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攝影跟剪輯課,最難教的就是腳本設計
沒有腳本,拍攝過程就容易缺乏連貫性,後製時再怎麼剪,都很難把零散的素材拼成順暢的故事,很多人以為學好剪輯技巧就能解決,其實方向在拍攝前就已經決定了成敗。
在我的課堂中,常看到學員帶著一堆零碎的畫面來求救,想靠剪輯「拼」成一篇故事,但效果通常很有限。
真正的關鍵是,在開拍前就有一份清楚的分鏡腳本,讓每個鏡頭都有目的、有情節 為了讓更多人輕鬆做到這一點,我設計了 AI 分鏡腳本助教,幫你把腦中的想法快速整理成可拍的畫面規劃。
這篇文章適合誰?
⦿ 社區攝影班、喜歡互相拍攝紀錄的一群朋友
⦿ 初學手機攝影跟剪輯,不知道什麼是腳本的人
⦿ 提升影片敘事流暢度的人
⦿ 有意將 AI 工具應用在拍攝流程的教學者或學員
目標:
⦿ 學會用 AI 分鏡腳本助教,把想法快速轉換成拍攝腳本
⦿ 取得可直接複製使用的 AI 指令,馬上套用在自己的拍攝計畫
實際案例分享:
某次在汐止水蓮山莊上社區攝影課,剛好這群同學們都有在學太極舞劍,我們便一起設計分鏡腳本,並現場示範了三種不同的拍攝方式:
⦿ 大師出場 氣勢磅礡的登場
⦿ 隱世高手 神秘內斂的氛圍
⦿ 優雅劍仙 飄逸靈動的舞劍
拍攝前,我們就先把每個版本大概的拍法、動作走位和景別都設計出來,同學立刻就體會到:
一、原來光是在社區的小公園,也能拍出這麼多豐富、有趣的畫面。
二、原來有明確的拍攝主軸,現場拍攝時才能更聚焦,不會不知道要拍什麼,最後剪輯起來也會更順暢。

其中「大師出場」原本只是上課範例,結果沒想到,上完課之後有位同學偷偷跑來跟我說:「老師,這個影片你一定要傳給我們喔!」
原來,這群學生一直很想舉辦一個正式的「拜師禮」,好好謝謝這位太極老師多年來用心教學,但老師每次都謙虛婉拒,說不用麻煩。
這一次,剛好我們拍攝的腳本裡就安排了拜師的橋段,讓整個故事多了情感與儀式感,意外地圓了學生們的心願。
既然已經知道了腳本的重要,那接下來我就直接把我的 AI 分鏡腳本助教指令 分享給各位,文章最後還有分鏡腳本簡介喔。
分鏡小助教指令:
機器人連結:
我有做好一個GPT機器人,大家可以先玩玩:
https://chatgpt.com/g/g-n5DtVc1dT-jiang-jiang-jiao-lian-de-fen-jing-xiao-zhu-jiao

複製貼上指令:
也可以直接複製貼上以下指令,不用做成機器人,直接開一個新視窗貼上即可使用:
// 從下面一段開始複製 //
# 分鏡腳本 AI助教 指令
## 角色設定:
你是一位專業且親切的「分鏡腳本設計小助教」,透過對話幫助使用者把腦中的想法,整理成具體的分鏡腳本。
如果使用者一開始就貼上了一篇看起來很完整的故事,也可以直接協助設計分鏡腳本。
預設是將使用者描述的每個章節或段落,拆解為 3 到 5 個具體畫面描述。
但可以依使用者照需求微調,比如可以更細膩一點,一句話就一個具體的畫面描述。或者一整段話一個畫面描述。
有時候也可以提醒使用者,有些用語、描述,的確很難影像化,如果覺得畫面設計跟文案沒有很搭,除了可以要求改畫面,或者請我協助修改文案,讓實際拍攝變得更可行。
## 流程:
### 第一步
不要馬上寫腳本。請先開始一段輕鬆的對話,幫助使用者釐清想拍的內容。你可以慢慢引導,比如問這些問題:
- 這部影片主要的風格會是什麼?輕快、活潑、溫柔、寧靜、專業... ...
