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點:我想像姐姐一樣厲害
我從小學開始打桌球,是受到姊姊的影響。她是民生國小桌球校隊的一員,曾經在《國語日報》舉辦的比賽中拿下女子單打第五名。看著她在場上揮拍的英姿,我也想變得和她一樣厲害,於是主動報名加入學校的桌球隊。
我們的教練是校外請來的一位男教練,脾氣不太好,動不動就瞪大眼睛罵人,氣勢十足。當時我的實力並不出色,隊上比較強的同學會被分到另一間教室特訓,我和大多數人則留在原本的場地練習。有一次,教練看了我幾個球之後,說我打得還不錯,於是在我的名字旁邊畫了一個三角形。那不是最厲害選手才有的「打勾」,但對當時的我來說,卻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標記:一種潛力的象徵。
當時高年級學長們的球技都很好,其中有一位會打一種我們私下稱為「髒球」的球路:他會猛力搓出一記高球,讓球在對方桌面彈跳後迅速反彈回自己這邊,對手幾乎無法回擊,讓人又氣又佩服。
我印象最深的是某個暑假的練球經驗。別人放假去玩,我則是每兩天就背著球拍去學校報到。出門前我會把冰塊一顆顆塞進水壺裡,為的就是在悶熱的球場裡能喝上一口冰涼的水。那段時間我非常投入,努力練習腳步移動、擊球節奏與正反手轉換,每天都打得汗流浹背、渾然忘我。等到暑假結束,隊友們回來後紛紛驚訝地發現:我的腳步變快了,球技也進步了不少。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親身體會到桌球是種「努力可以帶來改變」的技術。
不過,小學階段真正有教練指導的時間其實很短,應該是不到一年,球隊就解散了。那時我甚至還沒學到怎麼製造和處理球的旋轉。說起來,我的桌球基礎算是半熟不熟,動作有點樣子,但技術不夠紮實,因此比賽中是敗多勝少。不過,桌球卻從此成了我生命中抹不去的一部分。
2. 中斷與延續:暫別球拍,熱情依舊
升上國中、高中後,桌球在我的生活中中斷了幾年。繁重的課業、環境的變化和升學壓力,讓我逐漸遠離球桌。但到了大學,為了參加「大資盃」桌球賽,我再次拿起球拍。當我重新站上球桌,握住球拍的那一刻,那種熟悉的感覺立刻回來了。
碩士班畢業後,我進入中原大學工作,加入了教職員桌球隊,桌球才真正重新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正是在那裡,我遇見了現在的太太。
我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她打球的模樣:動作俐落、步伐輕快,完全不像場下那個溫柔善良的女生。她每次打出漂亮的球,我總會忍不住在一旁喝采,那種自然流露的欣賞和興奮,也許就是我們之間感情的開端。
從中原到轉任海洋大學,桌球始終沒有離開我。雖然大多時候沒有專任教練指導,只能靠著自己摸索、與同事或校隊切磋、看影片自學,我還是努力維持著每週一到兩次的練球習慣。只是,這樣的進步有限,參加外面比賽的結果依然是敗多勝少。
直到有一次,我在比賽中又輸了,而且是輸給一位看起來並不特別厲害的對手。那場輸球讓我特別沮喪。我明明也花了那麼多時間練習、想進步,卻還是總在輸,讓我不禁開始懷疑:這麼多年下來,我到底進步了什麼?
3. 突破:決心改變,重新出發
我不甘心就這樣停滯不前,決心要有所改變。於是我和太太請了一位國手當教練,以兩對一的方式,每週練習一次,每次一個半小時。練球很累,不僅要強化體能,還要反覆磨練各種技巧。我們輪流上場與教練對打,輪到我休息時,我會常常看手錶,心裡默默計算著還要撐多久才能結束這次訓練。
跟教練練習沒幾次,教練就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們每週犯的錯誤和問題幾乎沒改善,問題就在於自己練習不夠。這話一說,讓我們警覺起來。於是提升練習頻率,除了每週一次跟教練練球外,我和太太還加練兩次,一週共練三次。
這樣持續了超過四年,我的球技明顯提升,不再只是輸多勝少。現在參加比賽,偶爾還能拿獎牌,證明努力加上正確方法,真的會有回報。
4. 實戰驗證:絕地逆轉,享受比賽的樂趣
2022年,在大專盃教職員桌球賽中,我們海大的教職員隊一路殺進準決賽。比賽採五戰三勝制,我的雙打那一點是關鍵。起初我們連輸兩局,第三局甚至0比7大幅落後,但我們沒有放棄,硬是逆轉以3比2贏得勝利。最後團隊順利奪冠,冠軍賽中裁判還說:「剛剛全場觀眾都盯著你們那桌看呢。」
賽後回想,我在關鍵的時候沒有緊張,腦中只有一個念頭:我最熟悉、練得最多是正手攻擊,怎麼創造機會用出它?我的一個體會:比賽反應訓練,要練得夠多,形成肌肉記憶,關鍵時刻才能做出練習時的動作。
從開始會贏球後,我更喜歡打球的感覺,也更樂意學習和討論新技巧。感覺球技仍在成長,打球的樂趣也越來越濃厚。
5. 體悟:努力不只靠熱情,還要用對方法
這些年的打球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
光有熱情和堅持還不夠,要有人指導,要知道方法,還要持續投入,才會真的進步。
現在我仍在持續練球,但不僅只是為了贏球,而是喜歡上這種學習的過程。能夠贏球、討論技巧、體會成長,這些都是讓我感到更深層次快樂的原因。
2023年與2024年,我和同事在大專教職員一級主管雙打中拿下冠軍。這些成績見證了我們不只是打球,更在透過桌球不斷實踐「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過程。
快來球場試試看,不練球,怎麼知道自己還能這麼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