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世界常常像是一場無預警的驚喜派對。你也許前一天還在喝著咖啡,看著新聞裡那幾家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的科技巨頭起起伏伏;隔天,忽然之間,所有人都在談論一個你幾乎沒聽過的名詞。去年開始,這個「忽然之間」的主角就是 GLP-1減肥藥。
這三個字母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們本來只是醫學教科書裡的生理學名詞,靜靜地躺在專業人士的研究裡幾十年,無人問津。可是一旦被轉換成一種「能減肥的藥物」這樣貼近大眾想像的說法,馬上就從冷門的實驗室研究,變成了華爾街、矽谷、KOL 與健身教練口中的共同話題。
GLP-1 正是這樣的案例。在過去的一年多裡,你可能在新聞裡看到某位名人忽然「瘦了一大圈」,背景八卦寫著:「他在用某種新的注射藥物」。你也可能聽到醫師提醒:「這藥本來是糖尿病治療藥,不要亂買。」甚至連零售投資社群 Reddit 上,也充滿了「買進 Eli Lilly」、「Novo Nordisk 要不要 All in?」的聲音。如果說 2020–2021 年是「疫苗股」的舞台,2023–2024 年,舞台中央的聚光燈毫無疑問照在 GLP-1 減肥藥。那麼,作為投資人,問題來了: 這股熱潮,到底是昙花一現的「潮流股」,還是可以影響未來十年的「結構性趨勢」?因此,底下我們來試著把整個GLP-1來龍去脈和相關的投資機會做一個仔細的筆記好好研究,透過深入的剖析 GLP-1 的科學原理、產業變革與投資機遇。將從基礎知識到市場趨勢,從專利競爭到價格策略,再到技術走勢和投資策略,全面探索 GLP-1 帶來的商機與挑戰。此外,這筆記也會特別關注紀錄全球主要玩家(諾和諾德、禮來、輝瑞、安進、阿斯特捷利康、Hims & Hers)以及中國(仁會、華東、恒瑞)和韓國(Hanmi)的競爭格局,最後討論 GLP-1 投資熱潮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如下一支「iPhone級」現象的結構性轉變。
Part I:GLP-1 科學與市場啟程
GLP-1 是什麼?從腸道荷爾蒙到減重新星
GLP-1,全名為「胰高血糖素樣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是一種在人體腸道中分泌的荷爾蒙,屬於腸促胰素家族。餐後,小腸的 L 細胞會釋放 GLP-1,扮演著血糖控制的幕後功臣——它刺激胰島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升糖素)分泌,同時延緩胃排空。簡而言之,GLP-1 就像身體內的精巧開關,飯後自動調節血糖不上升過頭,也讓我們產生飽足感、食慾降低。不僅如此,後續研究發現 GLP-1 的作用廣泛,從下視丘抑制食慾到維護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健康。如此多元的生理效應,使 GLP-1 成為治療代謝疾病的理想靶點。

然而,天然 GLP-1 在體內壽命極短,只有幾分鐘的半衰期,因為會被一種名為 DPP-4 的酵素迅速分解。早期科學家雖認識到 GLP-1 有降血糖潛力,但受限於它轉瞬即逝的特性,藥界一度認為難以將其開發為實用藥物。轉機出現在1990年代:研究人員意外從一種動物身上找到「耐久版」的 GLP-1。這動物竟是荒漠中的怪物-美國沙漠毒蜥(Gila monster)。科學家從毒蜥的唾液中分離出一種類似 GLP-1 的物質「Exendin-4」,發現它能抗拒 DPP-4 分解,在體內維持數小時作用。這項發現為 GLP-1 類藥物的研發打開大門。經過進一步改良,基於 Exendin-4 的艾塞那肽(Exenatide)問世,並在2005年獲美國 FDA 核准,成為全球第一款 GLP-1 受體促效劑,證實了 GLP-1 在控制血糖和減重上的療效。自此之後,研發人員持續優化這類藥物的分子結構,以延長作用時間、提高效力,GLP-1 類藥物家族日益壯大。
在投資人眼中,可以將 GLP-1 類藥物視為醫藥領域的「軟體升級包」——透過模仿人體自身的荷爾蒙路徑,巧妙調節代謝平衡。這種作用機制不像傳統減重藥直接「強行燒脂肪」或抑制中樞神經,而是更溫和地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並降低食慾,從根源改變身體對食物的反應。對糖尿病患者而言,GLP-1 類藥物幫助飯後血糖順利被細胞利用,減少轉化成脂肪的機會;對於肥胖者而言,它讓腦中「飽了」的信號放大、胃排空速度放慢,使人自然吃得更少而不覺痛苦。正因為兼顧降糖與減重的雙重功效,GLP-1 類藥物被視為代謝疾病治療的新前沿。如果打個比方,胰島素好比直接補充燃料讓細胞利用,而 GLP-1 則像調節引擎的節氣閥,讓身體對食物燃料的反應更高效、不浪費,也不過量。
值得強調的是,GLP-1 類藥物最初主要用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但其帶來的體重減輕「副作用」引起醫學界濃厚興趣。當患者在使用這類藥物治療糖尿病時,往往意外收穫了體重下降的驚喜。醫生們很快意識到,GLP-1 作用於下視丘的機制可以拿來專門對付肥胖症。GLP-1 從糖尿病良藥搖身一變,也成為減重神兵。這種從治病到健美的角色轉換,使 GLP-1 在醫藥市場上有了雙重身份:既服務於控糖的患者,也吸引著為減肥煩惱的廣大人群。對投資人而言,這意味著 GLP-1 類藥物同時打入了兩個龐大市場:糖尿病和肥胖症,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
醫療歷史與產業轉折:從糖尿病新藥到減重的意外故事
回顧 GLP-1 類藥物的發展史,其實是一段充滿意外驚喜的旅程。一開始,科學家們找到了 GLP-1 這把「胰島素開關」,卻苦於打不開臨床應用的大門。直到毒蜥提供靈感,首款 GLP-1 藥物艾塞那肽在2005年上市。這款藥物每週需要注射數次,效果是降低糖化血紅素以及輕度減重,證明了概念的可行性。隨後,丹麥的諾和諾德公司投入鉅資研發改良型藥物,推出利拉魯肽(Liraglutide),並於2010年獲批成為每日一次的糖尿病用藥。利拉魯肽的升級讓患者使用更便利,銷量逐步攀升。此時,藥廠開始注意到:使用 GLP-1 药物的糖尿病患者普遍體重下降約幾公斤,遠超出傳統胰島素治療。這一“副作用”促使諾和諾德大膽嘗試新適應症:直接將利拉魯肽用於非糖尿病的肥胖患者。最終在2014年,高劑量利拉魯肽以減重藥「Saxenda」(中文商品名善纖達)的身份被批准上市。這可說是 GLP-1 藥物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點:首次有藥物專門針對肥胖適應症,填補了肥胖藥物市場長期以來的空白。

