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譯自《藍色列車》(Blue Train) 黑膠唱片上的文字解說(Liner Note),由評論家羅伯特.萊文(Robert Levin, b. 1947)是美國具權威性的音樂作者、樂評人。他曾任《The Village Voice》、《Rolling Stone》、《Down Beat》等刊物的撰稿人,並擔任數百篇唱片內頁文字撰寫。
— 以下為全文 —
爵士薩克斯風演奏家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 1926-1967)常被稱為一位「追尋者」(searching)的音樂家。他那幾近哀號的聲音——銳利且迴盪——創造出一種或許最適合用「不祥」來形容的氛圍,彷彿情緒上正不斷深入探尋某些遙遠、未知而神祕的事物。當然,這樣的描述純屬個人觀點,但從事實而言,「追尋」確實是形容柯川的貼切詞彙。他不斷尋找新的表達方式——持續練習、傾聽他人作品、增補、捨棄、吸收,進而塑造出一種已然成為現代爵士樂中最重要之一的聲音。
約翰的「聲音」,如同開頭所提,是極具特色的。這不僅是他最明顯的標誌(類似他早期、也是最強烈的影響來源——薩克斯風手戴克斯特.高登〈Dexter Gordon, 1923-1990〉),而且它本身就具備意義,不只是「與眾不同的聲音」而已。他的思維方式與音色密切相連。他的樂句常呈現出偏移、不規則的線條,初聽可能會讓人以為缺乏紀律,但如同小號手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 1926-1991)與鋼琴家塞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 1917-1982)——兩位與柯川關係密切的音樂夥伴,也都曾被某些人貼上「古怪」或「技巧不佳」的標籤——柯川對自己的演奏是有意識且掌控得宜的。他看似突然捨棄的音型,實則成為他進一步探索的起點。
西元1926年9月23日約翰出生於北卡羅來納州的哈姆雷特市。他十五歲時開始學習音樂,最初接觸的是中音號與單簧管。退伍後,他曾與小號手金.柯萊克斯(King Kolax, 1912-1991)、樂手暨歌手艾迪.文森(Eddie Vinson, 1917-1988,並於此時轉為次中音薩克斯風)、小號手霍華德.麥基(Howard McGhee, 1918-1987,於紐約阿波羅劇院短暫合作)、爵士小號名家迪齊.葛拉斯比(Dizzy Gillespie, 1917-1993)、費城的洛尼.史拉皮(Lonnie Slappey)、克里夫蘭的蓋伊.克羅斯(Guy Crosse)、薩克斯風樂手厄爾.波斯提克(Earl Bostic, 1913-1965)、薩克斯風樂手強尼.霍奇斯(Johnny Hodges, 1906-1970,編按:霍奇斯為知名的艾靈頓公爵大樂隊的二把手,也被華文爵士圈稱之「艾靈頓的左右護法」。)等人合作。1955年,柯川加入了邁爾士.戴維斯五重奏(Miles Davis Quintet),長達一年半以上。現今,他是孟克四重奏(Thelonious Monk Quartet)的一員。(順帶一提,撰稿時該團正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Five Spot酒吧連續駐場演出第十五週。)柯川表示,與戴維斯與孟克的合作是「無價的音樂經驗」,這兩位大師提供給他的教育,是許多音樂家一輩子都難以得到的。此外,無論是戴維斯還是孟克(兩人皆屬於開放風格的代表),從未限制柯川的自由。站上舞台時,柯川可以毫無顧忌地進行實驗,甚至還有可能獲得讚賞。
柯川雖然對自己極為嚴苛,卻對其他音樂人抱持廣泛而多元的欣賞。他的摯愛名單包括:邁爾士.戴維斯(「他的演奏風格非常吸引我。他對和聲與和弦結構有很深的理解。我們過去常常交談。」)、葛拉斯比、小號手李.摩根(Lee Morgan, 1938-1972)、吉他手唐納.伯德(Donald Byrd, 1932-2013)、小號手喬.高登(Joe Gordon, 1928-1963)、小號手漢克.莫布利(Hank Mobley, 1930-1986)、薩克斯風手強尼.葛里芬(Johnny Griffin, 1928-2008)、薩克斯風手桑尼.史蒂特(Sonny Stitt, 1924-1982)、薩克斯風手克里夫.喬登(Cliff Jordan, 1931-1993)、孟克(「他用整組和弦來彈奏,我以前從未聽過這種風格,我從他身上學到許多。」)、鋼琴手雷德.加蘭(Red Garland, 1923-1984)、鋼琴手肯尼.德魯(Kenny Drew, 1928-1993)、鋼琴手菲尼亞斯.