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參加了一場迷你讀書會。
這是一場預期中應該會有8到12人出席的聚會,卻因為暑假到了,許多學員不是帶著孩子出國,就是在與家中輪流感冒的狀態裡請假。
最後,來了4個人。若是過去的我,也許心裡會浮現些許的焦慮:
出席率這麼低,身為組長的我在讀書會群組中回報會不會難看?會不會讓人覺得我辦得不夠好?會不會影響之後的讀書會出席率?
但今天的我,出奇地平靜,甚至可以說——我很享受。
曾幾何時,我們習慣了以數字衡量一場活動的成效。人數、出席率、回饋表的分數……這些指標在HR的工作裡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但從我已舉辦四場三對三職涯聊癒對話的經驗,我越來越明白,真正的價值,有時會藏在數字之外。
有些人沒來,是因為孩子生病了。也有人的寵物生病了。每個人的不出席,背後都有生活的原因,正在履行人生中其他重要角色的責任。
如果我們將KPI當成唯一尺度,那麼人的柔軟、彈性與階段性選擇,就被忽略了。
這場只有4個人的讀書會,如預期的展開了一場深入的對話。
我們有三位是「老書友」已經一起走了兩年多的時間,彼此對彼此的職業背景並不陌生。但說來有趣,我們卻從未真正聊過: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我們為什麼選擇了現在的工作與生活?我們心裡相信的價值又是什麼?
這場對話彷彿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彼此之間的理解更進一步。原來,我們不是只是讀書的夥伴,我們也都在生命的路上繼續摸索與做選擇。
這天來了一位新加入我們讀書會小組的朋友。他是三十歲出頭的創業者,經營一家新媒體公司,個性內向,慢熟。他坦承,如果今天是十幾個人的場合,他可能會選擇坐在一旁觀察,甚至不來。
但因為人數不多,他卸下了防備,從一開始的聆聽,到後來的主動參與,一路投入。他說:「這樣的規模,讓我感到舒服、真實,也可以自在地說話。」
後來的對話中,他分享了自己創業的甘苦,也談到最近面臨的一些決策困擾。
身為職涯教練的我,也自然地啟動了提問與陪伴的模式,協助他梳理方向。
最後半小時,成了一場不在計畫內的職涯微諮詢。
我習慣設計大型訓練活動,30~40人是正常的學員數、一連串熱鬧的破冰、競賽與分組活動。那是我熟悉的節奏,也是HR訓練工作中習以為常的流程。
但我現在更喜歡的,是這樣的場景:
人數不多,一起靜靜地坐下來,彼此分享一本書、一段職涯故事,或一個生命的困惑。
這樣的空間,不喧嘩,不擁擠,卻有深度,有回音。
這次的分享書目很有意思。一位朋友介紹了《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談哈佛商學院學生的人生三問。另一位則帶來了傳統智慧的《了凡四訓》,談改命與修身。
一中一西,一現代一古典。
提醒著我們:人生的選擇,不只是目標導向,更需要價值的引導。
也許,以前的我在意的是人數與成果;而現在的我,更重視的是深度與真實。
讀書會的人數變少了,但我看到的更多,也更深了。
我不再讓KPI主導我,而是讓它退居幕後,變成一個參考值,而非壓力源。
我更願意花時間,坐下來,聽一個人說完他的故事。
因為我知道——
在這樣的一場小型聚會中,也許我們無法達成一百分的出席率,
但我們卻擁有了,百分之百的連結。
#盤點你的職場籌碼 #俠客斐恩 #三對三職涯聊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