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是台北人,但我與刻板印象的台北人不太一樣,我聽得懂台語、也會說(雖然講得不輪轉),家裡的政黨傾向也跟既定的台北印象不同,所以有時還是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有一次去朋友家玩,剛好和他奶奶聊天。她年紀很大,是早年從中國大陸跟著國民黨來台灣的,她訴說著她住在中國大陸時,出身富裕家庭的她,可以每天穿得漂漂亮亮坐著車到處去玩,說話裡帶著一種自然的自信。
聊著聊著,她說,以前台灣的本省人真的很窮,家裡的幫傭都沒鞋穿,是像她們這樣的外省人帶著錢來,一點一滴讓本省人富起來。
她說得很平靜,像是在說理所當然的事情,然後問我,你是本省人吧。
我點了點頭,沒說話,但心裡有些震動。
那不是惡意,也不是挑釁,只是那樣的理所當然卻悄聲無息地讓我的心好像又被觸碰了一下。其實從小到大,我也不是第一次聽到一樣的事,比我年輕的、比我年長的,這樣的成見似乎刻在某些人的血液中。
但是細想把本省、外省這兩個名詞,抽換成不一樣的族群,客家人、原住民、新住民,對非我族類的閒言閒語未曾在這裡停歇過,我又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真的有必要表現得一副「憤恨不平、全世界都虧欠我」的樣子嗎?
我也會暗自提醒自己:現在再談省籍情結什麼的也很過時了,只是心中難免會發出幾聲悲鳴。
我只是至今還是很難接受「對某些人來說,一樣在這裡生活的人,卻有誰的血統比較高貴」這件事,誰叫我就是一個不像台北人的台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