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日安
「那是晴朗、美好的一天,我們看見一縷輕煙自遙遠的海平面昇起……白色的船艦緩緩駛入港口,伴隨迎接的禮炮聲隆隆響起。看見了嗎?他回來了!」
精心搭建的仿臨海高級邸景,佐以舞台上引人陶醉再三的詠嘆調,女高音歌唱著異國夫婿他日歸來的欣喜之情。然而,相隔深不可測的藍色大洋,加上難以跨越的民族鴻溝,久別重逢已不再猶勝新婚,愛侶相見更可能就此步上鶼鰈終程,或是譜下無緣白首的休止符……
《Un bel di vedremo》(美好的一天),極樂之時的悄然告別,死亡二字,無須遺憾,也毫不眷戀,正如繽櫻殞落。
輕輕放下了歌劇《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的節目冊,男人嘆了口氣。
音樂廳裡彼此起落的啜泣聲,似乎不太合宜地映襯在絲綢手絹、錦繡華服之上,他感到有些許不自在跟矯情。
入口處的接待人員是個彬彬有禮的小夥子,臉上有曬黑的痕跡,看起來剛從酷熱的南洋前線回來不久。客套的問安與寒暄,自然也帶著滿滿的敬崇,男人報以疲憊的苦笑後,遞出一張小字條,下意識撥了有些凌亂的頭髮,這是待會要提供給報社編輯的文稿內容。
「是……您要說的話只有這樣?」
「對,請幫我這樣轉達他!」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開打時人們會使用什麼武器?但是我可以肯定,當第四次世界大戰開戰時,手邊所使用的武器將會是木棒和石頭,可能也有長矛吧?」』
「沒錯,我相信你也如此認同,因為我們活著的每一個人,從今爾後,都是雙手沾滿鮮血的見證者。」
繼8月6日,美國將人類文明史上第一顆實戰型核子武器「小男孩」(Little Boy)原子彈投擲在日本中部的廣島市區,造成慘重傷亡的三日之後,緊接著,於西元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2分左右,被命名為「胖子」(Fat Man)的第二顆原子彈,同樣在轟炸機的攜帶下,在日本南方的九州長崎市(Nagasaki / ナガサキ)被擲下。
這裡,正是「蝴蝶夫人」的故鄉……
早在第一顆原子彈以雷霆霹靂之姿襲擊廣島,戰術運用上也已經徹底毀滅整個大半市區,取得無法辯駁的致命性勝利後,據稱當時白宮方面業已做出裁示,考量大多數平民絕非戰犯的前提下,寧可不再動用核子武器進行作戰……因為除多位頂尖核物理學科學家聯名上書,嚴正表達反對繼續動用核武之立場外,透過各方所傳回的影像資料,一張張或模糊或清晰的實景照片,再再顯示出原子彈的殺傷力與破壞力確實是超乎渺小蒼生所能想像的……
非比尋常的電光石火,加上宛如人間末日的轟然巨響,更像是一道奪命烈焰一般,可能公義天使尚未回過神來,無數的寶貴生命已成為死神的獻祭。
然而,
面對日軍在太平洋作戰的盛衰起落,此時僅能退守本土的窘境下,以美國為首的盟軍指揮官們全然無法預測到,崇尚武士道,篤信寧死不降之神聖信念的日本帝國,眼下縱然身處千呎陡峭的懸崖邊上,蘇聯(紅軍)亦在亞洲北疆開拔挺進,用多達150萬人的優勢軍力攻入滿州國(「八月風暴行動」;Operation August Storm),可太陽之子依舊硬頸不屈,完全不同意接受英、美等國所開出無條件投降的方案,拒絕《波茨坦公告》(Proclamation Defining Terms for Japanese Surrender;又名《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的議約,堅持高昂士氣,要與盟軍抗爭到最後一刻、最後一人、最後一口氣!
