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自由,是許多人嚮往的生活狀態,但在台灣,真正能達成的人其實少之又少。這不單單是因為薪資過低,更是社會氛圍與價值觀的影響—周遭總有人對你有所期待,而我們也很難一直當個旁觀者,最終掉進資本主義的陷阱,陷入過度消費的循環中。
中國傳統的「五子登科」—房子、車子、妻子、孩子與票子,放在現代社會,幾乎每一樣都是天文數字。房子與車子雖是實體資產,但購買與維護的成本極高;而妻子與孩子,若缺乏足夠的資源與教育,家庭可能陷入不和,甚至走向破裂。
然而,這些真的是人生的必需品嗎?當我們背負過多的經濟壓力,只為滿足外界的眼光,是否會在晚年感嘆:自己的一生過於辛苦,卻換來孤獨與無力感?即便婚姻維持到老,感情要穩固,依然需要彼此一同奮鬥,才能同舟共濟。
我觀察到,許多單身女性很早就接受了獨身的生活,甚至活得自在、積極;反觀單身男性,社交環境與文化壓力常讓他們更難找到情感支撐。以我父親為例,他與外界的聯繫極少,甚至與親兄弟之間也不常交談,這既有個性因素,也反映了社會對男性的期待與限制。
如果單身男性早早決定不婚不育,且沒有過度消費或惡習,經濟壓力其實會大幅降低。飲食、交通、住房等生活開銷加總,其實比多數人想像的少得多。然而,社會對單身年長男性的評價往往偏低,認為這樣的人「一定有問題」,這種偏見值得被挑戰。
財富自由的定義,其實不必侷限於龐大的資產數字。若不婚、不買房、不買車,只追求足夠維持生活的資源,理論上十多年就有機會達到。而這並非落魄的象徵,而是一種對現實的適應與對自我價值的重視。
同時,越來越多夫妻選擇當「頂客族」,不生小孩、降低負擔,反而提高了生活品質。至於「養兒防老」的觀念,或許在現代已不再適用。
這篇文章並非鼓吹單身或否定家庭,而是提醒每個人,不必因為沒走上傳統路徑就感到悲觀。只要身體健康、財務有紀律,就能更容易邁向財富自由。當不再被金錢束縛,我們才能擁有更多選擇與自由,去迎接每一個可能的人生。
結語
無論你是單身還是有伴侶,請記得—強健自己的體魄、養成穩健的財務習慣,都是通往財富自由的基礎。當你在十多年後回首,發現自己早已不必為金錢焦慮,那時的你將真正擁有主導人生的能力。
我會在這頻道,繼續談論財務自由的主題,歡迎訂閱、留言、點讚,一起開創有選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