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技術優勢,在短短十年間,已經變成了必須努力維持的競爭力。」
2025 年 8 月,當昌碩上海廠的燈光逐一熄滅時,我想起 2012 年那場改變我職業生涯的產學合作會議。那時的我,怎麼也想不到十三年後的今天,我會用這樣的心情回顧這段歷程。
從 2012 到 2025,我從一個埋首實驗室的博士生,成為必須思考產業策略的研發經理。這段旅程不僅是個人職涯的演進,更是台灣科技業從「技術領先」到「競爭加劇」的縮影。當我們談論昌碩關廠時,我們談論的不只是一座工廠的結束,而是一個時代的翻頁。
讓我從一個工程師的視角,繼續講述這十年間我親身經歷的兩岸科技實力翻轉 —— 從合作到競爭,從優勢到追趕的完整軌跡。
從文獻與數據看到的趨勢
2012 年,我於成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透過產學合作計畫與台達電合作開發多頻生物醫學超音波系統。當時分工明確:台南實驗室負責核心演算法開發,台達電總部負責系統整合,大陸代工廠負責大規模生產。當時台灣科技業處於西進高峰,台達電透過達爾生技,在深圳、蘇州等地建構起完整供應鏈,涵蓋 IC 設計、結構件到最終組裝。透過合作,我得以窺見完整產業鏈的運作:技術從實驗室的前沿演算法出發,經台達電工程改良後,再到大陸代工廠轉化為實際產品。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2012 年的報告指出,同等超音波探頭在大陸的生產成本較台灣低近 40%,其中台灣生產成本約 800 美元,深圳僅需 480 美元,差額主要來自人力成本(60%)、土地廠房(25%)及政府補貼(15%)。2012 至 2013 年的資料顯示,台灣科技業在大陸的投資達歷史高點,60% 以上的醫療設備產學合作案最終選擇在大陸量產。
從合作到競爭:2019年IEEE會議的震撼教育
2019 年,我參加英國 IEEE 國際超音波研討會,見證了大陸的崛起。會上,大陸代表團龐大,包括頂尖學者與企業研發主管。他們展示的技術已不再只是跟隨,部分領域甚至達到領先水準。以超音波領域為例,短短七年間,深圳邁瑞的 Resona 系列已能與 GE、Philips 等國際大廠抗衡;清華大學團隊在超音波彈性成像技術上達到世界領先;上海交通大學在超高頻超音波(超過 50MHz)的研發上取得關鍵突破。此外,大陸已建立起從 IC 設計、探頭製造到系統整合的完整產業鏈,並開始向台灣市場反向輸出技術,這嚴重的衝擊了台灣才剛剛站穩腳跟的超音波產業,我所知道的台灣超音波探頭廠商幾乎都受到了影響。
反思:從合作到競爭的歷史轉折
從 2012 到 2019,我見證了合作到競爭的轉折。背後是大陸研發投入的驚人成長。根據 IEEE 的統計,2012 年大陸在超音波相關技術的專利申請量僅為美國的 1/5,但到了 2019 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 3/4,同時大陸學者在頂級期刊的發文數量也增加了 400%。這不僅是數量的增長,更是質量的提升。
從 2012 到 2022 年,我從一個技術開發者逐漸成長為研發經理,這十年間的經歷反映了台灣科技業的變化。台灣曾經引以為傲的技術優勢,如今已成為需要不斷努力維持的競爭力。
以下這些照片是我在2019 IEEE conference 現場拍攝關於許多優秀華人學者的研究報告,當時很多先進的技術都讓我興奮不已

母校的學者在會議上的優秀海報展示

當年很熱門的超音波功能性影像研究

當年許多中國年輕學者,在Conference發表自己的研究,這也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深圳先進技術研究所的相關研究

格拉斯哥大橋,當時會議結束時已接近日落,雖然早上下了雨,但下午的天空很美

會議結束後,去逛了愛丁堡古城堡,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易守難攻這句形容詞的字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