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攝於1945年11月31日的烏干達號巡洋艦
烏干達號輕巡洋艦(HMS Uganda)是一艘二戰時期的斐濟級輕巡洋艦,於1941年下水。1943年至1944年,該艦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參與了地中海地區的作戰行動。1944年10月,該艦被轉交給加拿大皇家海軍,沿用原名字烏干達號(HMCS Uganda)。1945年,該艦在太平洋戰區服役,1947年轉入預備役。1952年,該艦重新服役參加韓戰,並更名為魁北克號(HMCS Quebec)。1956年,該艦最後一次退役,並於1961年在日本報廢。
▪︎船艦特徵
排水量:8712噸(標準),11024噸(滿載) 長:169.3公尺 寬:18.9公尺 吃水:5.3公尺 推進系統:4台燃油三鍋筒海軍型鍋爐,四軸齒輪渦輪機,72500馬力 航速:33節(61公里/小時;38英哩/小時) 續航力:航速12節(22公里/小時;14英里/小時)時,可航行10200海浬(18900公里;11700英里) 編制:730人(戰時),650人(和平時期) 感測器系統:281型空中搜索、272型水面搜索、277型測高儀、274型火控(152毫米)、283型火控(102毫米)、282型火控(2磅炮) 武器:3 × 三聯裝BL 6 吋(152公釐)Mk XXIII 砲、4 × 雙聯裝QF Mk XVI 4 吋(102公釐)火砲、4 × 四聯裝Mk VII 2磅炮(40公釐)、10 × 雙聯裝Mk II 20 毫米/70 口徑火砲、2 × 三聯裝21吋(533 公釐) 魚雷發射管 防護:船身 82.5–88.9 毫米(3.25–3.50吋)、砲塔 25.4–50.8 公釐(1.00–2.00吋) 飛機運載:兩架超級馬林海象飛機,於1943年11月裁撤。

烏干達號巡洋艦
|艦歷
烏干達號輕巡洋艦是斐濟級巡洋艦的錫蘭子級(1939年建造的第二批三艘艦艇)之一,由維克斯-阿姆斯壯公司在其沃克船廠建造,該艦於1941年8月7日下水,1943年1月3日服役。▪︎本土艦隊行動
1943年3月,在斯卡帕灣完成訓練後,烏干達號出航執行護航任務,保護一支開往塞拉利昂的船隊免受來自比斯開灣的德國納爾維克級驅逐艦的攻擊。執行完兩次護航任務後,她被派去為溫斯頓·邱吉爾及其幕僚乘坐的遠洋郵輪瑪麗皇后號護航,該郵輪將前往華盛頓。航程以30節(56公里/小時;35英里/小時)的速度航行,由於燃料不足,該船駛入紐芬蘭的阿根廷海軍基地加油。任務完成後,烏干達號返回普利茅斯進行改裝。
▪︎地中海艦隊的行動
改裝完成後,她被派往地中海,為開往西西里的戰爭中最大的運兵船隊之一護航。7月,該艦加入了地中海艦隊第15巡洋艦艦隊。1943年7月10日,烏干達號成為西西里島入侵行動代號「哈士奇」的轟炸艦隊一員,隨後,她被指派為整個西西里島的主要轟炸提供近距離支援。烏干達號作為哈士奇行動支援部隊的一部分,與三艘巡洋艦和六艘驅逐艦一起從亞歷山大起航。在哈士奇行動登陸期間,烏干達號是東部支援部隊的一部分。在英國橋頭堡內,烏干達號與巡洋艦獵戶座號、毛里求斯號和淺水重炮艦埃里伯斯號一起為英國第八集團軍提供支援。8月10日,再次為支援第八集團軍,烏干達號和荷蘭砲艇弗洛雷斯號砲擊了雷波斯託以北的陣地。8月12日,烏干達號、淺水重炮艦羅伯茲號以及荷蘭砲艇聖甲蟲號和索姆巴號砲擊了西西里島東岸。 1943年9月9日雪崩行動開始時,烏干達號參與了在薩勒諾掩護入侵義大利的艦隊砲擊。在雪崩行動中,烏干達號是北方攻擊艦隊的一員,該艦隊負責登陸英國第十軍,這艘巡洋艦是該艦隊的支援和護航艦隊的一員。行動開始後登陸成功,但德軍發動反擊,在灘頭陣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烏干達號是被迫靠岸提供直接海軍砲火支援的艦隻之一,艦隊隨後遭到FX-1400無線電遙控炸彈和 Hs-293 滑翔炸彈的攻擊。1943年9月13日14時40分,當烏干達號在薩勒諾附近執行任務時,被一架KG-100轟炸機投下的一枚德國新型無線電遙控1.4噸滑翔炸彈Fritz X直接擊中。