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口氣看完英國歌手紅髮艾德的曼哈頓街頭演唱影片《紅髮艾德:一鏡到底》 "One Shot with Ed Sheeran: A Music Experience (2025)" ,覺得非常過癮。
我與西洋歌曲總是擦身而過,因為英文爛,也因為生不逢時。
年少時,警廣深夜 11 點至凌晨 1 點,凌晨主持的《平安夜》是準備高中聯考的背景音樂,當 "Morning has broken" 一曲響起時,就只知道該上床睡覺,不知道為何早晨會破掉。
度過聯考難關後,眼巴巴地看著有些學長姊們,組成樂團,追隨紅極一時的The Beatles、Eagles、The Rolling Stones、Carpenters等彈彈唱場,大出風頭。但,聽到ABBA、Bee Gees或《週末的狂熱》中令人血脈賁張的舞曲,處於戒嚴時期的我們,卻無法舉辦舞會,發洩年輕的盛氣。
1970年代的我們,雖然喜歡 Simon & Garfunkel 的 " The Sound Of Silence ",但在李雙澤的可樂事件後,在胡德夫、李建復、蔡琴、齊豫等民歌手的引領之下,我們彈著吉他,開始唱自己的歌,清純地唱著:如果、秋蟬、木棉道、橄欖樹、陽光與小雨......。
對了!你是否聽過王海玲的〈當你生日〉,當時,我們生日不唱 "Happy birthday to you",而是這首。
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課業或工作忙碌,不再熱衷於唱歌或聽歌,無論台語、國語或外語。
那時,連盛極一時的當紅歌手,如:伍佰或江蕙都不認識,去卡拉OK唱歌時專挑民歌,備受同事或學生的嘲笑。幸好,後來參加教職員合唱團,唱了幾首江蕙的台語歌曲,驚為天人,也重拾聽歌、唱歌的樂趣。
兩三年前,因網友介紹聽到 Adele、Björk、 Ed Sheeran 及 Lukas Graham 等人的歌,無論歌聲、歌曲或歌詞都令人感動,也開始追起這些相較年輕的西洋歌手。
民歌50年,見證台灣的民主與進步。如今,小巨蛋那群與我同一年代的民歌手,正唱著我不必看歌詞就會唱的歌。每每唱起這些歌,都會喚起許多年輕時的悸動,無論歡樂或痛苦。
但,日子還是要前進,歌手們一年年地老去,民歌50,會有55或60嗎?
昨天觀看《紅髮艾德:一鏡到底》時,似乎就是跟著 Ed 的腳步,在曼哈頓的街頭或地鐵邊走邊唱,參與不同場合充滿歡樂的小型街頭演唱會,一鏡到底,沒有冷場。
如果你是 Ed 的歌迷,千萬別錯過這部影片。雖號稱是一鏡到底,但應該是有縝密的規劃及剪接,完全看不出破綻。此外, Ed 邊走邊唱,臉不紅氣不喘,真佩服他的體力。
若問我為何將《民歌50》與《紅髮艾德:一鏡到底》放在一起,或許因為民歌令我沉浸於過去與現在,而 Ed 令我走出另一片天空,看見未來,也見證這50年來的心情轉折。

淡江大學為民歌發源地,2025/10/31舉辦民歌50演唱會,校友李建復及楊祖珺合唱〈少年中國〉及〈美麗島〉,並有新生代歌手參與,傳承民歌的精神。演唱會的地點,就是50年前李雙澤可樂事件發生的地點。
[備註]
- "One Shot" 被翻譯為「一鏡到底」,但在電影領域更常被稱為「長鏡頭」,這長鏡頭與單眼相機的長鏡頭並不相同。
電影所稱的「長鏡頭」是指不中斷不剪輯的情況下,使用單一鏡頭連續拍攝完成一場戲。過去,歐洲電影較常用「長鏡頭」手法,創造時空的連續感,令觀眾沉浸於劇情;美國電影則較常用大量剪接的「蒙太奇」手法,故事節奏快速,且可突破時空限制。 - 校園民歌運動:1976年12月3日,李雙澤在淡江大學西洋歌曲演唱會上,手持可口可樂瓶,質問觀眾為何要花錢聽唱洋歌,並改唱台灣民謠,此舉引爆台灣「唱自己的歌」論戰,為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