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站在窗前看大大小小的行李被擠壓、堆疊,再一個個拋擲進機艙深處,感覺自己也正在一條長長的輸送帶上,越走越顯得渺小,小的命運隨便推我一把,就能把我送往另一個方向。我只需負責奔赴,快樂而不知返,像一顆無法停止滾動石頭。
整體來說
非常好看,整本散文聚焦在作者這幾年作者在國外流離的生活。
輯一<半途>有大致相同的架構,取一個名詞並揀選人生中與該名詞的交集成篇,像是<機場>、<青年旅舍>都是類似的手法;輯二<遠方>則是角相對固定在布魯塞爾發生的日常;輯三<夢遊>更多是講述外國生活與臺灣的連結;最後輯四<旁觀>則聚焦在非洲大陸,探討貧窮、人權等議題,有更加抽離的視角。
散文裡出現許多與外國相關的風俗民情,並且在其中也會牽扯回臺灣的獨有記憶,甚至在周遊各國後回到臺灣有種臺灣更渺小的錯覺。旅居的國家多並且各有特色與深刻的人情,讀起來體驗特殊並且完全不會膩。
關於國外
其中一個用斯拉夫口音濃厚的英語喊:「護照。」眼神也沒特別對著誰,彷彿他只是在課堂上複誦一個單字。一車的人溫順地開始往背包內層、外套口袋、腰包深處等夾縫裡摸,把自己掏出來,把臉擺弄成照片上的樣子。
我個人對於歐陸與非洲的地名與歷史並不熟悉,所以時常看的時候感到飄忽,只能隱約感覺到他在歐陸,但失去一個實際的座標。但反倒這樣更增加一種疏離感,彷彿他更加孤寂了些。
並且實際用地圖去查出現的地名也有很特別的感觸,像是<邊境>裡面那條短短的、被隔開的國境線讓我特別印象深刻。點開地圖的照片,想像作者就站在這個街角,一瞬間體驗遙遠他處的樣態是很不錯的閱讀體驗。
另外裡面出現的外國文化與日常也相當有趣,像是<垃圾>與<施工>裡布魯塞爾的街景,又或是輯四裡各式的非洲角落。對話的內容也還滿特殊的,或許是因為思考方式跟亞洲人有些文化落差?所以行事風格也讓人讀起來新鮮,並且整本散文有很強烈的旁觀感,我挺喜歡。
關於貧窮
更好的生活總在他方。我愣愣地看著與我同歲的她,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解釋,我正是帶著同樣的念頭,才矇著眼睛,來到這裡。
輯四是我看完覺得最沉重也是最喜歡的篇章,大抵是因為對我來說的距離最遠。不管是<旁觀他人之貧窮>的貧民窟,又或是<馬庫由>裡面希望作者將她帶走的女人,都足以令人深刻地珍惜現在自身的處境,
從敘事者(以故事裡或許能說是資本的一方?)的角度最終是沒有辦法完全進入他人的貧窮的,僅僅只能「體驗」與「旁觀」,帶有一種割裂感,讀起來別有韻味。
林禹瑄將貧窮寫得更加深刻,我們都清楚一些非洲表面的元素,但將他們的日常細節曝光在眼前的時候,頓時能感受到自己的傲慢。包括戰爭的殘酷與種族的紛爭,這些都是在輯四裡面相當精彩的段落。並且讀這些時不會讓人有很強烈的說教感,僅僅呈現事實就足夠深刻。
敘事語氣
在大多數的時間裡,牢輕盈得幾乎不存在,就像那個在平凡不過的夏日早晨,山裡蟬鳴還未甦醒,巷口雜貨店斑駁的鐵捲門才拉開了一半,我們一家收拾簡單的衣物上車,深海裡一隻水母一樣帶著透明的睡意,毫無生息地滑上了下山的路。
散文中不時出現一些很像詩的語句,擁有精準的意象傳遞,我特別喜歡,有種在看她詩集延伸的感覺,一種很淡很遠的悲戚。
(跟《春天不在春天街》不同的是,詩更為內裡,同時有國外的文化,就導致難度更高,散文的論述完整就相對沒有這個問題)
出現許多特意不斷句的長句,很符合「夢遊」這個主題,我喜歡。像是<夢遊的犀牛>裡,「搬進去以前以為那是鼓脹的希望甚麼都有可能,搬走的時候只感覺自己像喉嚨裡一根魚刺必須被用盡全力吐出來」保留詩的質地與一種恍惚感。
畫面感與故事感極強是這本散文的特色,重看時光看標題就能誕生出形形色色的畫面,是我覺得非常厲害的點。
但其實不乏有一些稍微矯情或者現代氾濫的句子,像是「再見的意思是再也不見」,或者<長日>裡,「韶光易逝,虛度就是最好的珍惜」之類的。但很特別的是,在她這樣特殊的生命經驗之下,這些句子讀起來並不讓人覺得有種無病呻吟感,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現象。
另外是作者很善用排比的句式,幾乎在所有章節都會出現,很緊湊地呈現出異國的人物的生命經驗,通常有很強的社會觀察視角與強烈的張力,堆疊出許多壓抑、深刻的情緒,是我喜歡的手法。(不過讀到後段覺得稍嫌使用過量,雖然她舉的例子依舊很深沉)
總結
我喜歡我是那句話裡唯一的主詞,承擔所有的責任,義無反顧,像一頭固執的犀牛,體型龐大得可以讓人忘記牠的影子,忘記遷徙真正的意思是:沒有任何空間屬於自己。
夢遊的犀牛是個很切題的題目,加上充斥的抽離感,確實讓人讀起來像一場過於陰沉寫實的夢。
散文的文字密度較詩更鬆了些,即使書裡的飛機橫越著整顆地球,但思緒與哀傷的感覺仍洩漏得慢。大多數的章節作者並不要求多精巧的結構,光是很自然地對於一個詞彙進行展開的平敘、將他人的人生經驗與自身的並置就能有極強的張力。
整體來說是流暢、故事性強、敘述精準且富有意象的好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