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影評:一場關於成長的社會實驗,超越配對的深層啟示(有雷)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raw-image


I. 引言:戀愛小白的畢業考—一場關於成長的社會實驗


Netflix戀愛實境秀《Better Late Than Single》(又譯:《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以其獨特的「母胎單身」設定,自開播以來迅速躍升為熱議話題,甚至在韓國Netflix排行榜上衝上TOP 1 。這檔節目不僅僅是尋找伴侶的配對遊戲,更是一場深刻的個人成長「畢業考」,讓觀眾得以見證一群對愛情一無所知、對戀愛感到手足無措的「戀愛小白」們,如何從青澀、手足無措,逐漸蛻變為勇敢、成熟的個體。

節目最終章的到來,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這群參與者真的從這場戀愛大作戰中長大了嗎?他們究竟學會了什麼?本文將深入探討節目中各個角色的成長弧線,並結合廣大網友的多元看法,剖析這場「戀愛畢業考」所帶來的深層啟示。

《Better Late Than Single》被許多觀眾形容為一部「戀愛觀察實驗紀錄片」,其獨特性源於製作團隊對「真實性」的極致追求。

製作人坦言,他們三位也曾是長期「母胎單身」者 ,這份親身經驗讓他們在節目製作過程中更能同理參與者的困境與心境,從而與觀眾產生強烈共鳴。

節目申請表上的第一個關鍵問題便是:「你認為自己母胎單身的原因?」。

製作團隊將這個答案的真實性以及參與者渴望脫單的想法,對於團隊來說遠大於他們的外表 。為了確保參與者「母胎單身」狀態的真實性,製作單位甚至與每位成員簽訂了「真實性合約」,並在節目開始前安排了「模擬相親」環節,以了解其個性及發展關係時的互動模式 。這種對真實性的嚴格要求,使得節目超越了傳統戀愛綜藝中常見的「互撩」或「戲劇化」模式,轉而聚焦於最原始、未經修飾的戀愛學習過程。

這份「實驗」性質,讓觀眾不僅是旁觀者,更像是在觀看一面鏡子,反思自身在愛情中的猶豫、矛盾與成長 。


II. 蛻變的旅程:個體成長的多元面向


《Better Late Than Single》的魅力,在於它細膩地捕捉了每位「戀愛小白」在情感旅程中的獨特成長。以下將逐一剖析幾位關鍵參與者的蛻變,並融入網友對其表現的看法。


A. 汝明、李陶等女來賓:體現「自我賦權」的蛻變


許多母胎單身者在戀愛初期,常因缺乏經驗、過往被拒絕的陰影,而表現出自尊心較低的特質。

節目初期,汝明便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從她每天需要打電話給媽媽獲得自信的內容便可窺知一二。

面對載伊的「善意謊言」時,她強顏歡笑,甚至將委屈轉化為對自己的懷疑。這種反應模式,反映了許多戀愛新手在關係中容易失去自我,將他人的行為內化為自身不足的普遍問題。然而,在經歷了情感的起伏後,汝明展現了令人驚訝的蛻變。她不再只是被動等待,而是開始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在最終電影之夜,她與其他女來賓一起談笑風生電影情節,而不是糾結於過去的傷害。這種轉變,正是她們靠自己去探索與追尋的旅程。

汝明的成長,體現了「自我賦權」的典範。她的轉變並非僅是戀愛技巧的提升,更是內在力量的覺醒。

她學會了將自我價值與外部關係分離,不再將愛情的成功與否作為衡量自身價值的唯一標準。這種將重心放回自我價值之上的成熟感,正如節目所強調的「為自己人生負責」。

她們的成長路徑與節目所傳達的「勇敢嘗試比完美更值得珍惜」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汝明的案例為那些在感情中習慣性被動、害怕受傷的人提供了深刻啟示:真正的成長是從被動承受轉為主動選擇,並將重心放回自我價值之上,而非僅僅追求配對成功。


