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旭日光照我土,驅散四周陰霾
此光輝,此正義,領我們直到永遠
對立陶宛母親的愛,始終燃燒在眾人的心中。
祈願這片美麗的土地,永遠統一繁榮。
,譯自《立陶宛讚歌》(Lietuvos himnas)
憶起二十年前轟動全球,登上各國新聞版面的「牽手護台灣」運動,相信是很多親台人士或本土派支持者難忘的經典「名場面」。姑且不論政治立場或黨派光譜,這場於西元2004年2月28日由民主進步黨所發起的全國性造勢活動,不分男女老幼,手牽手,一路從基隆和平島串連到屏東的鵝鑾鼻,台灣頭到台灣尾,綿亙長達五百公里,合計約兩百三十萬人齊心協力參與,向世界宣示著台灣人捍衛自主、堅守民主的決心!加上大會主題曲《伊是咱的寶貝》,不只喚起綠營全體的護國保台意識,更振奮了當時其實已陷入政權保衛戰的民進黨黨公職士氣……
最終,3月20日的開票結果,時任總統陳水扁先生以不到三萬票的差距,期間更經歷一場至今仍具爭議的中彈風波後,民進黨的陳呂配總算驚險過關,擊敗了國親兩黨共同推舉的連宋配,延續了接下來四年一貫的「Say Yes to Taiwan,Say No to China」之施政方針與兩岸政策。
然而,您知道嗎?
史上第一次透過「牽手」的軟性訴求來表達政治發聲的公民運動,台灣並不是第一個發起的國家喔......「歷史上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那場足以改變歷史的牽手護國運動:「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Chain / Baltic Way)!第一次不斷開人鏈的和平造勢與總集結。
時間,是西元1989年的8月23日;地點則位在當時尚未從前蘇聯社會主義加盟國體制(鐵幕)中脫離出來的波羅的海三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愛沙尼亞(Eesti Vabariik)、拉脫維亞(Latvijas Republika)與立陶宛(Lietuvos Respublika)。
現在,讓我們再從遠一點的視角看起,
1939.8.23
其實早在西元二十世紀八零年代中葉,歐美許多一線城市的公民團體為了呼籲蘇聯當局應正視其赤色獨裁治理下有關波羅的海三小國境內侵犯人權自由的迫害與干涉,已經進行了多次「國際黑絲帶日」的抗議活動,眾人更將一切的罪惡源頭直指半世紀之前,也就是西元1939年8月23日時,由納粹元首希特勒與蘇聯共產領導人史達林藉著私心與利益交換下所秘密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German-Soviet Nonaggression Pact)。
正因為此關鍵密約的簽署,讓三個原本在二戰期間擁有自主權的國家,先後在蘇、德兩強的軍事角力下一一淪為禁臠。西元1940年,蘇聯率先併吞三國,吸收成為加盟共和國(衛星國)之一;隔年,納粹大軍進攻蘇聯領土,並在波羅的海設置「東方專員轄區」(包含一部份的白俄羅斯)予以管理。但伴隨著西元1944年蘇聯反攻,發起「波羅的海戰略行動」後,三國又分別遭到蘇共紅軍的入侵!更以軍事佔領之姿全面武裝進駐。表面上,是蘇德雙方公然反目,紅軍為求去納粹化與實現區域和平,但實則淪為蘇聯武力併吞,做為克里姆林宮向西方世界擴張霸權的首批犧牲者!