利拉魯肽減重適應症的成功,打開了肥胖治療的新紀元。在此之前,減肥藥物領域可謂一波三折、教訓慘痛。20世紀末的減肥藥Fen-Phen(芬弗拉明+芬特明)曾風靡一時,但因嚴重的心臟瓣膜副作用在1997年被緊急撤市。接著上市的西布曲明(Meridia)也因增加中風和心臟風險而在2010年被撤回。另一款藥物利莫那班(Acomplia)則因導致嚴重抑鬱傾向從未獲美國批准。長期以來,肥胖藥物不是療效不彰就是副作用難耐,使得醫生和患者對減肥藥敬而遠之。在這種背景下,GLP-1 藥物橫空出世:它以降糖藥的身份經歷了安全性檢驗,同時帶來減重效果,大幅降低了人們對減肥藥的戒心。利拉魯肽(Saxenda)在臨床試驗中證實,可讓體重平均減少約8%,部分病患減重超過10%。雖然這個成績與傳統節食手術減重相比不算驚人,但已遠勝過以往合法減肥藥的表現,而且安全性良好,給臨床醫師增添了一項可靠工具。

時間來到2017年,諾和諾德再下一城,推出司美格魯泰(Semaglutide)一種更先進的 GLP-1 類似物,因為其分子經過改造,使半衰期更長,每週皮下注射一次即可。司美格魯泰以Ozempic之名首先在2017年獲批糖尿病適應症。很快地,人們發現它相較前輩有更強的降糖與減重威力: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Ozempic 不僅能將糖化血紅素顯著降低,還常伴隨體重減輕。在隨後的試驗中,Semaglutide 被直接拿來測試肥胖症患者,結果讓整個醫學界為之一振——平均體重下降可達15%,有些患者減重幅度甚至超過20%。這幾乎達到以往減重手術才能實現的效果!2021年,高劑量週週注射的 Semaglutide 正式獲FDA批准用於肥胖症治療,商品名定為Wegovy(週纖達)。Wegovy 的問世標誌著 GLP-1 減肥療法的成熟,其減重數據(5%至15%以上體重減輕)徹底改寫了肥胖症治療的預期。隨後,美國和歐洲的肥胖患者掀起一陣瘋狂追捧「瘦瘦針」的熱潮,Wegovy 甚至一度供不應求需要配給限量。

GLP-1 從糖尿病治療意外跨界減重市場的成功故事,生動詮釋了醫藥創新的奇妙路徑:有時,一扇窗的開啟來自不經意的一陣風。對產業而言,這個轉折也重塑了肥胖市場的想像空間。原本備受冷落的肥胖治療領域,因 GLP-1 類藥物的出現而柳暗花明,各大藥廠開始重新審視減肥藥的價值。諾和諾德與禮來等先行者嘗到甜頭,而許多過去沒有肥胖產品線的公司也紛紛投入研發,試圖在這新興藍海中分一杯羹。簡單回顧一下里程碑事件:
- 2005年:全球首款 GLP-1 受體促效劑艾塞那肽(Exenatide)上市,用於糖尿病。
- 2010年:利拉魯肽(Victoza)上市(每日一次注射),強化降糖,同時初露減重效果。
- 2014年:利拉魯肽高劑量版 Saxenda 獲批用於肥胖症,開創 GLP-1 減重適應症。
- 2017年:司美格魯泰(Ozempic)上市(每週一次注射),降糖與體重控制效果倍增。
- 2021年:高劑量司美格魯泰(Wegovy)獲批肥胖適應症,平均減重達15%,引發市場熱潮。
- 2022年:禮來的雙重促效劑替爾泊肽(Tirzepatide,商品名 Mounjaro)在糖尿病領域上市,帶來更驚人減重潛力(更多細節筆記後述)。
- 2023年:替爾泊肽在美國獲批肥胖症適應症(品牌定名 Zepbound),GLP-1 類藥物進入「雙激動」新時代。
這一系列創新藥物的出現,使得肥胖治療從邊緣地帶躍升為製藥產業的兵家必爭之地。十幾年間,GLP-1 類藥物完成了從實驗室構想、糖尿病臨床應用到減重市場引爆的華麗轉身,成為當今醫藥市場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GLP-1 如何改變「肥胖市場」的敘事
GLP-1 類藥物的成功,不僅帶來醫學上的突破,更改寫了整個「肥胖市場」的敘事方式。過去,肥胖常被視為個人生活方式問題,減肥市場充斥著節食療程、健身計畫、代餐食品等,醫療介入相對有限。然而,當證據擺在眼前:一支每週注射的「瘦瘦針」就能讓重度肥胖者減掉體重的15%以上,而且還相對安全可控,人們對肥胖的認知開始發生深刻轉變。