B. 載伊:內向者的同理心覺醒與自我接納


載伊是另一位引發熱議的成員。他內向、不擅言辭的性格,讓他在戀愛中屢屢受挫。面對情感,他習慣用「理性分析」來處理,甚至說出「我其實沒那麼喜歡妳」這種傷人的話語。

這種行為模式,與節目中「外貌是愛情的入場券,但不是通行證」的觀點不謀而合 ,因為儘管載伊擁有外貌優勢,卻因羞愧感和自卑而害怕表達真心,甚至為了避免給喜歡的人壓力而自我退縮 。

然而,在經歷了志軟的溫暖提醒和汝明的直接受傷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理所當然」在情感關係中可能會造成巨大的傷害。最終,他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懊悔與愧疚,甚至崩潰大哭。這場眼淚並非軟弱,而是他學會「同理」與「感受」的第一步。他不再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是開始學習如何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這份遲來的醒悟,或許才是他從「母胎單身」畢業的最重要一課。

網友對載伊的成長評價極高,認為他「成長超感人!沒有他整個節目失去靈魂」。

更有報導指出,載伊在節目結束後成功脫單 ,製作人對此表示「由衷的開心,並為他鼓掌,彷彿是自己的成就」。

載伊的蛻變揭示了情感成熟的核心是「同理心」而非「完美外表」。他的轉變並非來自外在的改造,而是內在的認知重構。

他的崩潰大哭是其情感防線崩塌的標誌,也是他從「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到「學習站在對方角度思考」的關鍵轉折。

製作人的證實進一步證明了真正的成長是內在的,而非僅是外在的配對成功。

載伊的故事給予了內向者和不擅表達者極大的鼓舞,即便是「母胎單身」,也能透過真誠面對自己的不足並學習同理他人,最終實現情感上的「完整」。

他的案例也反駁了「外貌決定一切」的膚淺觀念,強調了內在成長的重要性。


C. 廷穆、李陶與志軟:情感流轉中的爭議與成長


廷穆對李陶的熱烈追求後突然降溫,轉向志軟,最終與志軟配對成功 。李陶則在情感受挫後展現了真性情與自我尊重 。志軟則在與廷穆的互動中,展現了其溫暖與接納的一面。

廷穆的轉變引發了巨大爭議,網友質疑他「深情還是海王?」,認為他「不公平」且「不成熟」。

Reddit上的討論指出,節目剪輯可能刻意製造戲劇性,廷穆與志軟的互動在早期就被剪掉,導致觀眾認為其轉變「突然」。

廷穆的行為被解釋為其「不成熟」的戀愛經驗所致,而非惡意 。

他這種「逃避衝突型」的人格 ,解釋了他面對李陶質疑時的掙扎。

李陶則因其「真性情且有教養」、「太帥氣了」、「愛自己的能力」而獲得大量支持 。她明確表示:「出去之後我才不要和你見面,時間對我來說非常寶貴,私下見面一定是和我珍貴的人」,這句話成為許多觀眾新的感情觀。李陶的成長在於她學會了「離開」與「不消耗自己的愛」,這是一種基於「愛自己」的成熟選擇。

這場情感流動的爭議凸顯了戀愛實境秀的本質:它既是「真實」的紀錄,也是被「剪輯」和「敘事」重構的產品 。

觀眾在「上帝視角」下,容易對參與者進行道德評判,卻忽略了其作為「戀愛小白」的試錯過程。

這一爭議不僅關乎個人行為,更引發了對戀愛實境秀倫理的討論。它提醒觀眾,螢幕上的「真實」是經過篩選和呈現的,參與者的不完美正是節目的核心價值,而非被苛責的理由 。同時,李陶的「人間清醒」和「愛自己」的態度,成為許多觀眾新的感情觀 。


D. 賢圭:過度努力的執著與界線的學習


賢圭對志受的「執著守候」一度被質疑為「恐怖情人」行為。他的行為引發了關於「過度努力型」戀愛人格的討論 。

賢圭將戀愛視為「讀書」,認為「努力就能達成」,這種「過度努力型」人格 導致他在感受到情感冷漠時失控 。網友指出,他的行為(如在志受信箱和房間徘徊)給人「跟蹤狂」的感覺,尤其考慮到志受過去有被跟蹤的經歷 。主持群對此的「糖衣包裝」也受到批評 。