尤其在取得多個具戰略地位的波羅的海天然不凍港(Warm-water port)後,以《蘇聯憲法》為依歸下的越發壓迫與威嚇,三個國家也從此莫名其妙地被降格蘇共「東方集團」的一員,更是莫斯科寡頭們眼中的次等公民。
(註:愛沙尼亞於二戰期間由於選擇跟納粹德國合作,更組織地下游擊隊對抗紅軍的蹂躪,故戰爭後期遭到了蘇聯報復式的血洗清算,不只耗損五分之一的人口數,隨著住民大量遭流放西伯利亞、土地邊界重新劃分跟斯拉夫人遷徙入住,短短十年不到,愛沙尼亞國內的原生愛沙尼亞人比例居然從九成一口氣滑落至五成不到,成為共產黨「洗人口」的鐵證。)
(註:波羅的海三個國家沒有降格成自治區或自治州,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體制內屬於蘇聯中央直轄的加盟共和國,雖然名義上享有自治行政跟立法機關,與公民投票議決重大事務的權利,但實際上就是泛蘇聯底下國內的一級行政區。)
數十年的忍氣吞聲,即使蘇聯日後有限度地開放對外交流(與芬蘭赫爾辛基的海上船運交通),但三國復國的熱血沸騰卻從未冷卻……立陶宛自由戰士聯盟不只長年在各地抵禦紅軍掃蕩,更有天主教神職人員不畏生命危險的庇護與奧援,流亡西方的獨立派志士更持續遊說英美等國要員關注蘇聯對此三個國家的「治權」合法性跟適切性,故從西元1988年以降,眼看蘇聯政經局勢因車諾比核災後應對失衡的急轉直下,分布於三個國家的社會運動家們,在充分取得蘇聯最高情治當局的首肯(莫斯科允諾暫不逮捕示威分子)後,決議於隔年發起一場大型的公開遊行或集會活動,藉此讓全世界人民清楚知道:
一:我們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是往昔遭蘇聯軍事佔領(非法佔據)的地區,蘇聯共產政府駐守在當地的軍隊應即刻全數撤離!
二:我們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決心邁向與恢復自主獨立的身份,無須再遵守《蘇聯憲法》的綑綁,更反對依循繁瑣的法定脫離程序。沒有人想繼續依附於「一國兩制」下的蘇聯加盟自治共和國!
一邊一國,一個蘇聯、一個愛沙尼亞、一個拉脫維亞與一個立陶宛。這是眾人的底線,也是最後的共識。
自然,消息靈通,耳目如蛛網的蘇聯官媒跟特務機構也掌握了各種管道蒐集而來的獨家消息,知悉三個國家的民眾想舉辦抗議活動,因此不甘示弱地予以強力還擊!
莫斯科高級官員公開斥責三國公民團體,表示這是自治加盟國裡極少數反動份子秉持錯誤的狹隘民族主義所進行的歇斯底里式分裂祖國領土行為!(白話文:ㄟ,就是「蘇聯一點都不能少!」)。長期扮演蘇聯官方傳聲筒角色的黨媒《真理報》(Пра́вда),編輯更以政治宣傳為文,指稱過往的歷史事件是三個國家的國民議會代表全體人民之授權而向蘇聯最高蘇維埃遞出請求加入共產體制,是三個國家的民意機關自願性加盟蘇聯,是人民意志、公眾輸誠、歷史共業,絕非蘇聯無故且惡意出兵佔領三國。(白話文:是貴國國會用心邀約,我方盛情難卻也。)
(註:以立陶宛為例,西元1940年6月間,蘇聯以二十萬紅軍的絕對優勢佔領立國,逼迫共和國首腦出走,隨後舉辦了一場由共產黨提供候選人名單的人民議會選舉。議會組成後,馬上於同年7月21日向莫斯科提交了立陶宛希望加入蘇聯體制的申請。蘇方於8月3日火速批准申請,正式將立陶宛列入加盟共和國的一員。蘇聯也隨即藉著指揮傀儡人民政府的遙控模式逮捕大量異議份子、立國國軍改編入蘇聯紅軍、流通蘇聯盧布和私人財產國有化的手段加速立國的蘇維埃化,但就蘇聯史學家的定義,人民議會的申請乃是充分展現了立陶宛人民亟欲加入蘇聯的熱切期盼。)
《真理報》更刊登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雅柯夫列夫(Alexander Yakovlev,1923 - 2005)的論述,他公開承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文的存在,並嚴詞譴責當年的相關決策過程有一定瑕疵,但他始終堅稱這些條文的內容與波羅的海三國自願加入蘇聯體制,接受黨的羽翼呵護毫無關聯。
官媒更以長輩的口吻發聲:沒有西元1944年的蘇維埃,就沒有西元1980年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今天三個國家所享受的經濟水平跟自由言論,正是蘇聯予以恩賜的德政與寬容,看看其他加盟國(白俄羅斯跟烏克蘭),甚至是韃靼(Respublika Tatarstan)或圖瓦(Respublika Tyva,昔日中國清代所稱之唐努烏梁海)等更低一級的地方自治共和國,三國公民必須忠於歷史現實,怎麼能夠反過來抨擊「母親」蘇聯呢!看那過往的「心甘情願」與「充分授權」,哪裡是紅軍武力脅迫的呢?沒有共產黨昔日的孕育,就沒有三國人民的進步可言!
