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將自己的知識更加鞏固,我需要將學到的內容記錄下來。
網路模型(Internet model)是什麼?
就是一套宗合性的文件。
啊是什麼文件?
就是各種的「描述網路的功能」、「協定(Protocol)」和「網路實作需求」的文件、規則。網路模型(Internet model)就是由這些構築而成的。
目前就兩大網路模型,TCP/IP(主流)與 OSI(無人使用)。
網路模型(Internet model)的歷史
如果有上過計算機概論,會聽過 OSI 這個有7層的網路模型,但為什麼是 TCP/IP 為主流,而不是 OSI 呢?這就要說說歷史了(快速重點)。
1970年代:
各廠商推出自家專屬的網路協定,僅支援自家設備,整合難度高。
1970年末:
ISO(國際標準組織)制定了 OSI。
Vint Cerf 與 Bob Kahn(兩位 Internet 之父)制定了 TCP/IP。
1990年代:
企業網路同時導入 TCP/IP 與 OSI,多標準並存。
TCP/IP 因原始碼釋出至公有領域,進能推動企業採用,再加上 ISP 崛起,使 TCP/IP 加速普及化。
2000年代:
TCP/IP 完全成為主流,實作簡單,迭代快速。
OSI 無人使用,因規範龐大,難以實作。
TCP/IP 網路模型
TCP/IP 共四層(由 RFC 文件定義),與 OSI 的七層稍微相似。
由上至下為: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網路層(Internet Layer)
連接層(Link Layer)
但以 CCNA 教學或網路實作的角度,可分為五層: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網路層(Internet Layer)
資料鏈結層(Data Link Layer)
實體層(Physical Layer)
將 Link Layer 拆分成 Data Link Layer 與 Physical Layer,這樣能更細分的了解網路分工原理。
P.S:部分教學將第一層命名為 Network Access Layer,跟 Link Layer 是一樣的意思,都是包含 Ethernet 與 Wireless LAN 協定(Protocol)。
層級的協定(Protocol)範例
以下是常見的 Protocol 範例。
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 HTTP、SMTP。
Transport Layer Protocol: TCP、UDP。
Intetnet Layer Protocol: IP、ICMP。
Link Layer Protocol: IEEE 802.3(Ethernet)、IEEE 802.11(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