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日,我把〈回娘家,為什麼有人不喜歡〉這篇文章,發給香港《東週刊》的編輯。
隔了一天,他回了我一則訊息:
「呢種奶奶,喺香港嘅話應該俾個新抱X到上天花板喎。」
(換句話說,在香港,要是婆婆真敢阻止媳婦回娘家,早就會被罵翻天。)
作為在香港長大的女人,我太清楚。
在那座城市裡,媳婦極少選擇沉默地吞下委屈。
大多數女人有自己的工作與收入,娘家也常是堅強的後盾。
婆婆若過於強勢,媳婦敢頂回去,甚至不必自己出手,娘家就會先替她討公道。
這樣的底氣,來自於獨立,也來自於社會氛圍。
可正因為我知道香港的情況,所以當我來到台灣時,更深刻地感受到一種不同。
香港媳婦:底氣來自「不必討好」
在香港,家裡空間有限,三代同堂的情況並不普遍。
媳婦與婆婆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距離,摩擦自然少了許多。
我有個朋友說得直白:
「婆婆要是敢嫌我回娘家,我媽第一個就能把她罵翻。」
這話聽來豪氣,卻是實情。
因為在香港,多數女人有能力為自己打傘,
她們不需要仰望婆婆的眉眼,才能決定今天過得好不好。
⸻
台灣媳婦:安靜裡藏著無數心事
而在台灣,畫面常常不同。
尤其在中南部或傳統家庭裡,與公婆同住仍很常見。
媳婦若回娘家的次數多了一些,就容易被貼上「不顧家」或「不懂事」的標籤。
一位台中朋友悄悄告訴我:
「婆婆從來沒說過什麼,可是臉色就擺在那裡。那個臉色,比說出口更叫人難受。」
我也知道,有些婆婆會輕聲叮嚀:
「不要太常回娘家,這裡才是妳的家。」
那話聽似溫和,卻在無形之中,把媳婦推向另一種抉擇。
既然嫁人了,先生的家才被視為她真正的歸屬;
而娘家,從此像是一段需要經過允許才能回頭的路。
於是,很多媳婦選擇沉默。
她們會代替工作忙碌的先生孝敬公婆,凡事多設想一點,
甚至主動帶著公婆出遊,只為了換來表面的和氣。
她們並不是不勇敢,
而是這片土地的文化,
讓「忍下來」看起來比「據理力爭」更能換到安穩。
⸻
婆媳的戰爭:其實不該只留給女人
婆媳的故事,從來不只是家庭裡的私事。它折射的是整個社會如何教女人去承擔、去妥協,而很少教男人如何分擔。
我們常把婆媳矛盾說成「兩個女人的戰爭」,彷彿天生註定要互相對立。
可真實的缺席者,往往是那位身處中間的丈夫。
也許,婆婆並非有意刁難,而是延續了她當年的規矩;
也許,丈夫不是冷漠,而是被習慣教育成「這些事自然由女人承擔」。
許多婆婆,或許只是把自己當年的委屈,無意間重複在媳婦身上。
而許多丈夫,也不是不在乎,而是習慣了把愛放在心裡,卻忘了表達。
如果他們願意與媳婦站在同一陣線,
很多傷人的「臉色」和「叮嚀」,或許就不必出現。
⸻
婆媳衝突的背後,其實是這個社會依舊把孝道與照顧的責任默默交到女人手裡。
在這裡,女人的勇敢,往往被定義成「忍下來」。
婆婆的臉色,往往比千句叮嚀更重。
在台灣,很多媳婦不是不勇敢,
而是勇敢被包裝成沉默。
有時候,沉默不是軟弱,
而是被迫的勇敢。
⸻
身為香港人,我看到台灣媳婦的安靜。
那份安靜,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溫柔卻孤單的勇敢。
只是,她們的勇敢太常被社會視而不見。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媳婦敢不敢爭,
而是我們願不願意給她們支持。
讓她們能在婆家的屋簷下,
不必再窒息,
不必再假裝沒事。
親愛的你呢?
在你的生活裡,是「敢怒」多一些,還是「敢忍」多一些?
或許,答案並沒有對錯。
但每一份「敢怒」與「敢忍」,都值得被看見。
或許下一次,當我們替自己發聲,
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讓後來的人,不必再走同樣的路。
你願意把這篇文章分享給身邊的人嗎?
有時候一句理解,就能讓另一個女人少掉一份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