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桌
2050年6月,斯德哥爾摩。
會議場設在市中心的「環境記憶館」,一座由回收玻璃與碳纖維構成的建築,無數的高強度碳纖維細線編織出辦公室的全貌,編織線間的孔洞捕捉環境中的濕氣,建築設計讓周圍空氣對流進入建築體,帶走空洞間的濕氣,吹入每個會議辦公室,讓已被溫室效應加熱後的辦公室維持基本的涼爽。館前廣場上立著一尊1972年會議的雕像——一位手持地球模型的女性,眼神空洞,仿佛早已預見了人類的自我欺騙。
各國代表們魚貫入場,穿著由「碳中和時尚聯盟」設計的再生塑料西裝。每人胸前都佩戴著一枚「碳足跡透明徽章」,顯示他們過去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級,紅色代表排放量過高常見於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代表,藍色代表安全值大部分為已開發國家代表所擁有,綠色代表低於標準值,幾乎不存在。
碳足跡透明勳章是由數千個奈米感測器組成,連結上一個微型量子晶片,負責處理感測器數據,即時監測並計算佩戴者的實時碳足跡,並與全球碳排放數據庫同步。勳章利用佩戴者的體溫和運動動能透過熱電奈米材料和壓電效應自供電,無需外部充電。勳章表面可生成可觸控的全息圖案,顯示碳足跡數據、等級徽章或警告訊息。透過非侵入式腦機介面(BCI),勳章可與佩戴者的神經系統輕度互動,提供行為建議或警示(如過度使用高碳設備時發出微弱刺激)。
會議桌上擺著由這棟碳纖維建築外牆過濾後的雨水,幾乎沒有人伸手觸碰水杯,斯德哥爾摩這座城市早就在這幾年新興能源開發政策中,失去了擁有最乾淨空氣品質的頭銜。石化能源大國:沙烏地阿拉伯成了第一位將杯水一飲而盡的代表,他的碳足跡勳章上閃爍著猩紅色的醒目文字:超標3790%。喝下這杯低碳水有助於稍稍降低他的年碳排量。
AI主席的巨大全息投影出現在會場中央,其實準確來說是透過腦機介面傳送視覺信號到各國代表的腦中而產生的虛擬影像。AI主席的影像並非以單一國家人種,影像會隨著不同代表的國籍而變化,同樣穿著虛擬的塑料西裝,胸口的碳足跡透明勳章是象徵碳足跡趨近於0的金色,閃著耀眼的光芒。議事過程中各國代表的語言,也會透過腦機接口的即時翻譯模組實時地將對方的語言轉換成對方的母語。
這次的會議對於未來世界格局發展影響巨大,因此保留了傳統的實體見面會議,少了過往隔著一層翻譯AI的屏蔽,使得議場上的氛圍更爲火爆。自1972年的「人類環境會議」之後所產生的問題也在這次的《全球碳中和公約》更加地被放大檢視。
會議進入第二輪閉門磋商,代表們分成兩個陣營: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在會議廳的西側,已開發國家代表團聚集於一張長桌旁,語言不同,立場卻一致。
德國代表低聲說:「我們必須維持技術主導權,否則碳信用市場會失控。」
美國代表點頭,腦機介面閃爍著一份內部報告:全球碳交易平台預計在協議簽署後三年內擴張至十倍規模。
日本代表則在模擬投票結果,預測發展中國家將無法取得三分之一否決權。
他們表面上主張「全球合作」,但心裡清楚,這場協議的真正目的,是建立一個由他們主導的「碳秩序」。
而在會議廳的東側,發展中國家代表團則顯得沉默而緊張。
衣索比亞代表翻閱協議草案,眉頭緊鎖:「我們的排放量雖高,但那是為了生存,不是浪費。」
孟加拉代表則悄悄傳送一份備忘錄給鄰近國家:提議成立「南方碳調適聯盟」,共享低碳技術與災害應對資源。
他們知道,投票不會贏,話語權不在手中。
但他們也知道,若不在協議中爭取「技術轉移」、「災害補償」、「碳債清算」等條款,未來將無法生存。
於是,在正式投票前,發展中國家代表團提出一項附加條款:
「要求已開發國家每年撥出全球碳交易額的10%,作為南方國家調適基金。」
會場一陣靜默。
AI主席將條款納入議程,並以中性語調宣布:「此提案將在協議簽署後進行技術審查。」
已開發國家代表互看一眼,沒有反對,也沒有同意。
他們知道,這筆錢不會真正撥出,但允許條款存在,能換來投票的穩定。
發展中國家代表則低聲交談,語氣中帶著一絲疲憊的勝利感。
他們沒有改變世界,但至少在協議裡留下了一道裂縫。
裂縫,總是從最脆弱的地方開始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