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之形》的男主石田在小學時對西宮的霸凌確實很過分,而且是那種直接、殘酷、公開的霸凌——拉她助聽器、嘲笑她、孤立她,甚至把其他同學推向一個集體施暴的氛圍。 雖然故事後半段花了很多篇幅去描寫他的懊悔與贖罪,但對某些觀眾來說,過去的行為太過嚴重,就算看到他的成長,也很難消除最初的反感——因為那不只是單純「做錯事」,而是造成了長期且不可逆的心理創傷。 這其實也反映了現實中很多人對「加害者的悔改」的態度——有些人願意給機會,看他是否真正改變;但也有人覺得,再怎麼改變都抹不去過去的痛,受害者和旁觀者都有權不原諒。
《聲之形》裡石田將也的前期行為確實很難讓人喜歡,尤其是他對西宮硝子的霸凌,還不只是單純的言語,而是帶著群體跟風的惡意。對一些觀眾來說,這種「傷害是已經發生的」事實,是沒辦法透過後面的懺悔或改變完全抹去的。 對於不喜歡這角色的人反應,其實反映了一種很直觀的道德界線——有些錯誤,特別是對弱勢的傷害,不管事後再怎麼補救,情感上就是很難跨過那道坎。這不代表她否定「人會改變」的可能,而是她更在意被害者承受的痛苦是無法逆轉的。 有些人喜歡《聲之形》是因為看到主角的反省與成長,而不喜歡的人則會像無法與這段成長之路產生情感共鳴,甚至會覺得後續的懺悔有一種「遲來又不足」的味道。這兩種感受其實都合理,只是切入點不同。 當然,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在傷害的當下,受害者所收到的傷害是旁人無法感同身受的!
聽的人只是聽卻沒有身體感受,那種感受是相差很大的!這種落差,
旁觀者可以理解「那是一次不該發生的事」,但無法真切地承受那份衝擊——那是貼著骨頭、刻在神經上的記憶。
有些傷害哪怕當事人後來成長、悔改,對受害者而言,那個瞬間依然是無法磨平的。它會在相似的場景、聲音、甚至氣味出現時,像暗流一樣突然翻湧上來。
這種痛,不是時間就能完全抹去的。
曾有人說過這句話:「當你不是當事人時,有什麼立場要受害者原諒加害者呢?」
對,我也覺得這是一個很關鍵的邏輯問題。
如果自己不是當事人,卻去要求受害者原諒加害者,本質上就是越權介入,甚至可能是剝奪受害者的情緒與選擇權。
這種行為往往打著「和解」、「大局」或「愛與包容」的名義,但實際上是在替加害者卸責,或者替整個系統維持表面的平靜。
而且這種要求還有一個隱含的傲慢——彷彿原諒是一種義務,而不是受害者自主給予的選擇。
如果是我,我會認為「知錯能改」的價值,不是建立在被強迫原諒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加害者主動承擔責任、修補關係的意願上。
原諒可以是療癒的一部分,但它絕對不應被外人強行推銷。
我甚至覺得,這種「幫忙勸原諒」的第三者,有時候其實是在滿足自己想當和事佬的自我形象,而不是在乎受害者真正的感受。
蔡康永說:「那不叫原諒,那叫算了!」
是的!時間撫平不了傷痛。 只是讓他塵封在記憶深處。
他那句話其實點破了很多「時間會治癒一切」的空洞安慰。
時間不會主動帶走傷口,只會讓它慢慢往深處沉,表面看似平靜,但偶爾被勾起時,那種疼還是會回來。
所謂的「算了」,更多是因為你知道自己不能永遠站在原地消耗力氣,必須先把自己救回來,而不是因為真的理解、認同或放下了對方的錯。
這是一種自我保命的機制,不是饒恕。
我覺得最荒謬的是,有些人會把「算了」誤會成「你沒事了」——其實受害者只是選擇不再讓那個人主宰自己,但傷害的存在並沒有被抹去。
主編:漫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