首先,醫學界逐漸將肥胖視為一種需要藥物治療的慢性疾病,而非僅靠意志力改變的生活習慣問題。GLP-1 類藥物帶來的顯著減重效果,使醫生更有信心開出「減肥處方」。例如,美國肥胖醫學會對肥胖症治療指南中,把 GLP-1 受體激動劑列為一線藥物選項之一,特別針對體重指數(BMI)超過30或合併代謝疾病的患者。過去可能只建議這些患者節食運動,現在則傾向及早使用藥物干預。這種觀念的改變,極大擴大了潛在治療對象的人數。畢竟,在全球近10億肥胖人口中,絕大多數此前從未用過處方減肥藥。GLP-1 類藥物讓千萬級的潛在患者第一次嚐試藥物減重成為可能。
其次,GLP-1 風潮也衝擊了相關產業的市場預期。肥胖往往伴隨多種慢性病風險,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如果未來肥胖人口普遍透過藥物減重,整個醫療產業鏈可能出現「此消彼長」的新格局。這一點在投資市場上已初現端倪:當GLP-1藥物火爆之際,一些以肥胖相關疾病為主要業務的公司股票遭遇拋售壓力。例如,有投資者擔心減肥藥盛行會讓糖尿病用藥、心血管治療需求下降,甚至連大型醫療器械公司都感受到了威脅。強生公司在2023年末透露,其減重手術用的胃束帶等設備銷售出現下滑,因為許多原本準備做手術的肥胖患者改用藥物減重。連鎖零售巨頭沃爾瑪也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服用減重藥的顧客群食品消費略有減少,顯示藥物抑制食慾的效果已影響到超市購物籃。這些零散的訊號,都在拼湊一幅圖景:GLP-1 類藥物正在重塑肥胖相關經濟生態,從醫療支出到消費行為都可能因此改變。

另外,GLP-1 藥物成功激起了跨產業的合作與佈局。傳統減重服務提供者如健身房、體重管理機構開始尋求與醫療結合;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老牌減肥集團 WeightWatchers (現在名為 WW International) 的華麗轉身。2023年,WeightWatchers 斥資超過1億美元收購了一家提供 GLP-1 減重處方的線上醫療平台。這表示連靠飲食控制和團體支持起家的減重公司,都意識到「瘦瘦針時代」已不可逆轉,他們寧可擁抱這股潮流,也不要被其淘汰。WeightWatchers 執行長直言:「將指導客戶合理使用這些新藥作為公司未來戰略的一部分。」這在幾年前是難以想像的。

當然,社會對於「注射一針就變瘦」也產生廣泛討論。一方面,肥胖患者歡欣鼓舞,視 GLP-1 為改變人生的希望;另一方面,也有人質疑:過度依賴藥物減肥是否鼓勵不健康生活方式?還有人擔憂肥胖污名是否因藥物療法而加劇,畢竟能負擔這類藥物的人多半較富裕,肥胖治療可能出現階層差異。不過,從整體輿論看,GLP-1 類藥物受到的正面評價遠高於過往任何減肥藥物。一個重要原因是其醫療價值獲得認可:不只是為了美觀瘦身,更是減少與肥胖相關的健康風險。2023年一項突破性研究指出,使用 GLP-1 藥物的肥胖患者,心血管事件(如心臟病發作、心衰竭)風險顯著降低。這意味著減重藥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切實改善預後、降低醫療負擔的有效手段。《科學》雜誌甚至將 GLP-1 類藥物評為2023年度全球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在這股正面敘事下,肥胖治療的重心正快速從「節食健身」轉向「醫療干預」。肥胖市場的版圖與話語權,也正從傳統減肥產業,轉移到大型製藥公司和醫療服務提供者手中。
總的來說,GLP-1 類藥物讓肥胖市場的故事出現戲劇性反轉:肥胖不再僅僅是意志力的考驗,而是一種可以用先進藥物來對抗的生理失衡;減肥不再只是個人目標,更成為醫療體系關注的公共健康任務。對投資人而言,這意味著相關市場規模的估值需要大幅上修,因為龐大的潛在需求正轉化為實際的藥品消耗。下一節,我們將檢視這波潮流在全球各地的進展,以及市場參與者們的觀點:GLP-1熱潮究竟是一時風尚,還是長久改變?
全球市場趨勢:美國、歐洲、亞洲、台灣的 GLP-1 熱度
自從 GLP-1 減重療法在臨床上展現驚人效果,各國市場皆掀起不同程度的熱潮。在美國,這股風潮表現得最為瘋狂。美國是全球肥胖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成年肥胖人口超過4千萬。2021年 Wegovy 獲批後,美國短短兩年間出現了「減肥針狂熱」。社群媒體上充斥名人分享使用 Ozempic/Wegovy 的瘦身經驗,甚至出現「Ozempic face」(使用後因快速消瘦導致面部鬆弛)的流行語。強勁的需求下,Wegovy 自2022年起長期處於供貨短缺狀態。2023年,FDA 不得不將 Semaglutide 列入藥品短缺清單,優先調配生產。許多糖尿病患者抱怨買不到藥,因為藥都被拿去減肥了。同時,為了搶搭熱潮,各種醫療新創和線上診療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專門提供 GLP-1 減重處方服務。一時間,「遠端問診+瘦瘦針快遞到家」成為創投熱門商業模式。美國的保險對肥胖藥物覆蓋率偏低,大部分用藥者須自費,每個月約需支付 $1,000 美元左右。即便如此,高昂價格也澆不熄大眾熱情。在2023年底,美國已有超過50萬人使用 GLP-1 減重藥物,市場銷售額節節攀升。兩大藥廠諾和諾德與禮來甚至坦言,銷售增長的唯一限制是產能供應。以禮來的 Mounjaro 為例,2023年僅糖尿病適應症就賣出超過$50億美元,許多處方其實是醫師「脫標」(off-label)開給想減肥的病人。可以說,美國市場的關鍵字是:供不應求,欲罷不能。
歐洲方面,GLP-1 減重療法的推進相對謹慎但同樣熱絡。歐盟藥品管理局於2022年批准了 Wegovy,上架初期同樣面臨缺貨。北歐國家如丹麥(諾和諾德的根據地)和挪威,因醫療體系對肥胖治療較重視,一些符合BMI條件的患者可透過醫生處方獲得部分保險給付,從而刺激需求。而在英國,政府將肥胖視為公共衛生挑戰,國民保健署(NHS)在2023年推出一項試點計畫,以嚴格篩選的方式讓特定重度肥胖者免費使用 Wegovy,希望證明藥物減重對減少醫療支出的效益。但受限於供應,英國NHS實際能給藥的人數非常有限,一度引發廣大肥胖族群的不滿。在德國、法國等國,Wegovy 也已上市,但價格昂貴且多不予保險給付,因此目前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有經濟能力自費的人群。儘管如此,歐洲醫師對 GLP-1 減重藥的態度日趨積極,特別在私營減重診所和高端醫美圈,瘦瘦針幾乎成為標配選項。歐洲各國的肥胖率雖普遍低於美國,但總人口基數大,潛在市場同樣驚人。諾和諾德在2024年初的財報中提及,Wegovy 在歐洲的推廣將聚焦於「醫生教育和證據積累」,一旦產能充足,歐洲市場有望複製美國的成長曲線。

