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走的是巴菲特的「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路線。
核心原則是:在合理價位買進具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持有至市場價格高於其內在價值時再適度賣出。
這種方法的核心是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與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
- 透過財報、產業趨勢、公司治理等面向判斷企業的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
- 價格低於價值時進場,留出足夠的下檔保護空間。
- 在持有期間,享有股利收益(Dividend Yield)與股價成長的雙重回報。
用生活化的比喻,這就像經營一家高檔餐廳——提供客人高品質的服務及充裕的用餐時間,客人用餐數有天花板限制,但向每一位客人收取的利潤很高。
最近讀的《超級績效2》,讓我接觸到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投資思維:動能交易(Momentum Trading)。
它並不追求「長期持有」,而是以資金流向(Capital Flow)與價格動能(Price Momentum)為核心依據,重視的是:
- 進場時機:股價突破關鍵阻力位(Breakout Point)或成交量放大(Volume Surge)時切入。
- 嚴格紀律:以停損點(Stop Loss)與移動停利(Trailing Stop)控制風險與鎖定利潤。
- 資金效率最大化:透過高周轉率(High Turnover Rate),提高資金使用率與報酬速度。
這種方法,就像開連鎖速食店——單筆利潤不大,但靠翻桌率與穩定的成功率,積累成可觀的績效。
還有一派投資人選擇股息成長策略(Dividend Growth Investing),
不以價差為主要目標,而是持有穩定發放並持續增加股利的公司,將股息再投入(Dividend Reinvestment Plan, DRIP), 長期透過複利效應(Compound Interest)滾大資產。
這像是在家種果樹,每年收成雖小,但果實會一年比一年多。

但並沒有哪種策略是「唯一正確」的,
真正重要的是:你的個性、時間配置、資金規模,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有些人天生耐得住寂寞,願意像高檔餐廳主廚一樣慢慢雕琢;
有些人喜歡快節奏,就像速食連鎖一樣每天翻桌; 也有人享受果樹成長的過程,穩穩收割甜美果實。
如果你問我怎麼選?
我的答案是——先認識自己,再決定你要踏進哪一種投資策略。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自己適合哪種投資風格?》)
與其說股市是戰場,我更覺得它是一座修鍊場。
市場會逼你看見自己的弱點,也會獎勵你磨練出的長處。 唯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屬性,你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勝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