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錯過了一班公車。
不是因為賴床、不是因為公車誤點,而是因為我"選擇"相信了App的資訊,而不是相信自己的經驗。
說起來有點好笑,也有點感慨。平常我是搭712路公車,當客滿無法搭乘時,我就會前往另一個地方改搭710路公車。通常在那個時間段,前後10分鐘內會有兩個班次,這件事我已經經歷很多次了,早就是一個事實了。
今天早上,當我終於走到車站時,等著過馬路時,看到第一班710車開過,心想著:「沒關係,還有下一班,10分鐘內就會來了。」
當我過馬路走到車站、拿出手機開啟App查詢時,竟然顯示:「下一班要再27分鐘。」
我慌了一下,開始懷疑自己:「咦?難道剛剛那班是第二班?是我走得太慢了嗎?」竟然一點都沒有懷疑,會不會是公車的GPS回報系統有狀況,所以系統沒抓到資料? 因為這種狀況常發生在712班車上,在710班車,我還沒碰過...現在想想,應該是機率問題。
於是,我直接選擇相信App,把眼光移開馬路,開始啟動滑手機模式,打發著這段27分鐘的等待時間。
就這樣,有公車經過我眼前時,不自覺還是會抬頭看一下,看到了702、5053、然後竟然是710....,在我回神時,710已安靜地開過我面前,而我完全來不及招手。我確認了,沒錯,這就是那班我知道的第二班車,即使在App上沒有顯示、但我原本就知道會有的那一班。
這個小插曲,讓我愣了一下。不光是因為錯過車很麻煩,會讓我上班更晚到,而我同時也發現:我居然這麼快就不相信自己的經驗了。
我明明知道,那個時間段應該會有兩班車;我明明看過這樣的狀況好多次。但因為App上沒有顯示,我就把自己的記憶與經驗判為無效,甚至開始為App找理由,說服自己:「大概今天比較特別吧。」
這件事讓我開始省思~
這幾年,手機讓我們對於資訊的取得太過便利,一切查手機,所以會當查到的資訊跟記憶不同時,我會傾向懷疑自己的記憶,不太相信自己的經驗、不太相信直覺、不太相信那些沒有被「資料化」的東西。
我們說,資訊是力量。沒錯,它是。
但當資訊變得無所不在,我是不是也把一些東西慢慢交出去了?
像是對周圍世界的觀察力、對節奏的敏感、對自我判斷的信心。
App很方便,它幫我們掌握時間、提醒班次、做很多很棒的事。
但重點是~它也會出錯。今天那班車,也許是系統沒更新,也許是司機沒開機,總之,資訊沒有進來,但車還是照常發車了。
那種「我知道它會來,卻被說服它不會來」的感覺,有一點像我們在生活裡某些時候:
「明明我感覺這個方向不對,但別人說得好像很有道理,結果我就不聽自己了。」
我想,我們之所以會對「手機比我還懂」這件事這麼順從,是因為它讓我們省事 : 不需要再去記、不需要再觀察、不需要再確定。只要查找App,滑一下就解決了。
但系統也會出錯,而人的經驗其實很有參考價值。它是經過好幾次錯過、繞路、早到晚到、思考與觀察累積出來的模式。這種東西,是AI算不來的。
我今天早上的這個小故事所引發的省思, 主要是提醒自己以後不要那麼快就選擇不相信自己。
下一次,當我看到某個東西「好像跟我記得的不一樣」時,
我會告訴自己:也許是我錯了,也許是它錯了,但先別急著放棄自己的判斷。
因為~
有些東西,App上查不到。
有些節奏,數據不會告訴你。
有些判斷,是你花了很多時間,才建立起來的。
這世界到處都充滿了資訊、但也總是有些資訊沒被披露,孟子說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幾千年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更是一句有智慧的處世原則啊。
今天我只是錯過了一班不該錯過的車,會不會其實我在無形中也錯過了更多其他的事情? 因為我選擇了全然相信輕易查詢到資料,而忽略了自己實際體會後的累積經驗?
提醒自己: 下一次有類似情況發生時,不要這麼容易就選擇放棄相信自己的經驗吧,需要再多點觀察+更多認證,「盡信書、不如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