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ad-Fi 的崛起,本質是對空間現實的禮讓。袖珍、輕巧的設計哲學,說穿了,就是向香港「寸金尺土」低頭——想在蝸居裡築壇聽歌,先得過家中「財務大臣」那一關;就算半山豪宅,也難保有人偏愛清靜。便攜音響,也是在這種先天優勢下應運而生,讓我們在勞碌之餘,仍可在閒暇時間悄悄躲進一個,專屬於自己的音樂天地。
然而,妥協往往帶來犧牲。傳統音響那份「穩如泰山」的份量感與完整、立體的音場,在縮小尺寸的設計下被一併削去;雖然近年來便攜設備的能力有所提升,但當追求更高規格、更高音質時,便攜器材卻又開始「膨脹」— 變大、變重,音質高了,卻又失了「便攜」最根本的目的。說到底,都是人類那顆「精益求精」的心作祟。
也因此,當年 Chord 揭幕初代 Mojo,全行驚喜嘩然。真正震撼的並非mojo的硬體規格有多亮眼,也非 Hugo的光環餘溫,而是原來經典「英國聲」竟能收進一掌的體積內。那一瞬,大小與音質的長年拉鋸,似乎首次握手言和 — 讓人看到聲音與體積,其實可以同時達標。
換殼的緣起

今次文章,重點不在Mojo 2出色的地方,而是與大家深入探討音響發燒友的根本。當你以為音響界只是換換換的過程,只看銀彈,不問殘值,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你:其實不是的。像攝影師換了鏡頭、單車換了套碳纖維輪圈,玩音響或者Head-Fi的人,其實最愛的往往不是器材本身,而是每一次親手「升級」的儀式感。
換過原子粒,換過膽管,甚至動過機內的「搭棚」線,才明白那種微妙的滿足,不只是聲音改變那麼簡單,更在於「親手動手」的成就感和期待。成年男人的心底總藏著個愛玩的孩子。
所以,當Peter Wong推出Mojo 2專用的黃銅殼,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才是我要的!」你知道嗎?Mojo 2這台機器歷經多年淬鍊,聲音性能幾乎已達瓶頸。即使換再多訊號線,聲音升級有限,感覺像卡在某個層次沒法飛得更高。要推翻這個瓶頸,不是靠換線材就能做到的。
黃銅殼的魅力,就在這裡。材質的密度和份量,能夠為內部元件帶來比原裝殼多了的「穩定性」和護甲般的抗干擾性能。初次握住這組黃銅外殼,質感比想像中熟悉。雖然重量較原廠殼明顯提升,但這種沉甸甸的紮實感,補足溫度,也令整部機體更有「份量」。表面電鍍黑色,既保留黃銅自然的紋理與質感,又避免了氧化失色,是實用與美觀之間相當貼心的折衷。
更換過程
Mojo 2是一部高科技產品,若果對自身手藝抱有懷疑,那就交給相熟又手工好的朋友,或者直接找Peter吧。
說到換殼,其實過程比想像中簡單。照著Peter給的步驟,扭螺絲、拆電池、換外殼,只要有適合趁手的工具,前後過程不過十來分鐘。當外殼終於分離的時候,你就會發現Mojo 2的電路板搭建,是有多密集了...
換好後重新組裝,開機那一刻,是有點感動的。
機器還是那部機器,功能沒有變,但整個氣質就完全唔同了。本來輕巧的Mojo 2,現在變成一塊有份量的「銅器」,放在桌上不再會因為插拔線材而滑來滑去,也算是加上了個額外功能?
聲音的蛻變
最叫人驚喜的,莫過於換上黃銅外殼後帶來的聲音變化。最初懷疑只是心理暗示,但認真對比幾遍後,才確信這一層厚重「真鍮」,的確讓Mojo 2踏上另一個層次。
背景的寧靜感,首先躍然而出。感覺就像進了樂曲中的VIP貴賓區,雜音遠遠消弭,只剩下舞台上的每一粒細節躍動。像在現場聽SRV那首經典 “Little Wing / Third Stone From The Sun”,樂隊各聲部位置分明,「mute線」和vibrato的微妙變化都收錄得明明白白。音場好像打開一道天窗,多了許多細密的空氣感與透明度。

配上Tablet,移動電影院是也
中頻人聲的進步也同樣明顯。過去已算有厚度,換銅殼後便多了一重「醇」與「暖」。又以林家謙的《某種老朋友 — SUMMER BLUES Live》為例,開首那一句唱腔,不論顫音還是細緻咬字,全然在近與遠、輕與重之間游刃有餘。背景靜黑,人聲溫柔帶層次。鋼琴高音、合成器細節瑩透分明,副歌位置的穿透感更上一層樓,但始終不失從容,從不覺近得壓迫。
低頻更不用說,「一聽就明」。Avicii《Wake Me Up》的drop響起時,鼓聲下潛得更深,節奏帶勁,每一下都是結結實實的「膺骨之震」。沒有以往那種虛腫浮誇,現在輪廓分明,節拍力感十足,即使拉高音量,低頻依然乾淨無染,不致蓋過中高頻。整體節奏骨幹穩健得多,真正做到聽覺與身體同時「有著落」。
這種變化,不花巧、不誇張,只是剛剛好地把音響的質地往上拔高了一小級。像舊友換了新裝,成熟了、沉實了,但依舊是熟悉的暖
與Mojo 2的再遇
Mojo 2 的美好,在於它可以被反覆欣賞、細品也不會厭,是典型英國聲所代表的「退燒之美」。換上黃銅外殼,把熟悉帶向新境界,讓期待不止於聲音,也延續到每一次觸摸、每一次啟動、聲音響起的日常。如果說Hi-Fi的意義在於「追求更好」,那這次換新裝,就是朝著下一段旅程邁步,迎接未來更加美好、多變的音樂與品味。
轉載相片或內容前請預先通知,同時請於文內註明:@三月評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