紐伯恩(Phineas Newborn Jr., 1931-1989)、鼓手馬克斯.羅區(Max Roach, 1924-2007)、鼓手費利.喬.瓊斯(Philly Joe Jones, 1923-1985)、鼓手艾爾文.瓊斯(Elvin Jones, 1927-2004)、低音提琴手保羅.錢伯斯(Paul Chambers, 1935-1969)、低音提琴手威爾伯.韋爾(Wilbur Ware, 1923-1979)、低音提琴手厄爾.梅(Earl May, 1927-2008)、薩克斯風手「砲彈」艾德利(Cannonball Adderley, 1928-1975)、薩克斯風手傑基.麥克林(Jackie McLean, 1931-2006)、長號手J.J. 強森(J.J. Johnson, 1924-2001)、長號手柯提斯.富勒(Curtis Fuller, 1934-2021)與顫音琴手(vibraphonist)米爾特.傑克森(Milt Jackson, 1923-1999)。
柯川先前曾在爵士廠牌Blue Note以樂手身份參與錢伯斯(唱片編號BLP 1534,編按:以下BLP均為唱片編號,故省略不詳註)與葛里芬(BLP 1559)的專輯錄製。
本專輯中的所有樂手均由柯川親自挑選。李.摩根——這位融合葛里斯比、小號手納瓦羅(Fats Navarro, 1923-1950)與小號手克利福.布朗(Clifford Brown, 1930-1956)風格的年輕小號手,十八歲即在迪齊.葛里斯比的樂團中出道,在極短時間內已成為該樂器的領軍人物——在Blue Note中已有五張個人專輯(BLP 1538、1541、1557、1575、1578),並參與漢克.莫布利的錄音(BLP 1540)。
長號手柯提斯.富勒,在筆者看來是繼J. J. 強森之後,現代爵士樂界最頂尖的長號演奏家之一。他的個人專輯包括BLP 1569 與 1572,亦曾為鋼琴手巴德.鮑威爾(Bud Powell, 1924-1966,BLP 1571)與克里夫.喬登(BLP 1565)擔任伴奏。他的風格持續成熟、能量日增。
節奏組由肯尼.德魯、保羅.錢伯斯與費利.喬.瓊斯組成,表現出色。德魯是一位根植於藍調的鋼琴家,演奏具有搖擺感與凝聚力。錢伯斯與瓊斯則因與邁爾士.戴維斯的精采合作而聞名。他們對柯川的演奏風格極為熟悉,合作起來游刃有餘。錢伯斯的個人專輯包括 BLP 1534、1564 與 1569,另與吉他手肯尼.布瑞爾(Kenny Burrell, 1931-2019;BLP 1523、1543)、李.摩根(BLP 1541)、漢克.莫布利(BLP 1540)與薩克斯風手桑尼.羅林斯(Sonny Rollins, 1930-2024)合作過(BLP 1558)。費利.喬則曾與薩克斯風手蒙特羅斯(J. R. Monterose, 1927-1993; BLP 1536)、錢伯斯(BLP 1534)、克利福.布朗(BLP 1526)與摩根(BLP 1538)等人合作。
本專輯中的四首原創作品皆為柯川所作。標題曲〈藍色列車〉(Blue Train)是一首動人、帶有神秘氛圍的藍調作品。柯川如同一列孤單奔馳的列車,李與柯提斯在他的獨奏末段加入炙熱的推力。李隨後展現充滿活力的演奏,柯提斯則以粗獷的音色回應。柯川與李在柯提斯演奏時持續對位,而後由肯尼.德魯以節奏感十足的即興帶入段落。錢伯斯的短暫獨奏簡潔有力,最後全體回歸主題。
〈Moment’s Notice〉是一首愉悅奔放的作品,柯川、富勒、摩根、錢伯斯(使用弓奏)與德魯皆有出色獨奏。
〈Locomotion〉則是一首快節奏的藍調作品,以節奏鼓聲揭開序幕,主題為齊奏的重複片段,柯川在其中穿插多次「斷奏」句型,然後正式展開獨奏。之後富勒、摩根、德魯與瓊斯皆以強烈而銳利的風格展現各自風采。
〈I’m Old Fashioned〉是一首優美的懷舊流行歌曲,是柯川在友人建議下選入的曲目,呈現出細膩的處理。這裡讓柯川展現他處理慢板抒情曲的溫暖手法,並證明他能駕馭任何節奏的樂曲。柯提斯、肯尼與李也有獨奏空間,表現敏感且動人。
〈Lazy Bird〉則讓人隱約聯想到爵士作曲家塔德.達梅隆(Tadd Dameron, 1917-1965)的〈Lady Bird〉。在短暫鋼琴引子後,摩根(搭配管樂小段呼應)、富勒、柯川、德魯、錢伯斯(弓奏)與瓊斯依序展開獨奏。結尾時李回歸,與柯川、柯提斯共同奏出主題。
本專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色之一,是整體自由但毫不混亂的演奏氛圍,展現了所有樂手在個人與集體層面的極佳狀態。
—— 羅伯特.萊文(Robert Levin, b. 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