「第九條:日本軍隊要完全解除武裝。
第十一條:日本民用工業可以保留,但潛在建立侵略力量的軍事工業要被禁止,戰後日本(國)依然可以投入世界貿易。
第十三條:最後公告,呼籲日本政府命令其軍隊無條件投降。」
隨著談判桌上的持續無功而返,同一時間,美方也正式擬定出最終性,也最不願搬上檯面的日本本島登陸總作戰計畫,也就是傳聞中隸屬白宮橢圓辦公室最高機密的《沒落行動》(Operation Downfall):其中包含預計在西元1945年11月初攻上九州島南方的《奧林匹克行動》(Operation Olympic),以及隔年3月全員登陸關東平原,劍指東京軍部大本營的《小王冠行動》(Operation Coronet)。
但美軍相當清楚,兵棋推演是一回事,日本人不會是已經舉白旗投降的日耳曼人,日本是唯一的日本!一旦盟軍54個師(合計超過六百萬士兵)以仿效法國諾曼地半島同樣的方式進行登陸戰,從近海交鋒開始,戰況的演變就不可能像之前歐陸戰區的「劇本」一樣,盟軍逐步從法國取得對第三帝國的優勢,並順利攻克德國各大城市:
一者,放眼日本國內諸列島,少有適合大軍登(攻)陸的沙灘。
再者,在日本極右翼主義的偏執愛國教育洗腦下,多數年輕人乃被迫秉持著「神風特攻」或「玉碎」(ぎょくさい)的抵抗氛圍。除了正規軍之外,集結總數推估高達兩千八百萬人的國民義勇隊(任何身體健康的15到60歲男子,以及17到40歲女子),其一股為國殉死方能彰顯武道精神之「必死令」與「愛國心」,此等寧可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士氣,勢必更會引發敵我雙方巨大且無謂的傷亡!
時序往前推至四個月,西元1945年4月1日到6月22日,為期超過八十個晝夜的沖繩島登陸戰(美軍代號為「冰山行動」,Operation Iceberg),其戰場形容詞「Typhoon of Steel」不只代表著雙方近身交戰之慘烈,更是太平洋戰爭中死傷人數最多的戰役……日本方面合計超過十萬名軍人戰死或被俘,盟軍也有八萬人以上的傷亡。除此之外,數以萬計的琉球平民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也成為了二戰最不堪回首的一幕。
「這樣一個如此地與我們西方哲學思維所背離的場景,它所帶來的,是一種宛如催眠般的著迷。我們(盟軍)不像是攻勢的受害者,反倒像是懷著某種冷漠既恐懼的目擊者,以觀看一幕令人驚嘆的奇觀的心情,目睹每一架神風特攻機向下俯衝!那一刻,我們幾乎忘了自己的身分或存在,唯有思考著:天上(戰機)的那個人是抱持怎樣的心態?」
又參考一份由戰時盟軍幕僚團所蒐集製作,預計呈遞給美國戰爭部長參閱的機密報告裡,學者審慎評估登陸日本本島作戰將造成最少170萬到400萬的美軍傷亡,其中死亡人數可能來到40萬到80萬人;而日本方面,僅死亡人數就可能達500萬到1,000萬人,此數值正是考慮並將加入了日本國民義勇隊與一般國民參戰的因素。
「即使只殺掉一個美國兵也可以,但妳必須要瞄準他的腹部攻擊。」
一個高中女孩手上拿著一把錐子,軍部長官如此「鼓勵」她。
又早在二十年前,各國已在《日內瓦議定書》(Geneva Protocol)中明文禁止化學武器的濫用,但由於美國和日本當年都屬於非簽字國,加上盟軍高層認為戰事拖延對無辜平民的傷亡只會持續擴大,更會影響並大量消耗我方作戰士氣(別忘了蘇聯紅軍正虎視眈眈整個亞洲!),又加上日本帝國知曉核子武器(廣島原爆)的厲害跟可怖後,眼下卻又顯示出毫無畏懼的態度,故考量快速終結戰爭才能果斷帶來和平之必要性,也可能迫於對日本堅不投降的「無奈」,也或許……對克里姆林宮獨裁政權的再次嚇阻,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於是再度授權軍方進行第二次的核武器攻擊……