在亞洲,GLP-1 類藥物的減重浪潮亦開始顯現,但各地進度不一。中國作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預計2030年將有逾1.5億肥胖成人),市場潛力巨大。早在糖尿病適應症上,中國就已引進 Ozempic(2021年獲批)。2023年7月,中國本土企業仁會生物的 GLP-1 創新藥「貝那魯肽」也拿到肥胖適應症批文,填補了國內減重新藥的空白。然而,重磅的進展是在2023年底和2024年:禮來的替爾泊肽(Mounjaro)和諾和諾德的司美格魯泰(Wegovy)先後獲得中國藥監局批准用於肥胖症。特別是 Wegovy,於2024年11月在中國正式上市時引起轟動——媒體形容其如「重磅炸彈瞬間引爆市場戰火」。中國患者對減肥藥的需求被長期壓抑,一朝有了先進藥物可用,市場反應熱烈。不過,與美歐不同的是,中國的仿製藥競爭更為迅猛。由於諾和諾德在中國的 semaglutide 專利將於2026年到期且面臨法律挑戰,中國已有至少15款自行開發的「Ozempic仿製藥」在研發中,其中11款進入最終臨床階段。例如,華東醫藥旗下的九源基因公司已宣稱研製出與 Ozempic療效相當的藥物並申請上市;聯邦製藥、石藥集團等也都在積極布局。預計2025-2026年起,將有多款國產 GLP-1 糖尿病藥物陸續獲批,而肥胖適應症的本土仿製藥則可能在2027年前後登場。中國官方對減重藥物持開放態度,但也強調會嚴格監管品質與療效。一旦仿製藥湧現,價格料將被迅速拉低。目前 Ozempic 在中國公立醫院的自費價格約每劑人民幣 700 元左右(合每月約 $100 美元)。未來國產藥加入競爭,價格勢必進一步下降,惠及更廣大的人群。對諾和諾德等原廠而言,中國市場是一把雙刃劍:人口基數帶來龐大銷量,但專利保護較弱意味高價策略難以持久。因此諾和諾德近年積極與中國本土藥企合作,試圖在競爭中保住部分江山。

其他亞洲地區,如韓國和日本的情況也值得關注。韓國在2023年底批准了 Saxenda 用於肥胖治療,成為繼美歐後亞洲較早核准 GLP-1 減肥藥的國家之一。韓國政府對肥胖治療趨於重視,韓國藥廠也積極投入研發:當地龍頭韓美製藥(Hanmi)曾與法國賽諾菲合作開發長效 GLP-1「Efpeglenatide」,雖然該計畫一度中止,但韓美在2024年宣布將重新定位這款藥物用於肥胖症,針對韓國本土展開新試驗。此外,韓美還有自行研發的三重激動劑(同時作用 GLP-1、GIP、胰高血糖素受體)處於早期試驗,據稱在動物和人體初步試驗中表現出甚至優於 Wegovy 的減重效果。這些進展使韓國市場預計在未來幾年會湧現更多元的減肥藥選擇。日本方面,由於肥胖人口比例相對較低(但糖尿病患病率不低),對減重藥的需求尚不如西方迫切。日本厚生勞動省截至2025年仍未批准任何 GLP-1 藥物用於肥胖適應症,僅有 Ozempic 等用於糖尿病。但可以預見,隨著全球趨勢延燒,日本醫界也開始討論將此類藥物引入減重治療的可行性,或許未來會透過境外引進的方式滿足部分需求。

最後看看台灣本地情況。台灣的糖尿病治療早已採用 GLP-1 類藥物,例如每日皮下注射的艾塞那肽和利拉魯肽都曾納入健保給付範圍,用於特定病患的血糖控制。但在減重適應症上,台灣目前僅核准了利拉魯肽的高劑量產品 Saxenda(善纖達)作為處方減肥藥。Saxenda 在2018年獲台灣衛福部許可,用於 BMI≧27 合併風險因子或 BMI≧30 的肥胖症患者。由於健保不給付減肥適應症,患者需要完全自費。一支 Saxenda 原廠筆針(3毫升)在台灣價格約新台幣 4,000–6,000 元不等,一盒3支裝常見售價約 15,000–18,000 元。照建議劑量每月需4~5支計算,每月療程費用大約 1.5–2 萬台幣,折合約 $500–650 美元,價格不菲。這導致目前使用「瘦瘦針」減肥的多為中高收入族群,一般民眾仍以傳統減重法為主。截至2025年,更強效的 Wegovy(Semaglutide)尚未在台灣取得藥證(未核可用於非糖尿病人的減重)。不過,許多重量級醫學中心已經關注到國外 GLP-1 減肥藥的成果,台灣醫師也在一些學術場合呼籲引進 Wegovy 等藥物。在此同時,民間坊間出現所謂「醫美減重門診」提供 Saxenda 注射療程,甚至有旅遊業者推出出國注射減肥針的服務,可見台灣民眾對這類藥物的好奇與需求。總體而言,台灣的 GLP-1 市場還處於起步和觀望階段:一方面,糖尿病適應症已累積一些經驗,證明藥物的安全與有效;另一方面,在肥胖症治療上尚未全面鋪開,市場教育和價格門檻都是需要克服的挑戰。不過可以預期,隨著全球更多臨床數據出爐,以及藥價未來趨於親民(例如口服藥物問世後),台灣勢必也將迎來 GLP-1 瘦身療法的普及。
投資人第一疑問:這是一時熱潮,還是結構性轉變?
當前 GLP-1 減肥藥的爆紅程度令人聯想起過去許多投資「風口」:是曇花一現的狂熱,還是長久改變格局的創新?投資人在面對這個新興領域時,心中自然浮現第一個疑問:GLP-1 浪潮是一時熱潮,抑或標誌著醫藥產業的結構性轉變?

