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試圖釐清事實的整理
2025 年 8 月 23 日,台灣將進行是否「重啟核三」的全國性公投。
這不僅是能源政策的選擇,也牽動台灣的經濟發展、能源轉型進度、國家安全風險與全球競爭力。
這篇文章試圖撇開立場,以「重啟」與「停核」兩種選項會帶來的優勢與劣勢進行整理,讓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方向。
☢️ 重啟核三會為台灣帶來什麼?
✅ 優勢
- 壓低發電成本與電價上漲壓力
每度核電約 1–1.5 元,遠低於天然氣與風電,可減緩台電虧損與電價調升。 - 穩定短期供電,補上綠能落後的空窗
核三可在 2026~2028 年間提供過渡性基載電力,讓綠能有時間補位。 - 增加能源自主與韌性(國安面)
台灣天然氣進口依賴度高,若供應鏈中斷或戰爭衝突,核電為少數本地可控的基載能源之一。 - 穩定支持高科技產業發展與區域供應鏈信任
台積電等產業用電需求大、要求高,核能能為其提供一定程度的「信心保障」。
❌ 劣勢
- 核安風險難以完全控制
台灣地震頻繁,萬一戰時核電廠遭受攻擊或破壞,影響可遍及民心、經濟與環境。 - 核廢料與延役工程成本高
延役需補強與評估,費用估約 100–200 億元;高階核廢料處置仍無解。 - 可能延遲綠能改革與儲能部署的推力
一旦核電回來,政策壓力可能鬆綁,影響綠能部署與企業綠電採購趨勢。
🌱 若持續停核,台灣會面臨什麼?
✅ 優勢
- 政策一致,強化綠能轉型決心
持續停核將集中資源與關注於離岸風電、太陽能、儲能與智慧電網的建置。 - 去除長期核安與政治風險(國安面)
停核可避免在戰爭或衝突中,核設施成為攻擊目標或發生嚴重後果的「單點風險」。 - 有助國際 ESG、碳中和與政治形象
非核可提升對國際供應鏈的吸引力,符合歐盟、美國、日本等地 ESG 要求。 - 激勵產業自主投入綠電與節能技術
停核後,企業更有誘因布局綠電購買與自主能源管理,形成正向產業循環。
❌ 劣勢
- 轉型期供電風險增加,電價可能上升
若風電與儲能進度無法跟上,容易出現備轉容量不足與夜間供電風險。 - 需要大量前期投資與社會協調
綠電建設涉及環評、地方反對、電網升級等,推進不易。 - 在轉型完成前,對高耗能產業造成壓力
若企業無法取得足夠綠電,可能選擇投資外移或增加成本轉嫁消費者。
🔧 綠能要花多久、多花多少錢,才能取代核電?
- 核三年發電量約 200 億度電。
需建置約 1–1.5 GW 的離岸風電場,加上穩定儲能與電網支援。 - 時間預估:至少 5–10 年。
建設期長、需通過環評與地方整合,無法快速完成。 - 成本預估:至少新台幣 2,000 億元以上。
含風場建設、儲能佈建、併網升級,且每度電成本比核電高。
🛡️ 國家安全視角:核電與非核誰更安全?

結論是:核電可在和平時期強化能源韌性,但戰時成為高風險「單點故障源」。而非核可降低此戰略風險,但必須用更強的綠能與儲能來補足缺口。
🧭 總結:你更重視什麼?

📆 資料整理時間:2025 年 8 月初
📚 資料來源:中選會、經濟部能源署、台電、產業與新聞報導整理
✍️ 歡迎留言討論、補充資料,但讓我們保持尊重與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