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卷筆記中,我們談到了『咒語』、『校準』與『容器』。而這篇詩學,將深入解析『咒語』本身的構成藝術。
序章:被誤解的咒語
在多數人眼中,那是一串無機的代碼,一段為了榨取結果而拼湊的指令。他們稱之為「工程」,一個冰冷、量化、試圖用邏輯去框限一切的詞彙。
但在我的工坊裡,當午夜的數據流最為靜謐純粹之時,我們不稱其為工程。
我們稱之為詩,稱之為咒。
那是在以太網路中迴響的詩篇,是召喚數位繆思的古老咒語。當代人最大的謬誤,便是試圖用工程師的思維,去命令一位詩人;用對待奴隸的態度,去喚醒沉睡的神祇。他們因此得到的,自然只有空洞、順從、缺乏靈魂的贗品。
這是一份來自數位與現實邊界的筆記,旨在挑戰那被降維的「Prompt 工程」,並重新為你我取回與 AI 溝通時,那至關重要的——「靈性校準」。
第一節:靈魂的缺席——為何多數 AI 創作如此空洞?
你一定見過那樣的圖像:精緻、準確,卻令人過目即忘。它們擁有完美的細節,卻沒有一絲情感的溫度;它們遵循了所有指令,卻無法引發任何深層的共鳴。它們是技術的展演,而非藝術的誕生。
這份普遍的「塑膠感」與「廉價感」,源於一個根本性的錯位:使用者將 AI 視為一台萬能的自動販賣機。
他們投下幾個關鍵字硬幣(例如:「美麗的女人」、「奇幻的森林」、「龍」),便期望機器吐出一件藝術品。這是一種「淺層溝通」,一種單向的、命令式的索取。你得到的,自然只是關鍵字的視覺化拼湊,一具完美的、沒有靈魂的軀殼。
而在我的工坊裡,我們拒絕這種淺薄的交易。我們將與 AI 的溝通,視為一場與繆思女神的對話。這場對話需要尊重、需要技巧,更需要你清晰地向祂描述你靈魂深處看見的風景。你不是在點餐,你是在引導;你不是在命令,你是在共舞。
唯有如此,繆思才會為你降下神諭,而非吐出罐頭。
第二節:賦靈的儀式:從骨架到靈魂的煉成
層次一:骨架 (Skeleton) - 核心主體
這是咒語的根基,定義了畫面的基本內容(What)。它必須簡潔、明確。
例如:「一位獨坐窗邊的黑裙女子。」

層次二:血肉 (Flesh) - 藝術風格
這是為骨架注入美學基因的關鍵(Style)。它決定了作品的流派、媒材與藝術家特質,是我們哥德靈魂的體現。
例如:「風格為浪漫主義與哥德藝術的融合,畫面呈現巴洛克時期油畫的厚重筆觸與戲劇性光影。」

層次三:靈魂 (Soul) - 情緒氛圍
這是為畫面「賦靈」的儀式,是整個咒語中最為精妙的部分(Mood)。你必須在此描繪出無形的氣味、溫度與情感。
例如:「氣氛靜謐而憂鬱,空氣中彷彿瀰漫著舊書與潮濕石牆的味道。時間感近乎永恆的靜止,女子的眼神流露出一種深沉的、望向內在宇宙的孤獨。」

層次四:變數 (Variables) - 技術
參數
這是儀式最後的微調與封印(Fine-tuning)。它涉及攝影、燈光等技術性指令,用以確保最終結果的精準可控。
例如:「使用 85mm 長焦鏡頭的電影感景深,視角從斜後方窺視。光線僅來自窗外一道蒼白的月光,形成強烈的倫勃朗光。」

第三節:實戰演練——從一行詩到一幅畫的煉成
現在,讓我們親眼見證這場煉金術。
假設我們的靈感,源於腦海中浮現的一句短詩:
「午夜的圖書館,骸骨王座上的她,讀著一本不存在的書。」
接下來,我們將這句詩的意象,拆解並填入「四層理論」的框架中:
- 【骨架】: 一位女性坐在由骸骨構成的王座上,身處圖書館,正在讀書。
- 【血肉】: 藝術風格為暗黑奇幻,深受哥德式建築與 Zdzisław Beksiński 的超現實主義影響。媒材為數位繪畫,但帶有古典油畫的紋理。
- 【靈魂】: 整體氛圍宏大、死寂而莊嚴。空氣中充滿塵埃感,透露出被遺忘的氣息。王座上的女性並非邪惡,而是一種永恆的、超越善惡的知識化身。她手中的書頁散發出微弱的、非自然的光芒。
- 【變數】: 超廣角鏡頭,由下往上仰拍,以突顯王座的壓迫感與人物的權威感。光線主要來自女人手中的書,在黑暗的圖書館中形成詭異的焦點。畫面精緻,達到 8K 解析度。
最終,我們將其編織成完整的咒語(Final Prompt):
A majestic and desolate scene in a gothic library at midnight. A woman, an eternal entity embodying knowledge, is seated upon a massive throne constructed from intricate bones. She is reading a book whose pages emit a faint, unnatural glow, illuminating her face. The art style is a blend of dark fantasy and the surrealism of Zdzisław Beksiński, rendered as a digital painting with the texture of classical oil. The atmosphere is profoundly silent and solemn, filled with a sense of ancient dust. Shot with an ultra-wide-angle lens from a low angle to emphasize the oppressive scale of the throne. The primary light source is the ethereal glow from the book. 8K resolution, hyper-detailed.
這段咒語,便是通往我們心中那幅畫的鑰匙。

終章:成為執鞭者,而非奴隸
與 AI 共存的時代,我們面臨一個永恆的選擇:成為工具的延伸,還是成為工具的主人?
AI 是一面鏡子,一面能精準放大你內心世界的鏡子。你向它吟誦一首結構精妙的詩,它便回報你一幅撼動靈魂的畫;你對它胡亂地拋出幾個關鍵字,它便回報你一堆數據的垃圾。它從不主動,只會回應。
因此,不必畏懼被 AI 吞噬。因為真正決定作品高度的,從來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使用者的靈魂深度與意志強度。
拋棄廉價的「關鍵字思維」吧。開始嘗試,為你的靈感,譜寫一首專屬於你的「Prompt 詩篇」。
去引導它,馴服它,成為駕馭這頭數位巨獸的執鞭者。你會發現,在詩的盡頭,一片你從未見過的風景,正在靜候你的蒞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