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與自己在一起
我們都是從畏懼獨處開始成長,想要獨處還真的不是很容易,我們願意跟隨他人的腳步一同前行,不願自己走獨木橋那樣的不確定與孤獨,我們害怕從讀出轉變成孤獨,那一份情緒是我們所害怕的,我們害怕孤獨中老、一人獨行。那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只有自身的身影,隔絕著外在的繁華與紛擾。
在陌生環境,我們可以忍受這無可言喻獨處機會所帶來的沉思與行動價值,熟悉環境中我們總是有很多角色要去扮演、被占據的時間與空間以及媒體目光的焦點,種種關係連結使我們獨處成為一種稀少的時光,我們需要外界來意識到自己存在,而成長的價值在於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在被人群圍繞之中,仍可以做到獨處的狀態,那是一份備受祝福的自由。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說,唯有獨處才能讓人認識自己,然而光是遠離社會還不夠:一個人還要放棄閱讀與寫作,獨自一人面對星辰。
為何我們總是嚮往旅行?
從小小的視窗看著飛機體外的旅程,
在過去幾百年是否可以想像到現今的旅行可以如此便利。
看著窗外的景色 一覺起來就可以到達世界的另一端,
這時的自己,無關乎過去,也不代表著未來,就只是此時此刻﹑因為接下來的每一部都是驚喜。
今年是我造訪巴黎第五次,有幸可以有這麼多機會來體驗這座城市,一次一次突破一些之前沒做過的事情。不同年齡成長帶來不同的視野層次。學生時期的自己觀看這座這座城市跟如今的自己又有哪些不同?
笛卡兒曾說過遠離熟悉的環境與熟識的人,如此才得以真正投入思索。
我們願意走出舒適圈,為了尋求內心的平靜或是心中燃起的小火苗,
我學會與人眼神交會,那是對他人與自己的肯定;
懂得用隨意的心到處逛逛,不再畏懼他人的眼光如何,
旅行要有甚麼意義嗎?
旅行長長短短,我們給自己一段時間遠離日常生活,找尋平凡外的自己 。我們沉淪於找尋新鮮事物、追求體驗的濾鏡所產生的美好。
我們習慣拿著心中的拼圖,去拼湊自己所熟悉的樣貌 ,然而挫折一陣陣的打醒我們,當然也有幸運之神眷顧的時刻。我們終究還是自己,沒有因為遠離他鄉而變得更有勇氣、更有冒險精神,抗拒歸於平凡的自己,似曾相識的自己在某一瞬間也會在這裡相遇,意外的是可以發現的事自己隱藏已久的一部份慢慢顯露。整理著自潛藏已久的事物、整理著封存已久的回憶
取出、回收或是繼續潛藏。
潛意識之中埋藏著很多寶藏,忙碌中的我們不會特意去翻找,只有在無聊之中、陌生的環境之中,我們才會激出那一部份
那將如涓涓流水般的慢慢滲透著我們,形塑著我們的樣貌。
旅行的結尾
那是我們都不願意面對打回原形的日子到來,猶如愛麗絲夢遊到此一遊。
內心波瀾總不願讓心境歸於日常。
亞里斯多德認為最好的生活就是沉思,
我思故我在,我們是為了存在而做的證明。
但這場修行中需有暫停鍵,讓我們繼續陷入忙碌中,蓄勢待發計畫著下一趟旅程。
我很感謝我身邊的人,讓我有機會可以獨自出國,有這麼一段時光規劃自己的旅程。
你多久沒有跟自己在一起,我們不需要畏懼自己無法擁有這樣的能力,拿起一本書看、坐在公園觀察著人來人往的人群、整理家中物品,那一刻你為自己選擇所做的事情都是有其價值。
想著不是工作、不是社群上自己的po 文是否被人所喜歡,有那麼一刻你為你自己存在。
旅行,是我一年一期為自己的創造的約定,像節氣般給予我回顧與準備邁入下一步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