賢圭的行為根源於其「母胎單身」的特點:缺乏戀愛經驗導致他無法有效識別和尊重個人界線,將情感投入與結果錯誤地劃上等號。

他的「偶像劇名場面」告白雖然戲劇化,但也反映了其對戀愛的不切實際幻想。主持群的「避免傷害」態度雖然出於善意,卻可能錯失了引導參與者和觀眾反思不健康行為的機會。

賢圭的案例成為一個警示,提醒觀眾「努力不一定有結果」,戀愛有太多變因 。它也強調了在關係中建立清晰界線的重要性,以及學習處理未獲回應的情緒,而非將其轉化為執著或壓力。

這對戀愛小白而言,是比配對成功更為深刻的課題。


E. 志受與勝理:堅強背後的脆弱與意外的匹配


志受最終選擇了勝理,儘管勝理在喝酒後有失誤,她卻原諒了他,並表示需要他那種「淡然」。

網友對志受與勝理的配對結果感到「大吃一驚」,普遍不看好,認為「勝理根本不懂志受,這對要在一起也撐不久吧」,並指出「志受適合成熟內斂型的男人,勝理不是」。部分網友則認同勝理「淡然」的特質是珍貴的 。

志受作為「人間清醒型」戀愛人格的代表 ,聰明且理性,但因過去創傷難以放下戒備。勝理則性格強勢,情緒面不夠柔和,戀愛態度具攻擊性 。

兩人的結合看似矛盾,引發網友普遍不看好。然而,志受選擇勝理,並表示需要他「淡然」的特質 ,這與其「堅強背後的脆弱」形成對比。

志受的選擇可能是一種對自身的反思。她或許意識到,一個「淡然」的伴侶,反而能讓她放下長期以來的「防備」,學習允許自己被愛、被照顧,並展現真實的脆弱。勝理的「淡然」在網友看來是「不懂志受」,但在志受眼中卻可能是她需要的「安全距離」或「非侵入性」的陪伴,這使得她在情感上不必過度付出或承擔。

這對配對挑戰了觀眾對「理想伴侶」的預設,揭示了愛情中的「反向吸引」和對伴侶「不完美」的接納。

它提醒我們,愛情學分沒有標準答案,真正的契合可能存在於外人看來不那麼「完美」的搭配中,關鍵在於雙方能否在關係中實現互補和共同成長。


F. 珉鴻與相昊:清醒與自足的戀愛哲學


珉鴻擁有清晰的頭腦,最終選擇忠於自我,等待真正的愛 。相昊則被網友戲稱為「最大贏家」,因為他享受度假村生活,對美食的悸動甚至超過對異性 。

網友對珉鴻的評價極高,譽其為「戀綜史上最清醒的女嘉賓們」之一 ,其「人間清醒」的感悟為許多人帶來啟發 。相昊則因其「做自己」的態度和「孤獨美食家」的形象,擄獲了許多粉絲的心 。

珉鴻的「人間清醒型」人格 和相昊的「獨自升級型」人格共同揭示了一個核心觀點:自我完整是戀愛的前提,而非結果。

珉鴻在意識到廷穆的心意搖擺後,選擇卸下偽裝哭泣,但最終仍堅定地選擇「為自己保留更好的可能」。

她的淚水並非軟弱,而是她對自我價值的堅守,不願在不確定的關係中消耗自己。

相昊則以一種反常規的方式證明,幸福不一定來自於配對成功,也可以來自於對生活的享受和自我滿足。

這兩位參與者挑戰了戀愛實境秀「必須配對成功」的傳統敘事,強調了「比起早早愛錯人,不如晚一點,愛對自己」。

他們的案例鼓勵觀眾將重心放在自我成長和自我完整上,而非盲目追求一段關係,這對於當代年輕人的戀愛觀具有深遠的啟發意義。


III. 戀愛之外:友情與自我價值的意外收穫


《Better Late Than Single》不僅僅是關於浪漫關係的探索,它更意外地展現了成員們之間真摯友情的珍貴。節目後半段,觀眾對成員們之間友情的關注度甚至超越了戀情本身 。例如,志受像大姐姐一樣成為載伊的軍師,幫助他梳理吞吞吐吐的情意,將其梳理成清晰的真心 。這種「溢出效應」揭示了戀愛實境秀的另一層價值。