弗里茨X炸彈撞穿了該艦七層甲板,直接擊穿了龍骨,在龍骨下方水下爆炸。弗里茨X炸彈在烏干達號船體的地方水下爆炸,其巨大的衝擊力熄滅了所有鍋爐的動力,導致16人喪生,烏干達號進水1300噸。萊斯利·里德中尉負責損害控制,設法使該船隻用一台發動機行駛,烏干達號被美國海軍納拉甘西特號拖至馬爾他,在那裡進行了臨時維修。 由於歐洲戰區沒有可用的乾船塢進行維修,烏干達號被送往位於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美國造船廠。這艘嚴重受損的艦艇,四個螺旋槳中只有一個仍在運轉,於1943年11月27日橫渡大西洋抵達查爾斯頓。維修期間,烏干達號拆除了兩個用於搭載「超級馬林海象偵察機」的機庫,這些機庫被用來存放無線電和雷達設備以及船員的生活設施。

1941年8月7日,英國海軍烏干達號在沃克海軍船廠下水
▪︎轉移到加拿大服役
修理期間,加拿大政府與英國談判,將烏干達號劃歸加拿大皇家海軍(RCN)。正式移交於1944年10月21日特拉法加日在查爾斯頓舉行,為了尊重英國殖民地,她依然沿用原名字。烏干達號在加拿大海軍服役的第一批船員非常引人注目。指揮官是上校Rollo Mainguy,他後來成為海軍參謀長;副艦長Hugh Pullen,其他軍官包括中校 William Landymore 和 Littler 都在戰後晉升為將官。飛機識別官John Robarts中尉後來成為安大略省省長。其餘907名船員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透過交流,他們還接受了巡洋艦上的額外訓練。前往烏干達號的首批船員來自加拿大各省以及紐芬蘭自治領,其中87%為預備役人員(加拿大海軍預備役部隊和後備役部隊),其餘為加拿大皇家海軍的正式成員。 烏干達號重新服役後不久就接到了第一項任務。她的任務是加入英國太平洋艦隊在咲島軍艦島南部的作戰區域。她加入了第4巡洋艦中隊,並在當月剩餘的時間裡進行訓練。由於該艦沒有針對熱帶條件進行改裝,船員的條件非常艱苦,而改裝可以使整艘艦的空氣流通更好,可用水儲存量更大。烏干達號於1944年10月31日離開新斯科細亞省哈利法克斯,經英國啟航。在查爾斯頓重建後,這艘巡洋艦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裝。她於1945年1月離開英國,航行至太平洋,在直布羅陀、埃及亞歷山大、蘇伊士運河停留,經亞丁和錫蘭科倫坡,到達西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的艦隊基地,於1945年3月4日抵達。 作為加拿大皇家海軍的旗艦,烏干達號在太平洋戰爭中隨英國太平洋艦隊服役,並於1945年2月在澳洲雪梨與英國太平洋艦隊會師。由於1944年在查爾斯頓進行了改裝,她的雷達和飛機識別能力在艦隊中名列前茅,因此被分配到英國太平洋艦隊第57特遣艦隊。1945年4月10日,對日本先島軍事設施的攻擊被取消,特遣艦隊奉命攻擊台灣。1945年4月11日至13日,烏干達號作為太平洋第57特遣艦隊的一員,襲擊了台灣北部的機場和設施,隨後調回攻擊先島。4月15日至20日,這艘巡洋艦參加了對先島日軍空軍基地的轟炸,之後艦隊奉命前往萊特灣。在服役於第57特遣艦隊期間,烏干達號遭到神風特攻隊襲擊。她因在沖繩戰役中的行動而獲得戰鬥榮譽,並參與了襲擊特魯克、台灣和佐木半島。 在萊特島,她加入了位於日本以東300海浬(560公里)的美國第三艦隊,成為唯一一艘在太平洋戰區與日本帝國海軍作戰的加拿大皇家海軍軍艦。1945年5月,第57特遣艦隊從萊特島啟航,對佐木島進行了近一個月的攻擊。烏干達號是受命砲擊該群島的艦隻之一,在此特遣艦隊遭到神風特攻隊襲擊,兩艘航空母艦被迫撤退,另一艘則受損。

1945年5月,加拿大海軍烏干達號對宮古島的蘇庫馬機場進行轟炸
