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是小學,老師要學生們描述未來的志向,我自然有一套討分數的應對之策,然心內藏有時至今日仍不願忘卻的可笑夢想:旅居異國海岸。
想像
最早是從一座湖邊小木屋開始,對這種半隱居式日子的嚮往。不會釣魚、四體不勤的我就這樣想像自己住在溫帶森林與湖泊交界處,吃什麼?用什麼?全然沒有頭緒也未曾煩惱,腦海全是那吹過湖面的風。有趣的是,我個人現實中極度討厭山林木屋,潮濕空間和蛇蟲鼠蟻的組合我可吃不消。我當時沒讀過梭羅、村上春樹也沒聽過伍佰,湖邊、海濱小屋相關影像卻盤桓在腦中,或許那是一種內心淨土的形式?無從得知。
考察
後來陸續走過幾國。紐西蘭的海濱具備圓潤稜角,靜謐且溫度宜人,周邊花園、公園環繞,溫帶草原與野兔完整了內心藍圖,我「想要」住在這裡;九寨溝多彩水色及其保存的林木遺骸,像是困住風景的琥珀,當時管制嚴格人少又乾淨,一度成為首選,我「可以」住在這裡;葡萄牙臨海小鎮風光明媚,暖陽、海產、矮建物,長條白色沙灘拉長心中可能性地想像,我「渴望」住在這裡;一切終結在義大利阿瑪菲海岸,不是影星丹佐華盛頓的功勞,而是那晨曦第一道曙光從海平面誕生時,我眼裡映照的景致,太美,總覺得我「無法」再次回到這裡,土地黏、礁石更黏,夢想正好適合終結在這片金黃與深藍之中。
盤算
現實問題一律無視,心裡不斷盤算著:我該繼續抱著這棟水邊屋子多久?「想要」把它放下,我「可以」因此活得更輕盈,「渴望」的事物漸漸遺忘,卻「無法」回到最初的純真。再三思索,果然總是平靜的湖面可以承載更多事物,我決定拿好虛擬筆桿,在虛擬城市中過好虛擬生活。異國湖畔與海岸,終歸是觸手可及而不願觸及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