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金錢整理》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金錢的關係。這本書提出了許多簡單好上手的理財觀念,尤其是關於「金錢通道」的概念,讓我受益良多。今天想跟你們聊聊我實踐這個觀念的其中一個關鍵——「精簡信用卡」。
在台灣,信用卡的選擇真的多到令人眼花撩亂。各種回饋、分期、聯名優惠層出不窮,常常讓人忍不住一張接一張辦,最後不但失去控管,還可能「無感刷卡」,掉進消費失控的陷阱。
書中建議,一個人最多只要一張信用卡,夫妻兩人就一人一張、甚至可以辦正副卡。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集中管理」:好記帳、不漏繳、能拿滿回饋,更重要的是,能有效限制不必要的消費通道。
我後來發現,這其實就像物品的斷捨離一樣,當你的「金錢通道」越少,你對自己的消費就會越有意識,漏財的機會也就愈少。
▎我的瘋狂卡片時期
曾經我手上有多達5、6張的信用卡,消費時還要先計算哪一張比較划算,有時刷錯一張,回家還會懊惱不已。
更糟的是,為了滿足當下消費我會選擇用刷卡「延後繳費」,特意挑最晚結帳的信用卡刷。但那其實只是在自我安慰:「我現在手上還有現金。」事實卻是,已經把未來的錢提早花掉了。
等到帳單來了,我才驚覺:手上的錢都拿來付帳單了,甚至還不夠。這一切讓我開始思考,是否該對信用卡做「減法」。
▎我的解法:信用卡 × 預算制 × 預備金
我並沒有完全照書上的做法「只留一張卡」,而是依照我們家的實際消費情境,加上預算制的控管,設計出一套可執行、好管理的信用卡配置。
一、依照用途選擇信用卡
- 夫妻一人一張主力卡
我們家的日常消費場景大致如下:
.我負責家裡大部分生活開銷,偏好網購、超商、全聯、Costco、外食、日常採買,所以我選擇的是網購和行動支付回饋高的信用卡。最初用 Richart 狗狗卡,但限制變多後,改用玉山 Ubear,後來再換成回饋上限更高的玉山 Unicard。
.先生則主要花在通勤、工作日的支出,例如:超商、加油、網購。我就把Costco聯名卡直接給他當主力卡,因為行動支付、超商也能使用,無腦回饋好上手。 - 專用信用卡:固定支出+保費
除了主力卡,我們還設了一張「固定支出用卡」,我選的是永豐保倍卡。
.預先申請,單筆保費刷滿1.2萬就能自動分期12期,而且零利率。
.未滿1.2萬的可以手動分期3期或6期零利率。
.也把水電瓦斯、手機費、網路費、手機續約分期、稅金等支出都綁在這張卡。
好處是:
.日常支出、固定支出分類明確
.更好控管預算分類
.記帳簡單又一目了然
二、不用的卡,停還是不停?
這問題很多人都會問。有人會因為免年費、或為了維持信用分數而保留不用的卡。
我個人則是選擇主動停卡。
理由有二:
.保持卡片數量精簡,管理起來不混亂
.停卡滿一年就變新戶,之後想換卡時還能再拿新戶禮。可在記帳 App 備註停卡日,回查方便。
三、善用預備金,不讓未來的錢提早花掉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刷卡後就把現金「預留」起來。提供我的作法:透過網路銀行設定子帳戶,名字就叫做「刷卡預備金」,每次刷卡完就把錢轉進去,讓刷卡變有感,帳單來時直接取出繳款,就不怕花過頭。
小提醒:常常忘記繳款的人,別忘了直接設定「銀行自動扣繳」,不僅方便還不用扣手續費,只要在發薪日把資金集中在帳戶,時間一到直接繳費完成。還有很重要的「信用卡繳款日」可以透過客服統一設定在發薪日後,每家銀行可以設定的日期不一樣,記得先查詢!
▎結語:讓信用卡回歸「工具」角色
信用卡的本質是工具,但它很容易在我們不察覺時,變成情緒化消費的幫兇。回顧我過去的「卡片混亂期」,真的就是那句老話:「卡多不一定賺多,反而容易花多。」
透過這幾年的整理與實踐,我深刻體會:精簡金錢通道,就是在整理自己的人生選擇。
從刷卡、到記帳、到設定預算與預備金,當你掌握了自己的消費模式,信用卡就不再是一把無法控制的雙面刃,而是能幫你放大預算效益的好幫手。
下一次你在辦卡之前,不妨問問自己:這張卡,會讓我更自由,還是更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