但另一方面,莫斯科也為平息可能點燃的民怨之火,同時維持鐵幕國度裡慣用的「棒子與胡蘿蔔」統治伎倆,所以紅場高層也釋出不同面向的善意回應:例如加盟共和國可以修訂法律,讓己身的傳統母語(立陶宛語跟拉脫維亞語是現存兩支的「波羅的語族」)提升為官方共用語言 (與俄語平起平坐,但建議由俄語主導文化政策),更支持加盟共和國的法律得以進一步與蘇聯法律相牴觸而不受罰(當時波羅的海三國已分別修改本國憲法,賦予各自的最高蘇維埃行政機關得以否決蘇聯各項法律)...
可讓人感到弔詭的是,蘇聯卻也私下向各加盟國主席團提出「指示」,希望彼此的蘇維埃議會能即刻立法,加強取締境內的各種民族主義或自決思想團體,更透過司法機關或檢調單位的大動作提告來削弱公民團體的氣勢,用以減低民眾追求自主,恢復獨立的聲浪!
命運的鐘聲已敲響,大海開始怒吼。
沉睡的三姐妹,開始為了自己而抗爭。
,《波羅的海正在醒來》(The Baltics Are Waking Up!)
等了五十個寒暑,父執輩的親人或許都早已成為一杯黃土,這種兩面討好(壓迫與拉攏)的手法除非是針對欠缺獨立思考的愚民,否則沒有一個「正常人」會繼續受騙、受辱,更無條件承受長期被莫斯科壓制的次等公民身分......
西元1989年的8月8日,愛沙尼亞首度嘗試修改選舉法案,準備限制新移民(主要是俄羅斯籍工人)的選舉權,此舉惹來蘇聯官方強烈抨擊,直指破壞族群和諧。東德跟羅馬尼亞等鐵幕國家領導人則公開支持蘇聯說法,表示若莫斯科有意派兵愛沙尼亞,兩國將無條件提供軍事援助!
或許就在這種豁出去了,沒有下一個五十年了……決心捍衛自由、自治的悲憤氛圍下,某位不知名的社運工作者,在此時提出與會民眾以手牽手連成一條線的方式,展現出人民力量團結在一起的直接手段,期盼向世人發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一個毫無爭議的犯罪行為,促請各方能宣告與支持這款條約自簽署的那一刻起就自始自終「無效」,故波羅的海三個國家的問題不是「政治或領土問題」,而是「不容剝奪的人權議題」,更是「希特勒–史達林時代最後殖民地」的強烈反撲!
8月12日,三國公民團體在拉脫維亞簽訂合作協議,並取得三國共產黨政府的聯名支持。
此外,為確保手牽手行動不被蘇聯、東德等境外勢力干擾,三國的共同主辦單位也事先明確地規劃好完整的牽手路線圖;雖說當天是星期三(上班日),但愛沙尼亞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為了彰顯此行動的重要性,於是將這天訂為特殊國定假日,好讓大家方便就近「牽手」......
其餘的地區,不少民間企業也紛紛慷慨解囊,用金錢贊助這項很有意義的活動,或是動員全公司的員工搭乘交通車前來參加。波羅的海三國的廣播電台也彼此串聯起來,用實況轉播的方式來接力報導這項活動,並且向其餘的蘇聯加盟共和國進行空中放送作業。
「牽手」的前一天,
西元1989年的8月22日,看似意外又自然而然地,民族性本來就十分強悍的立陶宛最高官方代表機構,也就是加盟共和國裡的最高蘇維埃委員會,在未事先向莫斯科稟告(這是蘇聯體制內的既定程序)下,竟然直接開會,通過議決,率先對國際媒體宣布:
西元1939年8月簽署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一個不合法的國際條約,所以毫無疑義,納粹的佔領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直接結果,故蘇聯紅軍稍後的入侵與併吞亦誠然不合法!