從需求面來看,許多跡象表明這不只是曇花一現的風尚,而是有堅實基礎的長期趨勢。全球肥胖與相關代謝疾病人數驚人且持續攀升(全球80億人口中約有近10億肥胖人口,5億糖尿病患者),這代表潛在的醫療需求極為龐大。過去這些需求並未充分轉化為藥品市場,原因在於缺乏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案。現在 GLP-1 類藥物提供了一個可行解答,一旦政策和醫療體系開始認可肥胖治療的重要性,將有數以千萬計的患者成為長期用藥者。減重不像治癒感染,往往需要持續維持;許多試用 GLP-1 藥物的患者一停藥又復胖。這點雖然從個人角度是缺點,但從商業模式看意味著長期穩定的藥物需求。因此,只要藥物安全性沒有出現重大黑天鵝事件,GLP-1 類藥物很可能像降壓藥、降脂藥一樣,成為慢病管理中需要終生服用的品項之一。
從供給面與研發投入判斷,GLP-1 類藥物顯然已引發產業結構性轉變。各大藥廠近兩年紛紛調整戰略,將肥胖/代謝領域列為重點。這並非只追逐短期利潤,而是長線布局的信號。例如禮來公司在2022年之後大幅增加相關研發預算,押注下一代產品(如三重激動劑Retatrutide等)。安進、輝瑞等公司甚至不惜中止一些傳統管線,轉而全力攻關 GLP-1 類口服小分子或雙/三激動劑。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球針對減重適應症的在研創新藥高達484項,其中超過40%以 GLP-1 通路為靶點。研發管線的噴發本身就是結構性轉變的強力佐證。如果只是一時風潮,企業不會投入如此多資源在一個方向上。研發投入的增加也體現在專利和學術成果上:相關專利申請數量、學術論文和臨床試驗數量在近兩年呈指數級增長,形成強大的知識產權壁壘和科學網絡,鞏固了 GLP-1 類藥物的戰略地位。
再從經濟數據觀察,GLP-1 類藥物的市場預測正在被一再上調,而且是長期預測而非短期銷售爆發而已。市場分析機構預計,2025年後GLP-1 相關藥物將持續高速增長,到2030年全球年銷售額可達 1,39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4兆元),相比2022年的不到200億美元成長數倍。這21%左右的年複合增長率被視為十年級別的結構成長而非短暫泡沫。投資界甚至出現「GLP-1 之於製藥業,相當於iPhone之於科技業」的論調:因為GLP-1類藥物可能持續引領整個醫藥板塊增長十年以上。在股市上,相關公司市值因GLP-1 類藥而劇增,諾和諾德和禮來的股價在2021–2023年間翻倍攀升,市值雙雙突破數千億美元,並未出現泡沫破滅的跡象。即使經歷短期漲多回檔,整體估值依舊站上新臺階。資本市場已經用真金白銀下注,表明投資人相信這是醫藥產業的一場范式轉移。
當然,審慎的投資人也會提出反面觀點:任何新事物剛興起時往往容易被寄予過高期望,GLP-1 是否也隱含風險尚未充分曝光?例如長期使用會否有隱蔽副作用?患者服藥熱情會否隨時間衰減?是否會像過去一些減肥潮流(如生酮飲食、減醣熱潮)一樣,初期轟動但難以持久?這些疑問確實值得關注,但從已知資訊評估,GLP-1 類藥物的醫學根基和商業模式要比那些短期潮流穩固得多。其療效和安全性的證據基礎深厚(部分GLP-1 藥物已在糖尿病領域使用超過10年,安全性數據充分),用藥體驗也不算艱苦(相對傳統節食運動,打一針對很多人反而容易堅持)。唯一需要時間驗證的是,肥胖患者是否願意長期(甚至終生)用藥,以及醫療支付方能否接受龐大的開支。如果哪天藥物停用率大幅上升,或政府/保險嚴格限制使用範圍,熱潮可能降溫。但以目前美歐的情況看,患者黏著度相當高,一項調查顯示多數使用者寧願承擔副作用也不願停藥,因為一旦停藥易復胖。政策方面,美國正有法案討論取消聯邦醫療保險對抗肥胖藥不給付的禁令,一旦通過將進一步拓寬市場。總體而言,多數專業投資機構認為,GLP-1 帶來的變革已經開始深深嵌入醫療產業鏈,屬於結構性而非週期性的機遇。例如高盛預測2030年光美國就有1500萬成年人將常規使用抗肥胖藥物,遠未達潛在人群的天花板。
綜上所述,我們傾向判斷:GLP-1熱潮是建立在真實需求和技術突破上的結構性轉變。短期或許有過熱成分,但長期看肥胖與代謝病治療正經歷范式改變。投資人需要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這一領域,而非將其視為一波可炒作即棄的概念。接下來的筆記內容,我們再繼續更深入地分析影響 GLP-1 投資價值的關鍵因素,包括專利壽命、競爭格局、價格與毛利空間等,以幫助判斷在這場結構性變革中,誰能成為最大的贏家,又有哪些風險不可忽視。
Part II:專利、競爭與價格毛利
Novo vs. Lilly 專利時間軸(2023–2036)
在GLP-1 投資版圖中,兩大先驅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與禮來(Eli Lilly)無疑是主角。他們的核心產品(Semaglutide 和 Tirzepatide)各自的專利保護期,將直接影響未來市場競局。以下我們梳理諾和與禮來主要產品在2023–2036年的專利時間軸:

