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遠是一名剛開始網路寫作的大學生。他沒有什麼特別的背景,只是某天無意間在手機上看到一篇點擊破萬的短文,講的是作者和母親之間的故事。
那篇文章不長,卻讓他眼眶發熱。讀完之後,他忽然有一種衝動,也想寫點什麼,把自己藏在心裡很久的感覺放出來。 第一次發文,他寫了關於外婆的一段回憶。語句有些生澀,但很真誠。他本來以為不會有人在意,卻沒想到留言一條接一條,說他的文字讓人想起自己的阿嬤,有人甚至說哭了。
這種被理解的感覺讓他興奮又緊張,他開始每天寫一篇短文,寫生活的細節,也寫青春的困惑。 短文帶來的流量很快。他一邊感到開心,一邊也開始感到壓力。他覺得自己好像得一直寫受歡迎的內容,不能停,也不能寫得太真實或太安靜,否則就會被忽略。他的內心漸漸有些疲憊,開始懷疑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寫作。 有一天,他翻出高中的舊筆記本,裡頭是他當年寫的小說草稿。那是個未完成的故事,主角是一個總是對天空說話的女孩。字跡歪斜,情節也很青澀,卻讓他笑了。
他突然想起,當初他之所以想寫作,不是為了追流量,而是因為他喜歡編織世界,也喜歡讓角色活起來。 他開始重寫那個故事。白天他依然寫短文,但晚上他會關上社群,靜靜回到小說的世界。
小說進展得很慢,有時乾脆卡住不寫,但他沒有放棄。他發現寫小說的感覺跟寫短文很不一樣,短文像是對外說話,小說則像是對自己傾訴。 慢慢地,他找到一種節奏。短文幫助他增加曝光,小說幫助他整理心。即使小說沒人看,他仍願意花時間去寫,因為那是屬於他的東西。
他不再焦慮於哪一種形式比較有價值,也不再想著要取悅誰。他只是每天坐下來,寫想寫的內容。
林遠想告訴新手寫作者的話: 面對快速與緩慢、短線與長線的拉扯,寫作者要如何取捨?其實,兩者不必二選一,而是可以並行發展,形成雙引擎創作策略。 以短養長,短文為小說鋪路 短文可作為小說的試金石。例如,你可以寫一篇小說片段短文,透過讀者反應測試是否有市場潛力。若回響熱烈,即可拓展為完整長篇。 在時間分配上,可用交叉進行創作節奏,寫短文可以安排在白天零碎時間,快速產出、即時回饋;小說則可保留在夜晚或週末靜心書寫。兩者交替,有節奏、有動靜,創作能量反而更穩定。 寫短文像是快速吐露感受,適合抒發情緒;寫小說則是慢慢咀嚼內心,適合靜心調整。兩者在創作中互為補償,也能紓解不同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