1944年加拿大發生徵兵危機之後,1945年4月4日,加拿大政府改變了所有部署到太平洋戰區的艦艇的配員政策,所有前往太平洋的人員都必須重新志願服役,再次志願服役的軍人將有資格在部署前在加拿大享受30天的休假,有爭議的是,這項政策變更也適用於已經在那裡的人員。1945年5月7日,加拿大政府對烏干達號的船員進行了民意調查,以確定他們是否願意自願繼續參與太平洋戰爭。由於惡劣的生活條件、神風特攻隊襲擊以及艦艇缺乏加拿大特色(例如,船身沒有懸掛加拿大紅旗,煙囪上也沒有畫楓葉,很多船員認為這是對加拿大的侮辱),船員中普遍存在不滿情緒。「烏干達號」的船員們覺得,他們參軍只是為了「參與敵對行動」(即對抗納粹德國),但現在卻發現自己身處世界另一個角落,與另一個敵人作戰。這項政策也顯示了加拿大政府對太平洋戰爭缺乏承諾。梅因蓋船長後來承認:「我們很快收到的下一個訊號是:『你們自願與日本作戰嗎?』這聽起來很愚蠢,這些動機只是為了惹惱他們,然後說:『好吧,如果我們不被需要,當然,如果沒有必要,我們也不想與日本人作戰。』」此外,當「志願參戰」政策在加拿大公開後,家庭義務成了越來越重的負擔,因為這讓船員們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決定:是優先考慮家庭,還是優先考慮最初驅使他們自願參軍的責任感。 結果,5月7日,在烏干達號艦上舉行了投票,907名艦員中有605人拒絕再次自願繼續參與對日作戰。英國海軍部對此勃然大怒,表示最快也要到7月27日才能更換該艦。然而,這艘巡洋艦在整個6月和7月繼續在太平洋部署,海軍參謀部也在尋求解決方案。尷尬的加拿大皇家海軍提出用正在溫哥華改裝的防空艦「 羅伯特王子號」取代「烏干達號」 。 烏干達號參加了「囚犯行動」,這是對特魯克日軍設施的航空母艦空襲。該巡洋艦於6月12日從馬努斯島起航,是被派去砲擊都柏林島的艦艇之一,該艦隊於6月17日返回馬努斯島。7月,現已加入第37特遣艦隊的烏干達號啟航,與正在對東京地區進行航母空襲的美軍會合,並於7月16日抵達。7月27日,英國輕巡洋艦阿爾戈號(HMS Argonaut)接替了烏干達號的職務。 7月27日,阿爾戈號抵達後,加拿大海軍烏干達號巡洋艦脫離了美國海軍第三艦隊。烏干達號隨後前往埃尼威托克島,然後再前往珍珠港加油,之後前往埃斯奎莫爾特島。在前往珍珠港的途中,一艘鍋爐發生內部坍塌,無論如何都會導致該艦退出現役戰鬥。8月4日,烏干達號勉強抵達珍珠港,但由於大多數人對該艦退出戰爭感到不滿,所以在此地並未受到歡迎。烏干達號加油後啟程前往埃斯奎莫爾特島,在前往加拿大的途中,船員們聽說了日本遭到原子彈轟炸的消息。他們於8月10日抵達埃斯奎莫爾特,當天日本宣布接受投降書。 戰後,加拿大海軍烏干達號(HMCS Uganda)仍留在太平洋沿岸執行訓練任務,該巡洋艦於1947年8月1日退役,並編入加拿大皇家海軍預備役。

1954年,魁北克號停靠在哥本哈根
▪︎恢復服役
加拿大加入韓戰以及加拿大陸軍、空軍和海軍部隊加入駐韓英聯邦部隊使得烏干達號必須重新啟動。從1951年8月開始,這艘巡洋艦在埃斯奎莫爾特進行了改裝和現代化改造。該船於1952年1月14日重新服役,更名為「魁北克號」,並立即從埃斯奎莫爾特轉移到哈利法克斯的新駐地,接替已前往朝鮮的部隊。1952年6月14日,魁北克號在訪問魁北克省索雷爾港期間首次訪問了其同名省份。9月13日至25日,魁北克號和航空母艦華麗號參加了在北歐海域舉行的北約主要海軍演習「主支架演習(Mainbrace)」行動。 1953年2月,魁北克號與波蒂奇號和休倫號一起航行到百慕達,接受加拿大海軍潛艇安德魯號的訓練。1953年6月15日,魁北克號擔任海軍少將比德韋爾的旗艦,帶領加拿大海軍艦艇前往斯皮特黑德參加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的加冕典禮。加拿大海軍艦隊由一艘航空母艦、兩艘巡洋艦、一艘驅逐艦和兩艘護衛艦組成。1954年10月,魁北克號開始了為期七週的加勒比海和南美洲訓練巡航,並訪問了幾個港口。1955年4月中旬回航,魁北克號成為第一艘環繞非洲的加拿大海軍艦艇。作為朝鮮戰爭後海軍內部重組的一部分,魁北克號於1956年6月13日退役,並停泊在新斯科細亞省悉尼作為預備役。該船於1960年與部分拆解的安大略號一起被賣給日本三井公司作為拆解品,該船於1961年在日本被拆解。 她的部隊名稱以「魁北克號」(HMCS Quebec)的形式流傳下來,這是加拿大皇家海軍學員隊的夏季訓練中心,該訓練中心在2012年夏季營運季節後永久關閉。
