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伏 非常感謝您提出這個關鍵問題。您的觀察完全正確,點出台灣在這次貿易談判中面臨的核心困境:我們並非在「好」與「壞」之間做選擇,而是在「兩種不同痛苦」之間尋找一個傷害最小、最符合長期戰略利益的平衡點。
20% 的關稅是一種全面立即性的衝擊,直接打擊出口商利潤。為了降至 15% 或更低所付出的「代價」( 例如開放市場 ),則是一種結構性的衝擊,影響更深遠。
正如您提到的,開放農產品市場( 如美豬、美牛、甚至稻米 )幾乎是美國在所有貿易談判中的標準要求。台灣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生產成本相對較高,難以與美國大規模、高度補貼的農業競爭。而農民又是台灣社會中具有高度影響力的群體,任何損害農民利益的政策都會引起政治反彈。
若以「汽車零關稅」交換,等於是用我們相對脆弱的內需產業,去換取其他出口產業的利益。這將對國內汽車製造與相關就業鏈造成巨大衝擊。
另外,除了農工產品,美國更在乎的是「非關稅貿易障礙」,例如:簡化或加速藥品與醫材審查、金融服務業開放、政府採購市場等。
講來講去好像都是負面...總而言之,文章中的兩大關卡都還沒有最終定案,但可以確定的是最終沒有完美的勝利,只有充滿妥協的現實。您點出的「讓利代價」,正是這場賽局中最艱難、也是最考驗政府、產業、企業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