- 2023–2026:早期專利與地區差異 – 諾和諾德的 Semaglutide(司美格魯泰,商品名 Ozempic 用於糖尿病、Wegovy 用於肥胖)在不同國家專利期限不一。其中一項核心化合物專利最早將於 2026年在中國和印度到期。事實上,Semaglutide 在中國的專利已遭遇無效挑戰,法院判決仍在審理中。這意味著中國可能在2026年前後成為首個出現學名藥競爭的主要市場。相較之下,美國、歐洲、日本等地因專利延期(如美國 FDA 的專利期延展機制),Semaglutide 專利保護期更長。禮來方面,Tirzepatide(替爾泊肽,商品名 Mounjaro 用於糖尿病、Zepbound 用於肥胖)剛於2022年上市,其專利挑戰最早可在2026年提出(新藥上市4年後按規定可有學名藥申請預告)。但在2026年前,兩大藥物都暫無在主要市場面臨直接仿製競爭的危險。
- 2027–2032:關鍵專利到期高峰 – 對諾和諾德而言,2031–2032是生死攸關的時間窗。根據公司年報披露,Semaglutide 在美國的基本專利將於 2032年到期,在歐洲和日本則於 2031年左右到期。此外,還有若干附屬專利(如治療用途、製劑專利)陸續到期到2033年左右。值得慶幸的是,諾和諾德早年申請了專利期延長,使主要化合物專利比原定2026年延長了約5年。這讓 Ozempic/Wegovy 在美歐市場的獨占期大幅拉長。事實上,諾和諾德已經和多家學名藥廠達成和解,據推測允許美國市場的學名藥在 2032年左右才可上市。2032年可視為 Ozempic 在美國的專利懸崖年份。一旦進入2033年,Semaglutide 學名藥預計將全面湧現,美歐市場價格和市佔可能大受影響。
對禮來的 Tirzepatide 而言,其核心化合物專利在美國有效期至 2036年(該專利編號US9474780於2015年申請)。此外禮來還佈建了數項後續專利保護至 2039年(如特定劑量遞增給藥方法專利等)。這意味著在2030年代前期,Mounjaro/Zepbound 仍處於專利護城河中,競爭壓力小於諾和諾德。值得注意的是,2030–2031年將出現一個窗口期:Semaglutide 原研藥在美歐到期,而 Tirzepatide 尚受保護。這幾年或將是禮來搶佔更大市場份額的黃金期,禮來也有望藉由提早規劃接班產品來銜接2036年後的空窗(例如研發下一代“三重激動劑”以在2030年代中期上市,屆時替代 Mounjaro 繼續獲利)。 - 2033–2036:競爭與防禦 – 當我們走到2033年以後,諾和諾德將面臨 GLP-1 帝國的全面保衛戰。假設2032年後 Semaglutide 在美歐市場失去專利獨占,學名藥價格戰將開打。諾和諾德能否守住市場份額,將取決於其防禦策略(後文詳述,包括品牌力、患者支持、升級版產品等)。另一方面,禮來在 2036年 也將迎來 Tirzepatide 專利到期的關鍵時刻。根據禮來公開資訊,其美國專利期到2036,其他主要市場更晚一些。屆時,學名藥廠也勢必虎視眈眈。值得一提,GLP-1 類藥物多為大分子胜肽,學名藥形式可能是「生物類似藥」而非一般小分子仿製藥,因此即便專利到期,學名藥也需通過臨床評價獲批,上市時點可能略有遞延。但無論如何,2030年代中期是整個 GLP-1 戰局重新洗牌的時段。諾和諾德和禮來都不會坐以待斃,我們預計他們會在專利到期前推出第二代、第三代的新產品(如諾和諾德研發中的口服Semaglutide升級版,禮來的Retatrutide等),以更新換代的策略維持競爭力。
綜觀2023–2036的專利版圖,可以發現兩大領導廠的命運有些錯位:諾和諾德較早享受市場紅利,但也將較早面臨專利懸崖;禮來起步稍晚,但護城河維持更久。這對投資策略的啟示是,未來五年(2025–2030)禮來或許能持續擴大市佔並分享市場高速成長,而諾和諾德在2030年前仍可穩坐巨額利潤,但需要提前布局應對學名藥挑戰。一些分析師甚至認為,諾和諾德可能透過法律戰在新興市場爭取更長獨占期,例如積極在中國打專利訴訟,以推遲國產仿製品上市。對投資人而言,密切關注各家公司專利進展、法律訴訟結果以及替代性產品研發,是評估中長期投資風險報酬的關鍵。
附帶一提,GLP-1 學名藥的競爭已在部分邊緣市場上演。由於諾和諾德並未在所有國家申請專利,一些低收入國家如孟加拉、老撾、巴基斯坦等已合法出現廉價仿製品。例如孟加拉 Incepta 公司推出的口服 Semaglutide 名為 Orsema,每盒只售3-5美元;俄羅斯Geropharm公司也自行製造注射用 Semaglutide「Semavic」,定價比原廠 Ozempic 低24%。這些產品目前僅在當地銷售,但有出口到其他未受專利保護地區的跡象。當前這種「平行市場」尚不影響主流市場格局,但它預示著:一旦專利障壁倒下,價格競爭的壓力將迅速釋放到全球範圍。
全球競爭地圖:核心六大藥廠 + 中國與韓國的挑戰者
GLP-1 領域的高額利潤和廣闊前景,正吸引各路競爭者加入戰局。我們將聚焦六大跨國玩家,以及中國、韓國市場的主要挑戰者,勾勒出全球競爭版圖。
1. 諾和諾德(Novo Nordisk) – 現任霸主,產品線最完善。丹麥的諾和諾德是 GLP-1 革命的開拓者與最大受益者。目前諾和諾德擁有市面上最完整的 GLP-1 產品組合:每日針劑利拉魯肽(Victoza,用於糖尿病)與 Saxenda(用於減重)、每週針劑司美格魯泰(Ozempic 糖尿病用,Wegovy 減重用)、以及全球首款口服片劑 Rybelsus(Semaglutide 口服版)。特別是司美格魯泰系列,支撐起諾和諾德營收的半壁江山。
2024年上半年,諾和諾德光是 Semaglutide 相關產品就創造了約129億美元銷售額,同比大增43%。諾和諾德憑藉這波業績,市值一度超越 LVMH 成為歐洲第一大企業。公司未來計劃包括推展口服Semaglutide更高劑量版本,和一款與胰島素合併的新型注射筆。
優勢方面,諾和諾德擁有數十年糖尿病市場深耕經驗,與全球內分泌科醫生建立了緊密聯繫,品牌信任度極高。其供應鏈亦極為強大,2023年面對狂熱需求,公司緊急擴產,仍八方供不應求。
挑戰方面,諾和諾德需面對學名藥潛在競爭早於禮來,以及產品管線需持續創新。為此,公司已投入研發下一代藥物,如CagriSema(GLP-1與另一種荷爾蒙胺素Amylin的複合注射,每週一次,據稱減重效果可進一步提升)已在Phase 3試驗中。另外還開發口服 Semaglutide 的升級配方,改善目前 Rybelsus 低吸收率的問題。作為先行者,諾和諾德地位穩固,但必須快速適應後起之秀的挑戰。
2. 禮來(Eli Lilly) – 後來居上,雙激動劑改寫格局。美國的禮來公司在糖尿病領域本就舉足輕重,擁有胰島素和其他口服藥的豐富產品。禮來早期與 Amylin 公司合作代理過首款 GLP-1 藥 Exenatide,但2010年代一度在 GLP-1 市場落後諾和諾德。然而禮來沒有錯失良機,2014年推出自己的每週針劑 GLP-1度拉糖肽(Dulaglutide,商品名 Trulicity),迅速搶占部分市場。
真正讓禮來聲名大噪的是「雙效」藥物 Tirzepatide(替爾泊肽)。這款藥物同時激活 GLP-1 和 GIP(胃抑素,一種腸促胰素)受體,為全球首創的雙重激動劑。Tirzepatide 在2022年獲批治療糖尿病(品牌 Mounjaro),臨床數據顯示其降糖效果甚至優於Semaglutide,在肥胖患者中引發的減重高達20%。2023年底,Tirzepatide 終於在美國獲批肥胖適應症(品牌改為 Zepbound),被認為是 Wegovy 最有力的競爭者。
禮來靠著這款重磅炸彈,2023年Mounjaro年銷售達到54億美元;若加上年底開始的Zepbound銷售,2024年有望向百億美元邁進。禮來在短短兩年內,市值暴增,甚至超越強生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醫藥公司。