核武是上帝的兵器?還是撒旦的毒藥?無論如何,簽字同意下,最大且最直接的目的,就在於快速且全面有效性地摧毀日本帝國意圖反擊跟振作之決心和意志。
「故兵貴勝,不貴久。」《孫子兵法‧作戰篇》
依據戰後對外公開的解密資料顯示,第二顆原子彈的首要攻擊目標原本鎖定北九州的工業城市小倉(Kokura),但8月9日小倉市天候不佳,而且地面上的駐守日軍一看到美軍轟炸機進入領空後,隨即以高射砲展開猛烈射擊,同時更派出了十架「零式」戰鬥機緊急升空攔截,所以裝載原子彈的伯士卡(Bockscar)美軍B-29轟炸機只好將攻擊對象改往了計劃中的次要目標,也就是長崎市。
「我看到這些年輕有為的年輕(美國)人被邪惡的(日本)軍隊屠殺!」
,史威尼(Charles W. Sweeney),「伯士卡」指揮官。
西元1945年8月9日上午,約莫10時50分左右,「伯士卡」飛抵長崎上空。但此時城市的天象變得相當不穩定,雖然一路上的航行已遭遇過長時間的惡劣顛簸,可現在面臨著底下雲層的大量遮蔽……機組人員甚至無法瞄準地面上的主要攻擊目標:內城區的中島川常盤橋。
指揮官史威尼一開始打算放棄使用雷達來導引投彈,授意用直接目視的方式來進行空投,但負責「胖子」原子彈投放的操作員適時給予提醒:投擲原子彈時務必要以雷達系統精確引導,萬一原子彈的落點出現些許偏差,除了將導致空襲作戰失敗、耗損重金打造的致命武器外,更可能出現美軍難以預料的後果!
一來一往間,滴答滴答,「伯士卡」上似乎產生了短暫的僵局,節骨眼上的對峙,是天使的最後勸阻?還是撒旦的輕喚耳語?攸關數以萬計的生死角力,眼看著攻擊的機會就要錯失掉了……
宿命,火光
「夜幕低垂……何等甘甜的夜晚啊!星光燦爛,交織成夢想的銀河。」
「來!來!到我身邊……當我抱著妳入懷時,感受到妳全身的顫抖。」
「舞動的繁星……」
「就像你眼中閃耀的光芒。」
「尋得真愛的狂喜也會讓上天不禁會心微笑。」
《Love Duet:Viene la serra》,愛的二重唱,是萍水相逢的玩笑一曲,還是發自真心的相廝相惜?可放眼世間的花言巧語,莫過於最殘忍的「再會」二字。
「當知更鳥再次築巢時,我會帶著春天的玫瑰回來看妳。」
一對看來氣質高尚,可能來自上城區的老夫婦,對著男人比了一個欽佩的大拇指,眼神裡更透露出了自由之師得著「救世主」施恩應許的感謝之意。
可是,
命運女神終究殘酷地做出了關鍵性的選擇……幾秒鐘過後,觀測員興奮地對機艙內的所有組員高聲喊著:
「看到了!我們看到(長崎)街道了!可以投彈了!」
西元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2分,採內爆式點燃裝置的「胖子」,這一顆採用含極微量,且通常不會於自然界中單獨存在之「鈽-239」(Plutonium)的原子彈,於距離內城區中心點外3公里的上空,約503公尺處,引爆!
一闕來自閻羅異域、鬼哭神號的鎮魂曲,「胖子」原子彈引爆瞬間,即對著總人口數僅有24萬人的長崎市造成了毀滅性的傷害!73,884人遇難、18,409戶房屋倒塌或嚴重受損,等於整個市區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建築物一剎那化為烏有!
