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艇上的陌生人 – 普通的人生與一般的命運
By 米奇.艾爾邦
譯者:吳品儒大塊文化出版


很小的時候讀過<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後來也讀過他的<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真的是很小
小的當時理解書裡說的是生死的無常與無奈
但也僅此而已
直到後來長大、相對成熟一點
才明白其中描述的那個
因為世俗磨礪而變得堅硬的心怎麼慢慢回暖、也回軟
以及能遇到一位耐心、坦誠與你平等對談的前輩/好友
才是這本書中更深層的難能可貴
以及現在的自己可能會更觸動的地方
/
/
這是同一位作者的作品
故事空間場景很簡單
一場豪華郵輪的失事
只剩10人擠上一艘救生艇
.
「我們有些人本來是乘客,有些人是船工,但如今處境一模一樣 – 半裸著身子,心生恐懼。」(p23.)
.
然後漂著漂著幾天後
突然遇到一位不知哪來的陌生人
上了船後說
他是神
/
/
故事穿插了過往(每個人的故事)與現在(船上狀況)
以及全書的麥高芬
陌生人真的是神嗎?
.
.
雖然讀著讀著會越來越想知道真相
卻也會開始思考
神所說的
當所有人都相信我時
就能得到救贖
最後真的可以嗎
又怎樣叫相信?
活著的渴望竟然還強不過對無常/神的質疑?
.
當然常看書的讀者或是常求神的讀者
大概會猜到
神的旨意往往難測
有時總要看到答案那刻
才瞭然當時深意
/
/
我個人感受沒有看“最後”一書的感動
(當然也有可能在那之後又經歷過許多事
心態不同了
也可能跟最後書裡的角色一樣
心變硬了 哭)
且另一個世界終究不是現世俗塵
總有一種隔了一層的感受
.
最終故事的感想
依然讓人回到感嘆人世無常
故事中為何這些人有上救生艇
為何最後是誰活了下來
千里之遠的其他陌生人、好幾個家庭
又是怎樣的緣分才受到這波漣漪的影響
皆沒有解答 沒有道理
真真如同人生、最終只能說一句
萬般皆是命吧
.
.
也許就像書中說的
.
「展開計畫的是神,中止計畫的是人。」(p182.)
.
而又或是我們不是中止計劃
只是囿於這個肉體所在的時空
使得某些計畫的另一端就像是瀑布內外被一面切割
所以我們留在瀑布外的人
暫時只能再等等、只能用揣測的去理解神的安排了
.
『「所謂的開頭與結局只是凡人的概念。神意會持續存在,正因如此,你們也將與神同行。
人來到世上的理由之一,就是要體會失落。唯有如此,才能體認到生命是一份保存期限甚短的禮物,從而學會珍惜。
肉身無法永遠存在,它本就不該如此。
所以你們的體悟是靈魂的禮物。…….但我向你保證,離開人世的那些靈魂不會哭。」』(p266.)
/
/
故事以及其中的角色都是普通的人生
(這邊指的普通是大家都困於人性慾望做選擇
又充滿悔恨與不安)
受著一般命運
這麼多人相遇、又離開
有人在世俗看來是悲劇結局 有人是喜劇
有人肉體隕滅 心靈卻得償所願
有人活著卻心神已到另一個世界
為何是他而不是他?
為何命運看似不公 卻又好像至公
通通不知道
艾爾邦也沒有給予答案
.
也許活在當下
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相信
懷抱懷繞其長成的信仰
用那個心去善待身邊的人
以及自己
這是我們在這不長不短的人生
喜怒難測的命運之中
所可以做的唯一且必須的事
.
「人之所以說故事,就是為了傳遞訊息。有時候,我們會說一些生存的故事。有時候,那些生存故事就跟神的存在一樣難以置信,但是唯有相信,才會讓故事成真。」(p292.)
/
/
又,我蠻喜歡揭露神的那一刻
(其實有稍稍猜到)
我自己覺得有把艾爾邦想要形塑的神的樣態或說意義
更加顯化
===== 喜歡的段落 =====
P131. 「有兩個天堂。」他比出手勢。「上面的跟下面的。有時候,身處中間的你能同時看見兩個。」
P159. 現在我知道這不過是愛的能量卡在身上,沒有承擔的對象罷了。
P266. 「有人離開的時候,人們總是會問:『神為什麼會帶走他們?』其實你可以問:『為什麼神會把這個人帶到我們身邊?』我們做了什麼,可以享受這個人的愛,與這個人共度歡樂、美好的時光?你和安娜貝爾沒有度過類似的時光嗎?」我聲音嘶啞地回答:「每天都是這樣啊。」
「你們共度的時光是恩賜。就算那樣的時光結束了,也不代表是一種懲罰。班傑明,神從不殘忍。你們在未出世之前,我就認識你們了。離開人世後,我也一清二楚。神為你們籌備的計畫,範圍並不限於這個世界。」
P280. 絕望會自己說出來。那有別於其他種祈禱。
P290. 活著就是一種試煉。為了活出現在的自己,有時候必須褪下過去的身份。
P291. 「……如此漫長的漂流,你獨自一人,如何熬過來?」「我從來不是獨自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