此舉也意味著蘇聯「非法」佔據立陶宛的國土長達半世紀!
一次前所未有的堅定表態,讓立陶宛最高蘇維埃委員會成為近代第一個「敢」跟蘇共中央展開「直球對決」的加盟國最高行政機關!
一個蘇聯、一個立陶宛,一邊一國!
回憶起西元1968年功敗垂成的「布拉格之春」(Pražské jaro),為期七個多月的政治改革,最終以蘇聯的蠻橫與詭計介入而宣告失敗收場,「體制正常化」(normalizace,社會主義專政)更徹底扼殺了捷克斯洛伐克呼求自由與民主的聲音……持續二十年之久。
終於,
1989.8.23
西元1989年8月23日,當地時間下午七點,從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開始,沿途經過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Rīga),最終到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Tallinn),沿著高速公路以及平面道路,本來主辦單位估計只有六十萬人參加的牽手活動,在民心思變,爭取自由、獨立的全民意識下,最後一共吸引了近兩百萬人(未詳實統計,包含幕後工作者可能更多)共襄盛舉!大家用十五分鐘的時間,手牽手、心連心,吟唱著以前未受蘇聯併吞前的三國《國歌》,串聯起長達六百七十五公里的人鏈!雖然彼此之間可能都不認識,也或許以前只是擦身而過,但堅定無比的信念,這一刻,讓大家的心,緊緊聯繫在一起,永不分離,那就是...
一個蘇聯、
一個愛沙尼亞、
一個拉脫維亞
與一個立陶宛。
我是波羅的海的住民,
我要求獨立!
命運的鐘聲已敲響,大海開始怒吼。
沉睡的三姐妹,開始為了自己而抗爭。
喚醒波羅的海,喚醒波羅的海,
立陶宛、
拉脫維亞、
愛沙尼亞!
又值得一提的是,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民間領袖們亦選在牽手活動的當下,於兩國邊界舉行了一場象徵性且異常肅穆的喪禮。會場裡擺上了大型的黑色十字架,民眾手持蠟燭,高舉黑絲帶裝飾的戰前兩國國旗,用以悼念蘇聯暴政下的死難者、遭流放到西伯利亞的無辜民眾和政治犯,和其他昔日被貼上「階級敵人」標籤的社運工作者們。
因為有他(她)們的倒下,所以才會有我們的站立。
而在莫斯科當地,傍晚也出現零星的示威人士,高呼支持波羅的海三國獨立的口號,但隨即遭到秘密警察的制止。
「(牽手)事情已經過了火。波羅的海人民的命運出現重大威脅。人民應該知道他們的民族主義領袖正在把他們推進無底深淵。」
,蘇共中央的新聞稿。
八月底,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Javier Pérez de Cuéllar)協同波羅的海三國公民團體發表聯合聲明,指出蘇聯正透過各種合法或非法手段施壓三國人民,對普世人權做出威脅,要求聯大各監察委員會展開詳實調查。
四個月後,面對國際輿論之指責和中國天安門事件後對民主理念的發酵,態度終見軟化的蘇共中央,在改革派總書記戈巴契夫的親自授意下,蘇聯全國最高蘇維埃大會正式通過了對於當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歷史譴責案,也讓波羅的海三個加盟共和國的獨立,開始有了實質法源的基礎與曙光......
畢竟在「波羅的海之路」贏得國際矚目與關切之下,三國的獨立已是一個道德良心而非單純算計的政治議題,且重新獨立將可恢復歷史公義,更能逐一消除過往迫害正義、威脅真理的史達林主義。而一股潛移默化之際,獨立運動似乎變得更加堅決和徹底,三個國家的公民不再委屈要求莫斯科給予體制框架內更大的自由,而是爭取全面且完整的獨立!