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在於,「母胎單身」者在情感表達和人際互動上普遍存在障礙 。在一個相對安全且共同學習的環境中,他們更容易建立起基於理解和支持的友情。

對於這些缺乏經驗的個體而言,建立健康的同性或異性友誼,可能比倉促進入一段戀愛關係更具建設性,也為未來的戀愛關係奠定了基礎。

節目證明,即使沒有收穫愛情,參與者也得到了更為珍貴的「友情」,以及在群體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被愛、如何給予支持的機會。

這對於他們「從母胎單身畢業」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社會化過程,讓他們在情感成長的道路上不再孤單。


IV. 幕後視角:製作團隊的挑戰與節目真實性的辯證


《Better Late Than Single》的成功,離不開製作團隊對節目真實性的堅持與在拍攝過程中的靈活應變。

三位製作人坦承自己也曾是長期「母胎單身」 ,這份個人經歷讓他們在製作過程中更能同理參與者,也更容易引起觀眾共鳴。然而,這種設定也帶來了獨特的挑戰。

節目初期,參與者普遍過於害羞,不願主動互動,甚至晚上10點、11點就回房間睡覺 。在溜冰場約會時,男女組別分明,幾乎沒有交流 ,這也證明了他們確實是「母胎單身」。

面對這種情況,製作組不得不臨時增加「隨機約會」環節,並為晚上的活動想出更多安排,以鼓勵互動 。

製作人承認,他們低估了「母胎單身」者難以介入已發展關係的挑戰,導致後期加入的成員(承燦、美志)存在感較低 。

節目中一些爭議性片段也引發討論。例如,「2天1夜」親吻場景被部分觀眾認為過於親密,但製作人堅稱這是「自然瞬間」,並未刻意放大聲音 。此外,「真心話大冒險」的問題看似量身定制,但製作人強調是隨機抽選,巧合使然 。這些幕後細節揭示了真實性與娛樂性之間的權衡,以及戀綜製作的倫理困境。製作團隊為了維持節目的「真實性」和「教育意義」,選擇了缺乏經驗的「母胎單身」者,這本身就增加了拍攝難度。當現實與預期不符時,他們必須介入調整,這可能導致部分情節顯得不夠自然或被質疑。

主持群的評論風格也受到網友批評。對於廷穆的變心、賢圭的執著等爭議行為,主持群常「笑笑帶過」或「糖衣包裝」,未能給予誠實或建設性意見 。這種「避免傷害」的策略,可能反映了製作團隊對參與者心理健康的考量 ,但也犧牲了部分觀眾對「真實反應」的期待。

節目結束後,製作團隊和Netflix持續關注參與者的心理狀態,並呼籲觀眾給予溫暖的接待,避免嚴厲批評 。

這深入探討了戀愛實境秀作為一種媒體產品的複雜性。它不僅是呈現人際互動的平台,也是一個受製作方意圖、剪輯策略和觀眾期待共同塑造的場域。

節目在保持「真實」的同時,如何平衡娛樂性、保護參與者,並引導觀眾進行有意義的討論,是所有戀綜都面臨的挑戰。


V. 戀愛的畢業課:超越配對的深層啟示


《Better Late Than Single》最終章所傳達的核心訊息,超越了傳統戀愛實境秀對「配對成功」的執著。

節目強調「戀愛的畢業考,不是為了成功,而是為了成長」。

參與者或許不一定都找到了最終的伴侶,但他們都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正如節目所言,愛情不像讀書,不是努力就能達成,有太多變因 。這場畢業考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愛情的學分從來都不容易修習。

