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旅行重景不重食宿,我並不認同。餐食與飯店一直以來都是我旅行的重要享受,更勝一些毫無特色的B級景點。住宿與設備、管理、規模、服務等因素掛勾,非本文重點;「食」就講究了!從亞洲、歐洲、大洋洲,各國都有其特色美食,最被誤解的當屬英國,除卻炸魚薯條,傳統牧羊人派、各類加工肉品、英式午茶小點都有品嚐價值;而最被高估的當屬韓國,食物品質不差,但台灣在地口味化的韓國料理遍地開花,個人旅行嘗試到的韓式煎餅、炸雞、拌飯、年糕、烤肉等與預期皆有落差,使我大失所望。
在吃遍20幾國後,最值得一提的絕對美食之國當屬義大利與日本;與我口味最不合的當屬中國與馬來西亞,細節將一一羅列。

義大利的美食不按牌理出牌,地中海飲食精髓與不大健康的炸物、紅肉此處皆有,人多的餐廳一般不難吃;人少的餐廳時常很好吃。義大利麵除了鹹度台灣人可能較不習慣外,幾乎沒有缺點,餐廳或許有優劣之分,但都有符合「美食」定義之最低標準。若在義大利非連鎖餐館用餐時遺留下食物,服務生或主廚會親切 (或沒這麼開心) 地關心菜品口味;因個人因素不吃某些肉類菜餚,服務生還會用超級遺憾的表情再三確認,實實在在感受到義大利人對食物的堅持。雖身為過度觀光之國,義大利的食物水準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日本的食物台灣人應當極為熟悉。但這「職人精神」發源地的整體旅遊品質已在觀光公害下一日不如一日。然身為去過日本超過十次的人,我可以很負責的說:日本最低品質的外食仍優於全球大部分國家的同價位外食。這和職人精神關聯性不大,比較像是餐食文化與歷史因素雜揉的結果,不說會席料理、不談壽司之神,單單提及鄉下路邊的一間簡單家庭餐館,就有隱藏版美食,踩雷率和義大利在伯仲之間。這種高手在民間的樣態,和台南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說完美味的來說說不合口味的。中國菜其實支系眾多、菜色五花八門,不可否認台灣某些外省特色菜也是源於其中。要說廚師功力不佳也絕對有失公允,其名廚數量以人口基數論當數一數二,問題是出在「調味」。身為一個口味沒吃多清淡的人,在中國各大景點走跳吃食可以說是味蕾酷刑。我特別詢問了飯店大廚能否調味下手輕一些,看在錢錢的份上他努力了、失敗了、我摀著舌頭離去了。或許隨著時間推移,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會向健康方向發展,但當下那讓我舌頭發麻的「美食們」我可能無福消受。
我本就不喜愛東南亞菜系,而馬來西亞菜我尤為反感。相比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馬來菜的味道游移於「好吃」與「好像壞掉」之間,雖然柬埔寨的在地美食幾乎都不太衛生,卻沒給我「這東西讓我沒胃口」的感覺。可能我個人對馬來菜的印象都停留在兒時腸胃不好的時候,若有幸認識懂吃的馬來西亞通,請務必告訴我貴國的美食所在,否則我偏頗的見解可能誤我一生。
以上簡單且主觀地分享了對各國美食的看法,絕對不中肯。也希望被小看的國家可以用更棒的美味來打臉我。畢竟沒有比吃到特色美食更幸福的旅遊體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