隔年,西元1990年的2月,三個加盟共和國分別舉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民主式選舉,結果不出國際觀察家所料,擁抱獨立的民主派陣營大獲全勝!
西元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以全票通過《復國法案》之名,宣布從蘇聯獨立!立陶宛共和國的復名,也是史上第一個自主脫離蘇聯體制的加盟共和國。
同年四月,蘇聯因勸阻無效,宣布展開對立陶宛的全面性經濟制裁與石油禁運,更意圖在西元1991年1月發起武裝政變,推翻甫獨立的立國新政府,期間雙方也爆發多次血腥衝突,造成立國多人傷亡。
西元1991年2月,冰島議會承認立陶宛獨立事實,同時否認蘇聯自始自終的治權合法性,並要求盡快恢復冰島跟立陶宛兩國之間的對等外交關係。
8月19日,蘇共中央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強硬(保守勢力)派謀反,以副總統、總理、國安局局長,黨務系統高官等人為首,企圖以軍事力量推翻改革派政權,並計劃在奪權之後收回加盟共和國的自治權與各項改革措施,以求恢復蘇共固有的中央集權管理;8月20日,愛沙尼亞考量局勢動盪,宣布從蘇聯獨立。隔日,拉脫維亞也正式脫離蘇聯!
8月26日,歷經政變未遂,保守勢力倒台,蘇聯共產黨被迫解散,黨產國有化的大勢所趨下,蘇聯官方公開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聲明有效。
9月6日,新改組的蘇聯國務委員會正式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的獨立事實,並藉由外交部的審慎發言,公開表態支持三國爭取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
9月17日,三國獲准加入聯合國。
西元1993年8月開始,繼承蘇聯體制的新俄羅斯,官方宣布正式從波羅的海三國撤軍。
一個蘇聯、一個愛沙尼亞、一個拉脫維亞與一個立陶宛。想想,距離大家手牽手,時間真的只留給有心人……
尾聲(一):
西元2009年,也就是「波羅的海之路」圓滿落幕的二十年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議將這起史上最偉大,也最具教育意義的牽手活動,列入世界記憶項目(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也就是無形的世界記憶遺產(Memory of the World)當中,用以提醒所有的世人…
曾經有一群人用手牽手,築起六百公里人鏈的方式,來讓世界聽見他們的聲音!獨立萬歲!人民萬歲!
尾聲(二):
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舊名「哥尼斯堡」,是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的首府,也是位於波羅的海的海港城市,更是昔日蘇聯疆域裡最西邊的領土。原本隸屬於納粹德國(昔日的東普魯士公國),二戰落幕後依約割讓給蘇聯管理的加里寧格勒,在冷戰時期因作為紅軍「波羅的海艦隊」(Baltic Fleet)的總部而拒絕任何外國遊客造訪,屬於極端封閉的不凍港與戰略型城市……待蘇聯解體後,隨著比鄰的立陶宛跟波蘭相繼脫離蘇聯體制,此地反而成為了俄羅斯國土上罕見的外飛地(與俄羅斯本土不接壤)。
但也因其地理位置特殊,相較於距莫斯科的1,289公里之遙,加里寧格勒與其他歐洲主要城市的距離「親切」許多,柏林六百公里、斯德哥爾摩六百五十公里,故為爭取更多外資進駐開發,俄羅斯政府通過經濟特區法案,加里寧格勒州全境不再徵收任何進出口關稅,希望能打造出「波羅的海的香港」。
只不過,伴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迫使芬蘭(2023)與瑞典(2024)相繼申請加入北約之後,俄國為求自保與捍衛疆域,軍方已表態將視情況部署核武在加里寧格勒,意圖嚇阻西方的挑釁。
至於當地的異議份子則期盼能仿效立陶宛等國的獨立進程,在加里寧格勒州推動民族自決運動,建立「波羅的共和國」(Baltic Republic)。
尾聲(三):
這一篇應該是「歷史上的好多天」吧?
圖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ltic_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