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波動和很多因素有關,卻又很難明確指出和哪一項關聯程度最高(或低),但是長期而言,則是一定和企業營運獲利能力的基本面有關,所以投資過程最重要、最需要關心的一件事,是企業的營運狀況,其他的事情(包括關稅)可以說都是干擾股價的雜訊。
理性來看企業的營運狀況所需要的資訊,只有財報數字,但是股市會提供許多和財報數字不一定有關,來自於想像的預期,把這樣的預期和企業營運前景的想像連結起來,變成是預期心理在影響股價,有時候財報數字反而變得相對不重要,例如有些機器人概念、國防題材等個股股價本益比很高,股價漲勢凌厲,想像力把企業前景想得特別樂觀,使得財報數字和股價的關聯程度降低,樂觀的想像是有可能實現,只不過尚未實現之前都有風險,而且股市裡的題材股常有過度樂觀的傾向,只要行情趨勢反轉,過度樂觀所造成的股價就會崩塌。
只要參與市場就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新聞訊息,其中可能只有5~10%是和財務數字相關的訊息,其他都是各種預期、想像、預估研究報告等,可以說只有少數是有用的資訊,其他多半是雜訊。
投資人隨時都在接收各種市場訊號,如果不主動篩選,會被大多數無效的雜訊淹沒,即使開始主動篩選資訊,也可能因為主觀預期而只看到想看的資訊,忽略不想看的訊息,例如對於看漲的持股會傾向於看到正面訊息,忽略負面的風險(如果注意到風險就不一定繼續看漲),如何接收處理、如何選擇看待資訊的角度是投資學習的重要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