節目鼓勵參與者和觀眾「別因為談戀愛,就失去自我」。學會離開,不是放棄,而是為自己保留更好的可能,前提是先好好愛自己、完整自己 。

這種「非線性」的成長觀,是對傳統戀愛觀(戀愛即成功配對)的顛覆。它承認了在愛情中迷惘、受傷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

珉鴻用「陶土」比喻「母胎單身」者,她說:「我們不是陶器,是陶土」。這份「陶土論」肯定了他們在戀愛中尚未定型的狀態,以及還在探索的自己與大家 。這種比喻從本質上肯定了「母胎單身」者「尚未定型」的狀態,將其視為可塑性和潛力的象徵,而非缺陷。這鼓勵了參與者和觀眾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在經驗中持續塑形。

節目傳達的核心訊息是,戀愛不僅是尋找伴侶,更是自我探索和完善的過程。

它鼓勵人們在感情中保持自我、學習界線、提升同理心,並理解「轉身」也是一種勇敢的選擇。

這對於當代社會中越來越多晚婚、不婚或在感情中迷茫的個體,提供了深刻的心理慰藉和實用啟示。


VI. 結論:從「母胎單身」畢業,迎接人生新篇章


《Better Late Than Single》的最終章,為這群青澀的「戀愛小白」們畫下了一個充滿成長印記的句點。

他們從對愛情一無所知、手足無措的狀態,蛻變為懂得勇敢、學會同理、理解尊重,並在受傷後重新站起來的個體。他們帶著這些寶貴的經驗與傷痕,正式從「母胎單身」的行列畢業,準備好迎接下一段人生的挑戰。

這檔節目成功地展現了真實人生中的猶疑、矛盾與成長,讓觀眾在看別人戀愛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過去的樣子 。它不僅僅是一檔娛樂節目,更是一部關於自我發現、情感教育的社會實驗。

