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會開始動手設計自己的個人資產負債表,是因為投資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在新手時期跟穩定時期對於資產的思考方式不一樣,關注的點也非常不同。以前,所有關注都在要選到正要起漲的股票,每天都在尋找下一檔飆股,如同獵人在森林中專注於移動的目標。現在的注意力,反而是尋找有潛力讓我的總資產成長的公司或ETF。
運用個人資產負債表,就好像世紀帝國開了全地圖一樣,你可以同時觀察到資產每一個區塊變化,而不是單一標的的報酬而已。表格內容中,各資產區塊僅顯示市值,不會顯示損益,這種顯示方式其實有一項好處,不會讓你手上股票漲跌影響你買進賣出,同時可以省下頻繁交易的成本。
試想一下,我們自己或身邊的人,是不是手上股票漲一點點就想賣掉,跌一點點(例如跌幅在 10%以內)不敢賣出,等到損失擴大才嚇到賣出?為什麼會這樣?主要原因是,大多人都太關注每天的股市報價,股價在成長過程中,每天會看到報酬變化,但不會是你賣出的理由。自從在市場上由虧轉盈的那段期間,我看過手上股票的股價從 -55% 到 +1000% 的劇烈波動,一支股票從買進後的0%開始,要成長到1000%一定會經歷各種波折,你會看到30%、50%、100%這樣跳動,有時候甚至跌到-10%、-30%、-50%,最後甚至在短短 1~2 年內,一口氣漲到 1000%。但一般人往往在這段過程中,就已經出場了。要用更全觀的角度,來管理自己的資產,就是用個人資產負債表追蹤自己報酬,以下列舉幾項好處:
分散風險|視覺化資產比例
現金、債務、台股、美股、加密貨幣、總資產變化—把這些資產區塊視覺化,可以清楚看出配置狀況。現金與債務反映的是抗風險能力:現金多一點、債務少一點,關係到市場下跌時是否有足夠餘裕繼續 DCA(定期定額)。台股、美股、加密貨幣是曝險部位,可以根據自己看好程度做調整。觀察總資產變化,可以幫助你判斷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降低交易成本|減少頻繁交易
用總資產角度來看待報酬變化,無需太在意單一個股的短暫價格波動。投資一段時間後,回頭看,那些不賣的股票賺最多,自以為的避險調整,一買一賣帶來交易的摩擦成本,事後回想很多都是不必要的動作。表格只會顯示市值,不會顯示報酬。
減少認知偏誤|更專注長線而非短線
認知偏誤有很多種類型,其中,有一種是「錨定效應(Anchoring bias)」,我們常常聽到身邊有人說下次GG跌下來我就要ALL IN,但通常這樣說的人,股價真的下來了還是不會買,因為已經被自己錨定了,看過台積電更低的價格,之後就算跌下來,還是會覺得很貴。但如果使用資產負債表,搭配像YP-finance這類的回測網站,依據自己可接受的條件(如時間勝率、合理價格),就會更傾向以「資產配置」的角度進行操作,而不是單純追求低買高賣。用資產配置的角度配置比例,你就不會過度在意目前股價是 1000 元或 800 元,自然不會造成總資產有太劇烈的變化。
結語|從新手思維走向長期穩定:這一步,你也可以嘗試看看
從關注單一股價,轉為觀察整體資產配置,這是我從投資新手走向穩定投資的轉變過程。如果你也希望投資能更有系統、能陪你走更遠的路,也許這是你可以開始嘗試的一步。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再幫我按愛心,並分享給需要的人。
如果你對這些小工具有興趣,請點擊追蹤,我會不定時免費開放這些工具給格友試用。你的每次按讚或留言都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看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