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你不懂一個孩子為何要去破壞自己喜歡的東西?
那可能是一個心愛的洋娃娃、一個漂亮的擺飾、一顆亮晶晶的球,
看似是孩子很寶貝、心愛之物,但下一秒他/她卻狠狠的把東西丟到地上,甚至是敲碎。
過程中,孩子是開心的、亢奮的、哈哈大笑的,
大人們感到生氣、困惑不解,心愛之物不是應該好好保護在手裡嗎?
「破壞」對孩子而言,與大人所定義的意思不同,
孩子在破壞心愛之物時,可能會認為它們是可恢復的,所以孩子會反覆把洋娃娃丟掉又撿起來,以此獲得玩樂的喜悅;
孩子也會在破壞的同時,獲得快感、刺激、有趣的感受,將自己喜歡的物品親手摧毀,是多麼令人亢奮之事啊!
但對大人而言,那可能是一次金錢的損失,氣而怒罵孩子的頑皮、不聽話,
若我們暫時不以道德現實來評價孩子的破壞行為,有可能對他們來講,喜歡與摧毀其實是很相近的兩種情感/動作,
甚至在孩子的世界中,摧毀並非是死亡、毀壞、不可逆,可能在摧毀之後,還能生長出不同的可能性,並從中探索出新的玩樂方式,
孩子要能對心愛之物產生保護、捧在手心裡呵護,這需要一段漫長時間的成長、社會化的修正,才能出現符合大人標準的善待物品之舉,
只是在這之前,大人會需要在容忍、避免孩子受傷、憤怒發飆之中,不停思考以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