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我常常懷疑這件事,而且我懷疑,不是只有我如此這般。
可能每個創作者,或多或少,都走過這樣的心路歷程。
尤其是在半夜打磨創作,和文字對峙、輾轉再沉潛,好不容易確定自己心之所向,
校稿三遍,猶豫復思量,終於按下「發佈」鍵。
那一刻,心情就像搭上了雲霄飛車,
期待有人看見,但也懷抱著從高處墜落的覺悟。
手機放下,五分鐘、半小時、兩小時,甚至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沒人按讚,沒人留言,沒人分享。
嘔心瀝血的東西,好像就這樣,無聲消失在網路海域的一隅了。
然後自我懷疑的懊惱模組接著開始運轉:
是不是我太矯情?
是不是這種話,根本沒人在意?
是不是……我根本沒有資格開口?
但這些話我還是寫了,還是貼了。
有時候會刪掉,有時候會留下。
因為在「被看見」這件事上,大家總是卡住又渴望。
好像在問的不是作品值不值得存在,
而是自己值不值得發聲、值不值得被聽見。
後來我漸漸明白,
作品只是一部分的我,我並不等於作品,作品也不等於我,
所以誰也無法藉由評價我的作品,去評價斷定我整個人的價值,
而書寫創作,不一定是為了讓誰看見,
而是,我喜歡用這種方式挖掘自己,
也需要用這種方式,慢慢看見、慢慢整理自己。
我寫,是為了在那些「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時刻,
把自己撿回來一點點、拼回來一點點。
不是灑狗血、不是為了成名,更不是為了被認同、
只是為了在那些黑掉的時刻,
還留有一盞自己點的燈,還能照見自己的初衷。
所以,
我現在不會說服自己「一定會有人看到的」、「早晚會有共鳴的」,
我只會安靜地想:
「我現在想說的這段話,有沒有與我的心思共鳴?有沒有與我的意志同行?」
如果有,那我就寫。
繼續寫。
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一種小小的、安靜的堅定。
是一種把存在感,從那些按讚、瀏覽、追蹤的數字中輕輕抽離,
重新安放到對的位置,安放回我與自己之間的凝視中。
也是把自己,好好還給自己的一種方式。
有沒有人看見,或許還是無法完全不在意。
但我更在意的是:
寫下這段話的那個我,有沒有被我自己,好好地接住?
如有,足矣。
如果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懷疑,
或許我們都正在學習,
怎麼不再急著被誰看見,
而是先看見,這樣努力誠實的自己。
那就,前進吧。
靜靜地,堅定地,
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