|因政治競選而被汙名化的烏干達號事件
一艘軍艦在戰爭結束前就離開作戰區域並啟航回國的想法是令人難以接受的。然而,1945年7月27日,當烏干達號撤離行動,啟航前往埃斯奎莫爾特時,有傳言稱發生了兵變、有士兵膽怯,但事實並非如此。 1945年春天,盟軍在各戰線上向軸心國發動猛攻。歐洲戰場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加拿大總理麥肯齊·金在4月4日宣布,加拿大政府不再向太平洋戰區派遣志願者以外的人員。這項名為「僅限志願者」的政策要求所有海軍人員在被派往太平洋戰區參戰前必須重新自願服役。「烏干達號」巡洋艦並未意識到即將發生的政策變化,但她已經啟航前往增援英國太平洋艦隊(BPF)。 這艘加拿大巡洋艦於4月8日抵達駐地。儘管缺乏精確的指揮,她仍按計劃執行任務,並很快贏得了不小的聲譽。烏干達號隸屬於第四巡洋艦中隊,參與雷達警戒、防空和對岸轟炸任務。值得一提的是,她參與了「冰山行動」(Operation Iceberg)、入侵沖繩島(並因此榮獲戰鬥榮譽)以及「囚徒行動」(Operation Inmate)。在「囚徒行動」中,她作為英國太平洋艦隊少將埃里克·布林德的旗艦,執行摧毀太平洋特魯克環礁(現為密克羅尼西亞的一部分)所有空中設施的任務。
當船員們被要求決定是否願意再次志願服役,同時又要在6月2日的提前投票中為大選投票時,問題達到了頂峰。到了當晚,船上已有344名船員再次志願服役,而556名船員尚未志願服役。結果,由於後勤保障工作難以保障那些選擇不再次志願服役的人員安全,海軍部決定讓「烏干達號」返回埃斯奎莫爾特,讓這些非志願士兵下船。儘管如此,組織這項工作仍需一些時間,這段時間她仍繼續執行任務,直到7月27日由阿爾戈號巡洋艦接替,烏干達號才離開太平洋戰區。
然後還有「僅限志願」政策本身,這項政策明確顯示了政府對參與太平洋戰區的缺乏支持。這艘船的船員們在海上度過了近五年遠離親人的日子;他們目睹了可怕的損失,以及周圍船隻的沉沒;他們還在北大西洋的可怕風暴中倖存下來。人們不禁要問:
如果自己的政府不致力於這樣的戰爭,只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目標而喊口號,那為什麼有人還會繼續犧牲自己,為國家服務?
考慮到食物品質、生活條件、加拿大身分認同感的缺失、自殺式神風特攻隊攻擊、指揮官的壓力,再加上政府支持的匱乏,顯而易見,「烏干達號」上並沒有發生兵變,船上的士兵也遠非懦弱。相反,絕大多數船員都行使了政府「僅限志願」政策賦予的民主權利。一段時間後,指揮官本人也提到了這種觀點:沒有政府承諾,船員們也就沒有承諾的保障:「我們很快收到的下一個信號是:『你們自願與日本人作戰嗎?』這聽起來很愚蠢。這些動機只是為了激怒他們,然後說:『好吧,如果我們不被需要,當然,如果沒有必要,我們不想與日本人作戰。』」

停泊中的烏干達號
▪︎政治背景
「僅限志願」政策
威廉·萊昂·麥肯齊·金領導的自由黨政府憑藉不強制徵兵的承諾於1940年再次當選。然而,在1940年法國淪陷於納粹德國之後,加拿大開始實行國內服役的徵兵制度;只有志願者才能被派往海外。到了1942年,軍方敦促麥肯齊·金派遣應徵士兵前往歐洲。同年,他就此問題舉行了全國公投,請求國家解除他在競選期間的承諾。他表示,他的政策是「必要時徵兵,但並非必須徵兵」。 法裔加拿大人以壓倒性多數投票反對徵兵,但大多數英裔加拿大人支持徵兵。在接下來的兩年裡,麥肯齊·金試圖透過大規模招募志願者來迴避這個問題,儘管他們在1942年的迪耶普突襲、1943年的義大利戰役以及1944年的諾曼第戰役中損失慘重。1944年底,麥肯齊·金最終決定有必要派遣應徵士兵到歐洲。這引發了一場短暫的政治危機,但戰爭在幾個月後就結束了,這些應徵士兵中很少有人真正參與過戰鬥。

巡洋艦烏干達號的船員,1945年8月。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