子的錯過。
《鐵道員》裡,我始終感受到作者想傳達的一句話:把握當下。
那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相處與存在,往往在時光悄然推移後,才驚覺早已回不去了。
乙松來不及見女兒最後一面,亦未能陪伴妻子走完最後一程。〈老街區〉的主角貫井,在年輕時選擇與父親斷絕關係,直到父親離世,才在遲來的哀悼中理解那份沉默的愛。
而〈孟蘭盆會〉中的千惠子,也只有在祖父逝世後,才真正意識到對方在她生命中的分量。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句話或許說來無用,卻幾乎是每個人在人生某個時刻的共同心聲。我們總是在失去後才明白擁有的珍貴,在遺憾中學會珍惜,也許這就是人生成長的方式。
惻隱之心:避免沉淪的唯一救贖
在《鐵道員》這本書中,〈情書〉與〈窩囊的聖誕老人〉兩篇作品有個共通之處:主角皆為警察局的常客,是被社會視為邊緣人的存在。
然而,無論是吾郎還是三太,嚴格來說,都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他們犯的錯,不過是為了求生,在社會最底層掙扎所做的選擇。
在〈情書〉中,吾郎收到一封來自白蘭的信:一位他從未謀面的「妻子」筆下的字句,竟一點一滴喚醒了他內心的羞愧與渴望。也許那封信未必真實,但那份惻隱與關懷讓他決心回到故鄉,重新做人。
〈窩囊的聖誕老人〉中的三太,也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進出看守所對他而言早已習以為常。
但在獄中,他聽見獄友的遭遇,竟開始產生同情之情。當他決定代替那位朋友前去探望家人時,卻意外發現,真正等待他歸來的,是自己年邁孤單的母親,她一直盼望他能在平安夜回家。
作者透過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能使人悔改、回到正途的,不是懲罰或制度,而是良善之心。
當一個人因為被理解、被信任,而願意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與選擇,這樣的改變才是真正的奇蹟。若我們能為他人多想一步,也許,就能在不經意之間,成為他人人生轉折的關鍵。
恐懼與秘密:我們無從言說的黑暗與傷痕
書中〈惡魔〉與〈伽羅〉,曾在作者的後記中被特別點出,皆與他個人的人生經歷有所連結。這兩篇故事色調截然不同,卻都共同指向內心深處難以啟齒的恐懼與秘密,是本書情緒最幽微、也最陰鬱的章節。
〈惡魔〉:恐懼,是被囚禁心靈的具象化

〈惡魔〉採用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一位被禁錮在深宅中的富家少年的故事。除了上學時間,他的人生幾乎被高牆所圍困,唯一能見到的世界,是那些在外自由奔跑的同齡孩子,與自己形成強烈對比。
當家中為他請來一名家教——自稱是東大學生的蔭山後,噩夢正式開始。蔭山的一舉一動都讓人不寒而慄:令人作嘔的眼神、輕蔑的態度、貪婪無度的性格……是少年對他的恐懼與憎惡,逐漸累積成一種近乎偏執的厭惡。
隨著故事推進,蔭山對財富與慾望的覬覦浮出水面,點出了人性中黑暗的一面。然而更讓人震撼的,是作者筆下對「極端心理狀態」的細膩描寫——當人陷入長期壓抑與恐懼時,心靈會產生扭曲,對一切過度敏感,草木皆兵、杯弓蛇影。這份放大的恐懼,不只吞噬了他對世界的信任,也象徵著童年創傷可能帶來的終生陰影。
〈伽羅〉:在華麗背後掩藏的祕密與代價

若說〈惡魔〉講的是心理深淵,那麼〈伽羅〉則是描寫泡沫經濟前夕,一場美麗而殘酷的時代風景。
故事背景設定在創業熱潮方興未艾的年代,成衣業競爭激烈,挖角與排擠成了業界慣例。在這樣一個以表面光鮮為榮的時代,〈伽羅〉這家服飾店如其名般風華絕代,女店主更是光彩照人。
然而,這樣的美麗背後,總有一段無人知曉的故事。隨著情節層層揭開,我們看見的是名為「成功」的殘酷代價,也看見了主角藏在心底、從未對人說出口的過往。
〈伽羅〉提醒我們,許多耀眼的生命,其實都藏著傷痕;許多看似選擇了現實的人,未必沒有純粹的夢想。作者想呈現的,或許正是那在社會框架與自身價值中掙扎的瞬間:我們失去了什麼,又為了什麼而繼續前行。
不經意間,鬆開了曾緊握的那隻手