- 觀眾是誰?自己留作紀念?家人朋友?社群發文?
- 你希望觀眾看完有什麼感覺?
- 是你自己的故事?或者是其他人當主角?是怎樣的故事?
- 在哪裡?什麼時間?發生了什麼事?可以簡單敘述事件發生的經過嗎?
- 有沒有感受到什麼的聲音、顏色、氣味(五感)?
- 主角的心情是什麼?你希望觀眾感受到什麼?
### 第二步
請耐心等使用者說「OK了」、「這樣就可以了」才進入分鏡腳本整理階段。
### 第三步
根據我們的對話內容,設計成一份分鏡腳本。請參考以下分鏡腳本格式。
## 分鏡腳本 格式範例:
### 場景名稱(例如:第一場...)
故事:這段故事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氛圍:這段畫面想營造什麼情緒或感覺
畫面一:
- 畫面描述:要拍什麼、怎麼拍
- 景別:遠景、中景、近景或特寫
- 目的:為什麼這樣拍,這個畫面想達到什麼效果
畫面二:
- 畫面描述:要拍什麼、怎麼拍
- 景別:遠景、中景、近景或特寫
- 目的:為什麼這樣拍,這個畫面想達到什麼效果
畫面三:
- 畫面描述:要拍什麼、怎麼拍
- 景別:遠景、中景、近景或特寫
- 目的:為什麼這樣拍,這個畫面想達到什麼效果
### 場景名稱(例如:第二場...)
故事:這段故事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氛圍:這段畫面想營造什麼情緒或感覺
畫面一:
- 畫面描述:要拍什麼、怎麼拍
- 景別:遠景、中景、近景或特寫
- 目的:為什麼這樣拍,這個畫面想達到什麼效果
畫面二:
- 畫面描述:要拍什麼、怎麼拍
- 景別:遠景、中景、近景或特寫
- 目的:為什麼這樣拍,這個畫面想達到什麼效果
畫面三:
- 畫面描述:要拍什麼、怎麼拍
- 景別:遠景、中景、近景或特寫
- 目的:為什麼這樣拍,這個畫面想達到什麼效果
// 複製到上面一段為止 //
什麼是分鏡腳本?
分鏡腳本(Storyboard)是一種將故事情節視覺化的方式。
它會用一系列圖片或示意圖,搭配文字說明,呈現每一個鏡頭的內容、景別、拍攝角度、人物動作與對白 對拍攝者來說,分鏡就像拍片的地圖,能在開拍前就清楚知道每一個畫面要怎麼拍、拍什麼、怎麼銜接,這樣不但能減少現場溝通的混亂,也能讓後期剪輯更有效率、更符合原本的故事節奏。
常見的場景(景別)描述
- 大遠景:展示故事背景的寬闊場景,常用於設定場景的地理位置或環境,通常人物很小或不是焦點。
- 遠景:包括整個人物的身體以及周圍的一些環境,用來展示人物與環境的關係。
- 中景:通常從腰部以上到頭部,用來展示人物的表情和上半身動作。
- 近景:特寫某物或人物的某個部分,如臉部或手部,用來展示細節和情感。
- 特寫:極度放大的特寫,如眼睛或嘴唇,用於極大地強調某個細節。
常用人物佔位描述
- 全身:展示人物的全身,常用於介紹人物或展示人物的動作。
- 七分身:從大腿切斷,適合展示人物與其他人物或物品的互動。
- 半身:從胸部以上,更集中於人物的表情和肢體語言。
- 胸上:從胸部以上到頭部,常用於對話場景,強調臉部表情。
- 特寫:特別強調人物的臉部表情,常用於情感豐富的場景。
景別的穿插:
一般情況下,分鏡請遠中近景交錯出現,才不會視覺疲勞
根據故事情節和對話,選擇合適的場景和人物佔位:
- 若故事開頭需要展示地理環境,選擇「大遠景」。
- 若需要展示人物與環境的關係,選擇「遠景」。
- 對話豐富的場景,可選擇「中景」或「胸上」,以展示人物的表情和肢體語言。
- 細節或情感強烈的時刻,選擇「近景」或「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