展望未來,禮來並不滿足於雙激動劑,還儲備了「三激動劑」Retatrutide(同時作用GLP-1、GIP和胰高血糖素3個受體),在2023年的中期試驗中展示了24%驚人減重效果。Retatrutide 已被FDA授予快速通道資格,可望2025-2026年間上市,進一步穩固禮來在代謝領域的領跑地位。
禮來的優勢在於創新能力強和產品梯隊完整:短期有Trulicity賺取穩定收入,中期有Tirzepatide稱霸,長期又有Retatrutide接續。挑戰則主要來自產能供應與市場推廣。目前Mounjaro供不應求,禮來正大舉投資新產線,計劃在2024年底前將產能翻倍。市場方面,禮來需擴大在肥胖治療領域的醫生教育,畢竟其品牌過去集中在糖尿病科,如今要說服減重門診、內科甚至精神科醫生處方這類藥。綜合而言,禮來儼然已從GLP-1的「追趕者」變成「全場領跑者」,股市投資人給予的高達70多倍市盈率也反映了這種期待。
3. 輝瑞(Pfizer) – 巨頭覬覦,新技術布局。作為全球最大的藥廠之一,輝瑞過去並未在 GLP-1 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然而眼見GLP-1 商機驚人,輝瑞迅速投入研發資源,希望後發制人。輝瑞採取的路徑是「口服小分子」GLP-1 激動劑。傳統 GLP-1 藥物是大分子胜肽,需注射給藥且製造成本高。若能研發出口服的小分子藥丸,將有潛力徹底改變遊戲規則。

輝瑞目前有兩項候選藥:Danuglipron(丹魯列龍)和 Lotiglipron。在早期試驗中,Danuglipron 展現了降低血糖與適度減重的效果。然而,2023年輝瑞宣布因肝酶升高副作用,中止了 Lotiglipron 的開發,專注資源於 Danuglipron。Danuglipron 預計每日口服兩次,目前正進入Phase 2試驗。一旦成功,它將成為可替代注射的選擇。
另外,輝瑞也不只押寶自研。2023年有傳言輝瑞考慮通過併購方式進軍減重市場,例如評估收購持有另一款口服 GLP-1(Orforglipron)的美國生技公司。雖然這些消息未被證實,但輝瑞的財力足以在必要時收購成熟產品。
輝瑞的優勢在於雄厚的研發和商業化資源,以及全球銷售網絡,一旦有好的產品,可以快速推廣。劣勢是目前在該領域缺乏臨床驗證的成品,進度落後主要競爭者。投資人對輝瑞的GLP-1 野心保持關注,因為它可能利用其擅長的「latecomer策略」:等待市場證明機會,再通過研發或收購迅速搶灘。如果輝瑞的口服藥成功,它將以平價與便利顛覆現有格局;反之,若研發受挫,也可能考慮收購一家已有產品的公司直接切入。目前輝瑞手握因COVID疫苗大賣累積的充沛現金,GLP-1 或是其下一個重大出擊點。
4. 安進(Amgen) – 多重靶點探索者。安進是生物技術制藥巨頭,傳統上以生物製劑(如單抗)見長。在肥胖領域,安進沒有既有產品,但它另闢蹊徑研發創新機制的減重療法。其領先項目是 AMG 133(現正式名稱為 Maridebart cafraglutide,暱稱 “MariTide”)。AMG 133 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GLP-1R 激動 + GIPR 拮抗」的雙功能分子:一端是 GLP-1 模擬物,另一端是 GIP 受體的阻斷抗體。

這種機制有點類似禮來的 Tirzepatide(GLP-1+GIP 激動),但採取相反策略對 GIP 受體抑制而非刺激。安進認為,抑制 GIP 可以減少脂肪生成,而同時激活 GLP-1 抑制食慾。AMG 133 在2022年底的I期臨床中,給患者每月注射一次,共3劑,結果12週體重減輕最高達14.5%。更新的52週數據更顯示持續減重接近20%,且未達平臺期。雖樣本小,但這成績引發業界興奮。2023年AMG 133 開始II期試驗,一旦進展順利,有望在2025–2026年進入後期臨床。
除了 AMG 133,安進還有其他代謝病管線,例如與一間小型公司合作研究一種調節肌肉生長的肥胖治療,試圖減少減重時肌肉流失(肥胖者減肥常伴隨肌肉減少,安進希望提高減重「品質」)。安進的強項在於生物技術創新,其雙功能分子設計別具一格。劣勢是公司在減肥市場經驗不足,且競爭對手已有成熟產品獲利。安進需要證明其路線的可行性,否則醫生可能更傾向使用已知有效的GLP-1 RA。對投資者而言,安進屬於高風險高回報玩家:如果 AMG 133 成功,它將成為市場有力競爭者,公司也可分食巨量營收;反之,任何副作用或效果不及預期,都可能使其折戟沉沙。目前看來,AMG 133 是值得期待的黑馬之一。
5. 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 重返戰場的老將。AZ 曾是最早涉足 GLP-1 藥物的公司之一。早在2007年,AZ 通過與百時美施貴寶(BMS)合資的方式收購了Exenatide的原研公司 Amylin,從而擁有了 Byetta (每日Exenatide) 和 Bydureon (每週長效Exenatide) 兩款產品。這兩款藥在2010年前後上市時風光一時,但後來逐漸被諾和諾德的 Victoza 和 Ozempic 超越。

