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找房子的過程中有個有趣的狀況,
我看中了一個空間,對我來說,它有我非常在意的幾個核心條件:
採光好、安靜、氣流通、交通便利、租金在我覺得適合的範圍內。
這幾項對我來說,是「我不願妥協的原則」。
但 當我問好友H,請她用第八脈輪幫我看看時,H 的第八脈輪給出的是清晰的「No」。
但後來當H陪我去簽約(對,這種事情我還是只相信自己的判斷XD),她也實際看過那個空間後,她也覺得空間感覺都很不錯,為什麼她的第八脈輪會說No呢?我們靜下來,花了一點時間梳理這件事。最後,我們發現問題不在空間本身,而是我們看待世界的視角不一樣。
H 習慣用「全觀性評估」來看待事情,看看是不是每一個面向都符合期待、是不是所有細節都足夠理想。而我則是用「主體價值排序」在做選擇。
意思是,我本來就知道「不會有一個完美的空間」,或是「更完美的空間會需要我花更多的租金」,所以只要我最重要的幾個原則被尊重、被滿足,其他部分只要不違背這些原則,對我來說,我都可以想辦法去解決,讓這些部分轉化為我可以接受的狀態。
這種落差,其實不單單是兩個人的看法不同。它其實反映了一種集體的現象:
我們是不是太習慣,拿「全滿分的標準」來審視人生?
我們是不是總是期待找到一個十全十美的答案?
一段絕對無瑕的關係?
一個沒有缺點的選擇?
一份可以做到老死的工作?
一個永遠不會錯的方向?
但生命不是選擇題。
它從來就不是用來「選對」的,而是用來「活過」的。
很多人在療癒或人生轉折的過程中,會卡在一個點:
「我不知道我現在的狀態是不是對的。」
「我不知道我做這個選擇,是不是有更好的可能。」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正確的道路』,萬一我錯過了什麼怎麼辦?」
我也曾經卡在這樣的心情裡。
但後來,我的靈魂教了我一句話:
「不是正確與否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靠近你更真實的狀態。」
那個空間是不是完美?不是。
但它是否讓我靠近了我想要的日子?是。
那其實就夠了,不是嗎?
我們不是來活出完美人生的,
而是要一點一滴地回出我們真正想要的狀態。
我們都不可能在一開始就站在山頂,
更多的時候,我們只能選一個方位、一條坡道,開始走。
每一次的選擇,不是「這是不是終點」,而是「這是不是離我的願更近」。
你當然可以隨時重新評估、修正、調整,但請記住:
如果你總是拒絕出發,因為「這還不夠好」,
那你很可能三年後、五年後,甚至在你這輩子最後的那一刻發現—
你一直都還站在原地。
我遇過很多個案,在面對自己人生方向時,不是沒有感覺,
而是因為「感覺還不夠完美」就遲遲不動。
他們會說:
「我想做A,但又覺得B也可能比較穩定。」
「我想搬到C城市,但又覺得那裡生活機能不好。」
「我想離開這段關係,但又覺得對方沒有真的做錯什麼。」
這些話的背後,其實藏著的是一種「無意識的完美主義」。
彷彿如果不能一次就選到「正確選項」,那乾脆不要動比較安全。
但主體的誕生,從來不是透過完美選擇,
而是透過「允許自己一邊選擇、一邊成為」。
你的主體不會是一次開啟,也不會是一種靈光乍現。
它是你在一次次感受到「這裡不對」時,願意轉身。
一次次面對「這不是全部的我」時,願意再靠近一點。
有時候,那甚至只是一個轉念:
「雖然我現在還無法離開這份工作,但我可以每天多給自己一點空間去感受我真正想做的事。」
「雖然我還沒準備好切斷這段關係,但是我會練習說出在那些在關係裡面我覺得不舒服的地方。」
又或者是一個微小的選擇:
「我知道這個狀態讓我很耗損,那我先試著讓自己的界線清楚一點。」
每一次當你做出這樣的選擇,都是你在對你的願圖說:
「我還想走下去。我還在找我的路。」
所以,今天的我想跟你說:
你不需要等到一切完美才說:「我願意。」
你只要找到一個「足夠對得起你真實的自己」的點,然後從那裡開始。
不是每一步都會風景明朗。
不是每一條路都會通往想像中的未來。
沒有任何一個選擇,會是完全完美的。
但你只要記得,你在成為你自己,而不是在完成誰的理想。
我知道,有時候你會站在分岔口前發愣,
不是因為你沒有答案,而是因為你太想一次就對。
你以為選錯會浪費時間、會辜負期待、會被自己責怪,
但親愛的,那些猶豫、錯過、繞路的片段,本來就也是你願圖的一部分。
你不需要確定所有答案,只要允許自己動起來,
有時候,「動」本身就是答案。
當你願意開始走,每一個真實的腳印,都會畫出屬於你的願圖。
而你的每一個腳步,都在更靠近自己一點。
你不是完美的,是活過的。
不是安全的,是自由的。
你來這裡不是為了活成某個完美無瑕的版本,
「活著」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完整的答案。
今天,我想跟你說,
不要讓完美主義阻擋你出發的腳步。
主體,是從靠近你願望的那一小步開始的。
去找出那些被你壓在心底的願望,
然後看看今天你可以做一些什麼,讓它往實現的方向,前進一小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