但長崎地勢不若廣島,四面環山,加上原子彈的落點並非直接命中人口稠密區,所以相較於廣島「小男孩」(Little Boy)原子彈破壞力大約高出1.5倍,換算大概是22,000噸TNT黃色炸藥當量的「胖子」,威力雖然越發強大,但死亡人數並沒有像廣島原爆一樣繼續擴大;
只不過,當時長崎附近收容不少盟軍戰俘,尤其是針對亞太區英軍和荷蘭軍的醫院或軍用機關,故原子彈引爆後的震波與輻射也連帶奪走了多名盟軍同袍的寶貴性命。
截至西元2020年的統計資料,長崎原爆的死難者合計為185,982人。
「我知道原子彈悲劇似的重要性跟可怕性......這對我們(美國)來說是一個可怕的責任......我們感謝上帝賜予原子彈給我們(使用),而非是交給我們的敵人。我們衷心祈禱神會引導我們跟隨祂的信念及目的來妥善使用它(原子彈)。」
,兩次致命的原子彈攻擊成功後,杜魯門對外如是說。
長崎原爆(長崎市への原子爆弾投下)是人類可記載信史以來,第二回的核武器攻擊事件,也是目前最後一次人類使用核武器來進行「自相殘殺」的實戰攻擊。兩顆接續性核子武器所造成的區域性重傷害,果真迫使太陽帝國不再耀武揚威,更擔心潛在的「第三顆原子彈」將直接鎖定第一大城,也是帝國皇居所在地「東京」之下(傳言美國打算在8月19日時進行第三次核攻擊),日本軍部終於軟化了固執且強硬不屈的參戰態度,透過昭和天皇的「玉音放送」,於西元1945年的8月15日正式宣布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結束了亞太地區與南亞大陸多年來看似永無止盡的侵略戰爭,也將傷亡慘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譜下了不完美,更帶有一絲淒涼、辛酸的休止符。
終曲,平靜
「Butterfly(蝴蝶)!Butterfly(蝴蝶)!」
染上別世之血的素雅屏風,豔紅的讓人不敢直視,天真無知的孩童跟為愛殉死的蝴蝶,既矛盾又寫實,交相編織出了永不西沉的長崎白晝;
軍官平克頓(Pinkerton)挽回不及的無窮懊悔,在指揮家悄悄點下最後一顆音符時,一切絢爛終歸平靜,異常的平靜。
跟著滿場如雷貫耳的掌聲一同起身歡呼,悲劇?是啊,人們總愛對「悲劇」作品報以熱烈的「安可」,因為「何謂歷史的教訓?就是人們總是忘記了歷史的教訓。」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開打時人們會使用什麼武器?但是我可以肯定,當第四次世界大戰開戰時,手邊所使用的武器將會是木棒和石頭,可能也有長矛吧?」
默誦著方才遞交給接待人員的那句話,後方有人伸手拍了拍男人的肩膀。
「亞伯特(Albert),好久沒聽你拉小提琴了!」
尾聲(一):
美國國家級核子武器設計開發工作室之一,每年預算高達數十億計美元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部分科學家出面指稱並背書,「向蘇聯共產黨展示美方強大的軍力」其實才是白宮高層決策投擲長崎原子彈的首因。
「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 / ICAN)組織在西元2017年時成為當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頒獎典禮上特別由原爆受難倖存者代表出面領獎。
七年之後,西元2024年,「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日本被団協),亦是日本唯一一個原爆「被爆者」(受害者)全國組織,以「致力達成全球無核化,並表達永遠不應再次使用核武器」之理由,取得了當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
而設立於西元1956年,已三度獲得提名,第四次終於獲得和平獎評審團肯定的「日本被団協」,其創始地則正位於長崎。
尾聲(二):
有許多當時在長崎居住的台籍留學生、醫師或家屬,因原子彈轟炸而造成程度不一的死傷,王文其、陳新賜等倖存者是直到西元2012年時才拿到日本政府的補償金;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台籍人士,莫過於是長年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彭明敏教授(1923 - 2022)……他於同年4月的近海航程中因美軍轟炸而失去左臂,在家兄居住處療養時,親眼目睹了8月9日美軍投擲原子彈的歷史事件:
「原子彈爆炸的後果,實在難以描寫。有些水泥建築物仍屹立著,但是,裡面所有木料和其他易燃物都在頃刻間化為烏有。據說在學校教室內,從整齊排列的白灰燼所在可以看出在死亡瞬間正坐在書桌旁的每一個學生。熱度竟有那樣強烈。大部分的醫科學生都罹難,其中包括四位曾經慷慨輸血給我的台灣留學生。他們有用的生命被消滅,我卻仍活著,這真是悲劇的命運。」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
《Un bel di vedremo》,人類邁向未來永續生存的最大公約數,和平,別無他法。
圖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omic_bombings_of_Hiroshima_and_Nagasaki#Nagasak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sushima,_Nagasa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