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美貿易與科技供應鏈的互動中,「232條款」雖然聽起來像是一個法律編號,但它實際上背後牽動的是半導體、資通訊、電子零組件等高附加價值產業的關稅待遇與競爭地位。相較於目前台灣部分產品面臨的 20% 關稅,232條款的影響範圍與殺傷力可能更大,因為它並不僅僅針對單一品項,而是對多個產業核心產品一次性設定了調查與暫時稅率。
一、232 條款背景與調查期間的關稅規則
232 條款是美國《貿易擴展法》(Trade Expansion Act) 中的一個特殊條款,允許總統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進口產品進行限制或課徵額外關稅。在啟動調查期間,美國商務部會先行設定暫時性的關稅措施,以防在調查尚未結束前,外國商品大量湧入、衝擊美國本土產業。
在這次的 232 條款調查中,涉及的產品範圍極廣,根據已知的草案與市場消息,暫時稅率分為以下幾類:- 半導體、顯示卡、伺服器等約 20 項產品 → 0% 關稅 這意味著在調查期間,美國依舊允許相關高科技產品以零關稅進口,避免影響美國本土製造業對海外供應鏈的依賴。 台灣在伺服器主機板、顯示卡代工、晶片封裝測試等領域居全球領先地位,這部分是我國的出口優勢產業。
- PCB(印刷電路板)、網通零件等產品 → 10% 關稅 這部分雖然不是零關稅,但比起 20% 的稅率已經大幅降低。 PCB 與網通零組件是台灣電子業不可或缺的中游產品,美國本土產量有限,對台灣供應依賴度極高。
這些產品合計佔台灣出口至美國的 79%,幾乎涵蓋了我們對美出口的核心命脈。剩下的 21% 則是機械、汽車零組件、手工具等傳統製造業產品。
二、為什麼 232 條款才是「大魔王」?
表面上看,台灣已經在某些產品面臨 20% 的關稅,但由於這些產品多屬傳產或非核心出口,對整體出口衝擊相對有限。然而 232 條款影響的範圍不同,它直接命中台灣出口結構的心臟部位——資訊科技與電子製造業。
1. 受影響的產業是出口核心
台灣對美國出口結構中,電子與資訊科技產品佔據極大比重,尤其是:
- 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硬體:台灣代工比率超過全球 60%,美國市場是主要買家之一。
- 高階顯示卡:無論是遊戲用 GPU 還是 AI 運算加速卡,台灣代工廠(如鴻海、和碩、廣達等)都是主要供應鏈環節。
- 網通設備與零組件:路由器、交換器、基地台相關零組件大量出口美國,供應 Cisco、Juniper 等美企。
若 232 條款最終決定在調查後提高這些品項的關稅,台灣企業的成本優勢將被削弱,美國本土與其他免稅國的競爭對手可能趁勢搶市。
2. 與日本、韓國的待遇比較
目前美國已承諾對日本、韓國的半導體與相關產品給予「最惠國待遇」(MFN),確保零或低關稅出口到美國。如果台灣沒有獲得相同待遇,雖然直接出口的半導體比重不大(僅 4% 直送美國),但問題在於——台灣的晶片大多是以伺服器、顯卡等整機形式出口,而這些整機在 232 條款中占比很高。這意味著我們雖然晶片本身免稅,但產品組裝後卻可能被課稅,整體競爭力仍會受影響。
三、短期與長期影響評估
短期影響(1–2 年內)
- 出口成本上升 → 廠商可能將部分產能移往關稅較低的國家(如越南、馬來西亞)以洗產地規避關稅,但需投入新建廠成本與時間。
- 訂單轉移 → 部分美國買家可能暫時轉向日本、韓國或免稅國,以降低進口成本。
- 台幣壓力 → 出口減少可能造成外匯收入下降,台幣貶值壓力增加。
長期影響(3–5 年以上)
- 供應鏈重構 → 若關稅持續存在,台灣高科技業可能被迫在美國或其他國家建立更多產能,美國本土製造比例提升。
- 產業競爭格局改變 → 日本、韓國若享有長期關稅優勢,可能在 AI、5G、資料中心等領域快速搶佔台灣的全球市佔率。
- 政策談判壓力 → 台灣可能需要在軍購、能源採購、對美投資等方面作出更多承諾,以換取最惠國待遇。
四、台灣的應對策略與可能談判籌碼
- 積極爭取 MFN(最惠國待遇) 透過貿易代表處、產業公會,與美方持續協商。 在軍購與能源採購方面展現誠意,例如增加天然氣、石油、飛機採購額度。
- 分散生產據點 在東南亞建立更多後段組裝與測試產能,以符合「原產地規則」避開高關稅。 運用美國墨西哥加協定(USMCA)間接進入美國市場。
- 強化美國本地投資 例如台積電亞利桑那廠即是範例,美國傾向對本土投資的外國企業給予政策優惠。 廣達、仁寶等可考慮在美國建立伺服器整機組裝線。
- 尋找替代市場 降低對美出口依賴,增加對東南亞、中東、歐洲的出口比重。 例如伺服器與 AI 設備在中東能源國家需求快速成長。
五、結語:232 條款的戰略意義
雖然目前台灣部分傳產產品已經面臨 20% 關稅,但對整體出口的衝擊仍有限;相較之下,232 條款的範圍涵蓋了台灣對美出口的核心科技產品,一旦最終稅率設定不利,將可能影響數百億美元的貿易額與產業競爭力。
特別是日本、韓國已經獲得最惠國待遇的情況下,台灣若沒有取得相同條件,將在 AI、資料中心、網通等高科技市場的競爭中處於劣勢。因此,232 條款不只是關稅問題,更是供應鏈與國際談判的博弈焦點。
在全球科技戰與供應鏈重組的大背景下,232 條款可能成為未來十年台灣產業格局變化的重要轉折點。這是一場不見硝煙的經濟戰爭,台灣必須用更多元的策略來應對,才能確保在未來競爭中持續保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