〈獵戶座的邀約〉講述的是佑次與良枝這對貌合神離的夫妻。雖然名義上仍未離婚,兩人早已分居多時,各自在外有了曖昧對象。佑次交往著一位年輕女子,良枝則與一名有婦之夫產生情愫。曾經深愛彼此的兩人,如今已走到只剩責任與空洞對話的關係。
這對夫妻的故事,隨著一封來自故鄉的信而轉向。京都的老電影館「獵戶座」即將歇業。多年未返鄉的良枝動了念,想回去看看,佑次便一同前往。抵達目的地時,許多青春回憶隨場景浮現--櫻花樹下的電影館、售票櫃檯、貼著老電影海報的牆、還有那位依舊身穿制服的仙波先生。
仙波先生如今已年過七十,卻仍在此守著這座即將關閉的劇院。他曾是館內的學徒,原本的老闆早逝,臨終前將電影館與妻子託付給他。他便履行了承諾,一守就是四十年。那份堅持,不是華麗的愛情宣言,而是日復一日的行動與守護。
佑次與良枝在他身上,看見了某種他們早已遺失的東西。他們沉默不語,內心卻泛起陣陣波瀾:
我們……是從什麼時候變了呢?
也許佑次並未真的不愛良枝,只是搬出去後,感情漸淡;也許良枝也仍然在意佑次,只是想在青春消逝前,尋求一份情感慰藉。成年人總有無數合理的理由逃避初衷,卻也在日常忙碌與現實壓力下,忘了那個曾為對方無條件付出的自己。
有時候,愛不是突然消失,而是在一次次的忽略與沉默中漸漸退場。
我們並非故意,只是……不經意間,鬆開了曾緊握的那隻手。
那個把《鐵道員》帶進我生命裡的人
其實,這篇讀書心得,對我而言並不只是閱讀的感想而已。它同時與《遺忘師》第五章——不是每個後悔,都能換來重來的機會有所呼應。
因為這本書,就是她推薦給我的。
我得說,她離開時,我非常難過。
我很難定義與她之間的關係——真要說的話,大概就像《遺忘師》中胡東岳和丁筑儀的關係吧。我們曾經無話不談,一起走過許多時光,過往片段直到現在依然歷歷在目。
她開朗、善解人意,說話時總會默默配合我的語速。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小細節,其實最能看出一個人是否真正在乎你。而她就是這麼貼心的一個人。
有時候,一本書會因為某個人而變得特別,甚至難以再翻閱;但也因為那個人,我才讀懂了這本書裡,那些關於遺憾、錯過、無法重來的故事。
記得一個人,就是讓她繼續活在心裡
我曾向女朋友提過她的事。聽完後,她淡淡地說:
只要你還記得她的事情,她就會永遠存活在你的心中。
那段回憶雖然已經過去,只要珍惜、記得,那個女孩就會永遠以最美好的模樣,存活在我心裡的某個角落
這句話讓我久久無法釋懷。那一刻,我哭到不能自己。
她沒有一絲忌妒,沒有任何不悅,反而坦然地與我分享她的觀點,給予理解,並溫柔地接住我過去的情感與記憶。
我從她的話語間,看見了一種廣闊的心胸,也在那瞬間明白——我必須好好活下去。
不只是為了我自己,更是為了那些曾陪伴過我、影響過我、愛過我的人。只要我活著,還記得,她就不曾真正離開。
《遺忘師》裡,有兩個面向的我
我想《遺忘師》裡,藏著兩個我。
曾經的我,像古悠人。不喜歡被體制束縛,對不公不義的事會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對我而言,正義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本能。遇到權威與壓迫,我從不退讓,也從不妥協。
而現在的我,卻像胡東岳。懂得用圓滑的方式處世,學會與人為善,凡事以和為貴。許多情緒與不安,都悄悄吞進肚子裡,不再那麼輕易表達,也不再渴望誰來理解。
我一邊寫著這些角色的故事,一邊也在記錄她曾存在的痕跡。也許,我無法用言語完整描述與她的關係。但我希望,透過這些文字,讓那些認識她的人能重新想起她的溫柔、她的美好——在我的記憶裡,從未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