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複習二個本周最重要經濟數據:美七月CPI年增2.7%;美七月PPI年增3.3%
-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2.7%,優於預期,聯準會降息機率大增,美台股巿大漲。
- PPI(生產者物料指數)年增3.3%,明顯差於預期,降息利度可能踩煞車,美股美債同步下跌。
CPI是民眾在商場貨架上買東西的實體表達,其指數除了食品、生活,當然也包含交通(油價)、住房、娛樂等。那PPI呢! 則是指生產商在生產製造過程中的原材料、中間成本和人力成本等指數。
就貨品的流程來看,CPI是整個經濟體通膨的最終結果,PPI(生產者物料指數)則可視為CPI的先期指標。
我們在上週的專刊有談到,關稅不可能不影響物料,不可能不產生通膨。只在於是否被原油降價所沖銷一部份或者囤貨效果而延遲了通膨的發生。而七月的美國PPI就開始失控了,大家別忽略了,關稅正式拍版可是在八月啊,八月的數據會不會才是大魔王呢!
是所謂,通膨不是不來只是時間未到…
在投資巿場上我們是保守主義者,就關稅論之,我們只有二個小結論
- 小結1: 關稅終將傳導至消費端,產生通貨膨脹。民眾消費力降低,進而進入經濟衰退周期。股巿回檔整理
- 小結2: 關稅拉高進口成本,供應鏈可能為了維繫巿場而共體時艱(生產者、通路商、品牌方合作吸收成本),此舉將保護消費者,降溫通膨,代價則是企業獲利下滑。股巿大概率亦將回檔整理。
看起來筆者就是不看好股巿啦! 除了AI族群的營收獲利增長能完全沖消關稅和滙率的干擾者,則不在此限。
昨天看到一則有趣的新聞: 美國人發現Walmart的商品標價普遍開始變貴了,驚覺「關稅不是中國該付的嗎」…
所以說~唸一點書真的很重要,不唸書看新聞也行,但不能只看川普的貼文。
想當然爾,美國人和台灣人都同樣有一定比例的人是受特定訊息的牽引而無法作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Anyway, 這些都可以不管,不論大部份美國人對關稅的認知是否足夠,當商場貨架上的商品變貴,則定然會相當程度地阻絶了民眾的購買欲望。不買或減量購買,正在發生。
你說實體經濟的食衣住行變差了,民眾會反向的加大購買生成式AI及聊天軟體的服務嗎!
筆者認為當前的AI需求正處於「AI基礎算力的建置及競賽」,或許這個基礎建置的需求很龐大,但需求的增長總會有慢下來的時候。就如同2000年網路世界的革新;就如同2010年代智慧型手機全面佔據人類的生活,還記得股王大立光受到何等的追捧嗎? 手機鏡頭由一個變2個,大立光的業績就成長一倍…。如今回頭看,網路世界和手機全面普及了,但需求增長回到了穩定和緩的狀態,相關供應鏈的股價更是早已回到了冷靜和理性。
當然,我們也沒資格斷言AI股股價一定很快回落,說不定待AI基礎建置概一段落後,機器人的時代將全面到來。戰場機器人、全自動無人載具再到各式工業及家用機器人…人類全面進入鋼鐡地球的世界。如若如此,AI類股或許將一路走上30年的多頭漲勢。這些都是我們無法妄言的。
就此打住吧!筆者終究只是想表達,產業經濟的趨勢合理而言均有榮枯周期的循環,但周期的長短,我們實在不可測,會不會來一個長周期就含蓋了我們生命的全部時間呢 !誰也說不準。
我們對當前局勢的投資議題,主要從二個面向來作探討
- 1. 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
- 2. AI科技股的投資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