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軍統帥曾國藩在和太平天國軍隊作戰時,只要自己親自指揮作戰,幾乎都會中了太平軍的陷阱和埋伏大敗。
於是後來曾國藩得到教訓,之後的作戰之中,他只負責調兵遣將,幕後指揮,第一線的戰場,就讓羅澤男,塔齊步,左宗棠這些優秀的猛將去親臨戰場。之後湘軍的戰事越打越順,收復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直指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城,靠的是湘軍的保守為主,攻擊為輔的打法。
面對太平天國的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等詭計多端,戰術變化難以預測的對手,湘軍是採取一步一步,用好幾重的壕溝和堡壘,以不變應萬變的擋住太平軍詭詐多端,來去如風的猛烈攻擊。
湘軍的軍事口訣,所謂的結硬寨,打呆仗,任你太平軍陰謀詭計一大堆,我湘軍就挺在壕溝和堡壘裡不動,等太平軍奔馳累了,有空隙了,湘軍再做反攻。
這樣呆板的打法,讓太平軍所謂的埋伏,陷阱,反殺等陣式都打在一團棉花上,使不上力。這是否是所謂的拙能勝巧,以靜制動的軍事原理,筆者不是湘軍的士兵,也只能猜測。
在湘軍收復的長江中上游的省分之後,已到了南京之前的要塞關鍵城市「安慶」的決戰之日。攻下了安慶,太平天國的南京就暴露在湘軍之前,太平天國就有亡國之禍,攻不下安慶,湘軍的攻勢就會受挫,士氣低落。
安慶一戰,湘軍與太平軍都總動員了,各出十萬以上的兵力決戰。
而在這一戰之中,曾國藩突然改變了湘軍的結硬寨,打呆帳的保守打法,反而以自己這個主帥,以兵力薄弱的武昌城,當作引誘敵軍的兩個誘餌,來分散敵軍,和讓敵軍在安徽和湖北兩省疲於奔命的策略,進行一場軍事上的豪賭。
曾國藩率領才一萬多的兵力,守在安慶包圍往南方的祈門縣,祈門縣三面高山,只有南面有出口,屬於孫子兵法中的「絕地」,把軍隊駐紮在祁門,可以說是送死的行為。
但是曾國藩堅持守在祁門這個死地,以護衛安慶包圍圈的友軍,他弟弟曾國荃。在祁門這個死地,果然讓稱曾國藩遭遇三次太平軍的死亡威脅,李秀城等三位太平軍猛將,先後要來消滅祁門的曾國藩部隊,但是三位將領都有各自的理由,繞了一圈就把太平軍轉往稅收占清朝一半的浙江江蘇戰場,那些富裕省分去攻城。
之後太平軍主將陳玉成,因為李秀成等三位戰友,把太平軍幾萬部隊轉往浙江戰場,不支援陳玉成的安徽安慶城戰場,導致陳玉成被湘軍猛將鮑超等圍攻,陳玉成為挽回頹勢,跨省去攻擊湖北的武昌城,結果也是戰術錯誤,而無法聲東擊西,最後陳玉成孤立無援,被曾國藩的手下左宗棠,鮑超等猛將圍攻,使得安慶城被湘軍攻下,陳玉成敗退逃走。
安慶一戰之後,之後一兩年,太平天國的南京就被攻破,洪秀全自焚死亡。可以說湘軍佔據安慶之後,太平天國就敗局已定。
安慶這一戰是湘軍動員最多軍隊和將領的大決戰,這一戰曾國藩做了有爭議的對杭州的浙江巡撫王有齡,見死不救的軍事決定。
曾國藩也一改以前湘軍的保守戰術,採取以自己和武昌城當誘餌的險招,分化了太平軍的李秀城的精兵援軍,調離了安徽戰場,也讓陳玉成的軍隊孤立無援,對他圍點打援,在疲於奔命下,太平軍最強名將陳玉成,也只能敗走,讓湘軍打下了安慶城。
曾國藩在安慶決戰中,能改變自己作戰的保守戰術的慣性,做出以身為餌的布局戰略,也是很令人意外的。這場勝利,讓太平天國只剩兩年的國祚,但是也犧牲了清朝的忠臣王有齡。一向以儒家仁義修身,在曾文正公家書中一再告誡兒女儒家道理的曾國藩,為什麼要對友軍王有齡見死不救呢?有人說是政治派系不同,所以不願意救王有齡,有人說是為了安慶大決戰著想,不能分兵再去救隔壁省份的王有齡。
這些,都只有當事人知道了,如果是我,在職場情勢白熱化時,如果有同事有困難向我求援,我可能也會像曾國藩一樣,為了顧及手上難處理的工作,不去幫忙有困難的同事吧!不過我可能不是曾國藩一樣為了大局,更多的是怕麻煩的心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