節目所傳達的「自我完整是戀愛的前提」、「努力不等於回報」、「愛自己才能擁有放下的勇氣」等理念,為當代戀愛觀帶來了深遠的啟發。

《Better Late Than Single》的意義,在於它證明了成長的價值遠超配對的結果。這群「母胎單身」們,以他們的真實與不完美,為觀眾上了一堂堂寶貴的愛情課,引導人們重新思考愛情的本質,並勇敢地擁抱屬於自己的成長旅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海倫觀察室 Helen's Insights
20會員
43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聊生活裡的情緒波動,也寫下財經趨勢的脈動。記錄如何在高壓與混亂之中,找回自己的節奏與平衡。 歡迎來到海倫觀察室,一起思考、一起成長。
2025/08/03
臺新金控與新光金控合併,創造臺灣金融史最大規模合意併購案,總資產達8.3兆至8.43兆元,躍升臺灣第四大金控。此合併案帶來規模經濟、業務互補、交叉銷售等綜效,但也面臨股價波動、IT系統整合等挑戰。此案為臺灣金融業樹立新典範,預示著產業整併、數位化轉型及強化公司治理的趨勢。
Thumbnail
2025/08/03
臺新金控與新光金控合併,創造臺灣金融史最大規模合意併購案,總資產達8.3兆至8.43兆元,躍升臺灣第四大金控。此合併案帶來規模經濟、業務互補、交叉銷售等綜效,但也面臨股價波動、IT系統整合等挑戰。此案為臺灣金融業樹立新典範,預示著產業整併、數位化轉型及強化公司治理的趨勢。
Thumbnail
2025/07/31
新店廣興橋消防殉職事件凸顯臺灣消防體系長期存在裝備老舊、人力不足、訓練不足、經費不足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等結構性問題。本文深入探討這些問題的成因,並提出具體改善建議,包括全面增加消防預算,提升裝備科技,強化訓練專業,解決人力短缺,優先重視心理健康支持,以及提升公眾意識,以確保消防人員安全,避免悲劇重演。
Thumbnail
2025/07/31
新店廣興橋消防殉職事件凸顯臺灣消防體系長期存在裝備老舊、人力不足、訓練不足、經費不足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等結構性問題。本文深入探討這些問題的成因,並提出具體改善建議,包括全面增加消防預算,提升裝備科技,強化訓練專業,解決人力短缺,優先重視心理健康支持,以及提升公眾意識,以確保消防人員安全,避免悲劇重演。
Thumbnail
2025/07/25
本文分析《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中的九個經典愛情情境,探討高EQ的應對策略,並提供具體建議與解析,幫助讀者提升情商,應對愛情中的各種挑戰與困境。
Thumbnail
2025/07/25
本文分析《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中的九個經典愛情情境,探討高EQ的應對策略,並提供具體建議與解析,幫助讀者提升情商,應對愛情中的各種挑戰與困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長大成人的過程 每個階段會有新的情緒夥伴進駐 協助與陪伴我們成長
Thumbnail
長大成人的過程 每個階段會有新的情緒夥伴進駐 協助與陪伴我們成長
Thumbnail
Netflix影集《愛愛內含光》看似探討著「性」議題,但其實背後所要講述的是關於「愛」這件事,由詹子萱、柯震東、林哲熹、巫建和、夏于喬、馬志翔、苗可麗、宏都拉斯分別詮釋不同年齡層面對兩大議題的觀點,既模糊又清晰的灰色地帶,每對都有自己的心坎,這究竟是需求還是愛?
Thumbnail
Netflix影集《愛愛內含光》看似探討著「性」議題,但其實背後所要講述的是關於「愛」這件事,由詹子萱、柯震東、林哲熹、巫建和、夏于喬、馬志翔、苗可麗、宏都拉斯分別詮釋不同年齡層面對兩大議題的觀點,既模糊又清晰的灰色地帶,每對都有自己的心坎,這究竟是需求還是愛?
Thumbnail
我會稱實境秀為一種更貼近我們生活的戲劇,不管我們相信的是角色的哪一個模樣,或是他們的最終選擇多令人詫異,《戀愛兄妹》想傳達的似乎不只是愛情的怦然心動,也是在沒有劇本的生活中,和手足間珍貴的、忽冷忽熱的溫度。
Thumbnail
我會稱實境秀為一種更貼近我們生活的戲劇,不管我們相信的是角色的哪一個模樣,或是他們的最終選擇多令人詫異,《戀愛兄妹》想傳達的似乎不只是愛情的怦然心動,也是在沒有劇本的生活中,和手足間珍貴的、忽冷忽熱的溫度。
Thumbnail
這種憧憬或浪漫的樣貌,它不是一個抽象而虛幻的概念,它真實存在,如此魅力。
Thumbnail
這種憧憬或浪漫的樣貌,它不是一個抽象而虛幻的概念,它真實存在,如此魅力。
Thumbnail
不只是浪漫!是教育的新舊交鋒,也是時代變動中觀念與困境的新舊挑戰。
Thumbnail
不只是浪漫!是教育的新舊交鋒,也是時代變動中觀念與困境的新舊挑戰。
Thumbnail
《非關性愛》細膩得太震撼,那些對話、表情和呼吸都鮮活得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掉進自己的記憶漩渦。那是青春最燦爛卻也同時潰爛的時刻,電影竟然精準捕捉了在慾望萌芽和身體探索間失足的剎那,赤裸裸帶到觀眾眼前。
Thumbnail
《非關性愛》細膩得太震撼,那些對話、表情和呼吸都鮮活得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掉進自己的記憶漩渦。那是青春最燦爛卻也同時潰爛的時刻,電影竟然精準捕捉了在慾望萌芽和身體探索間失足的剎那,赤裸裸帶到觀眾眼前。
Thumbnail
「性和愛能分開嗎?」是老生常談,本片則能滿足所需的新鮮感。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完整版影評及每月選片等獨家文章。
Thumbnail
「性和愛能分開嗎?」是老生常談,本片則能滿足所需的新鮮感。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完整版影評及每月選片等獨家文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