2014年AZ和BMS結束合資,AZ 獨自經營這些產品,但銷售日衰,最後甚至退出部分市場。之後幾年,AZ 在 GLP-1 領域暫時沉寂,專注於另一類糖尿病藥物(SGLT2 抑制劑,如Farxiga的成功)。然而,隨著GLP-1減肥熱潮興起,AZ 在2023年明確表態重返肥胖藥物研發。他們的策略有兩條線:一是研發口服 GLP-1。AZ 在2022年放棄了一款自研口服激動劑,但隨即在2023年斥資1.85億美元首付款,授權引進中國生技公司 Eccogene 開發的口服小分子 GLP-1(代號ECT-001,轉授後編號AZD5004)。這顯示 AZ 不甘心缺席口服賽道,願意花錢買進具潛力的候選藥。二是研發聯合療法和雙激動劑。AZ 公布了一款實驗藥 AZD9550,結合 GLP-1 和胰高血糖素雙靶點,用於肥胖合併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等共病的治療。初步試驗顯示安全性良好。AZ 還強調,會以「整合心臟代謝治療」策略拓展 GLP-1 藥物用途,如改善心衰、腎病等。
AZ 的優勢在於豐富的心血管-代謝產品線及商業團隊,若未來GLP-1證實對心血管有益,AZ 可把肥胖藥與自家心臟藥物打包推廣。一個潛在看點是,AZ 是否會利用本身在中國市場的深耕(AZ在中國有很強業務)來推進 Eccogene 藥物的開發並在中國上市,與諾和諾德、禮來的產品競爭。AZ 的挑戰在於入局稍晚,目前沒有一款進入Phase 3的自家產品,必須迎頭趕上。對投資者而言,AZ屬於潛伏型選手,其肥胖藥進展值得關注,但短期內對市場格局不會有重大影響。一旦AZD5004等口服藥進入III期,AZ 可能重新成為焦點。
6. Hims & Hers Health(HIMS) – 新興通路,借力起飛。前面提到的五家皆為研發製藥公司,而 Hims & Hers 是一家美國數位醫療保健公司,專注於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線上醫療服務。HIMS 本來以販售男性禿髮治療、壯陽藥、皮膚藥等聞名,採取網路醫師問診+郵寄處方的模式,針對年輕客群。GLP-1 減肥潮讓 HIMS 看到了龐大商機:許多想減重的人不一定有糖尿病,未必定期看內分泌醫師,而是願意透過遠距醫療獲取處方。
HIMS 於2022年底開始推出減重方案,提供醫師評估資格後,郵寄 Semaglutide 或 Tirzepatide 給用戶。該公司更大膽涉足「複合配製藥」(compounded drug)業務:因 Wegovy 等藥昂貴短缺,一些藥師利用原料調配「平價版」Semaglutide 注射液。HIMS 一度以每月數百美元價格銷售此類產品,吸引大量用戶註冊。這種灰色作法引發諾和諾德強烈不滿,2023年諾和諾德甚至終止了與 HIMS 本來洽談的合作計畫,並指控 HIMS 涉嫌非法推廣未經批准的仿製品。消息傳出後,HIMS 股價一度暴跌30%。不過HIMS 很快調整策略,更謹慎地與原廠合作而非繼續擦邊球。
2023年中,諾和諾德改變態度,選擇與多家合規的遠距醫療平台合作擴大 Wegovy 覆蓋面,HIMS 重新獲選成為官方授權的線上渠道之一。這項利好讓 HIMS 股價瞬間上漲20%。可見正規藥源的重要性。截至2024年底,HIMS 宣布其平台上已有超過10萬名會員接受 GLP-1 減重計畫。當年僅 GLP-1 相關收入就達2.25億美元,占總營收約15%。HIMS 的獲利模式是收取線上診療訂閱費、藥品利潤和服務費。隨著藥廠產能提升,線上渠道被視為拓客利器,HIMS 有望持續擴大用戶數。
HIMS 的優勢是貼近消費者、擅長數位行銷,獲客成本遠低於傳統醫院系統,而且針對不願面對面就醫的年輕族群有特殊吸引力。風險則在於監管政策多變:遠距開藥尺度、複合配藥合法性等都可能影響業務。HIMS 未來的看點是能否提高單用戶價值,例如提供營養指導、運動課程等增值服務,把減重變成訂閱式生意。投資人將 HIMS 視為 GLP-1 浪潮的上下游機會:即使不直接製藥,但在銷售通路端也能分享成長紅利。然而若哪天減重藥變得平價且無需特殊取得(比如沃爾瑪藥局到處有賣),HIMS 的獨特性可能下降。因此對 HIMS 的投資需要留意其是否保持差異化和服務品質,避免陷入單純拼藥價的紅海。
中國挑戰者:中國本土藥企在 GLP-1 賽道的投入可謂百家爭鳴。首先是仁會生物,作為上海的一家生技公司,仁會是中國最早佈局 GLP-1 的拓荒者。其研發的 貝那魯肽(商品名:誼生泰®)在2016年就獲批為糖尿病新藥,是全球首個全人源序列的 GLP-1 受體激動劑。

2023年仁會又成功拿下貝那魯肽的肥胖症適應症批文,使其成為繼利拉魯肽、Semaglutide 之後全球第三個獲批減重適應的 GLP-1 藥。仁會將減重版貝那魯肽命名為「菲塑美」,定位國產減肥針開拓者。儘管貝那魯肽在臨床效果上略遜於Semaglutide(一週需多次注射,減重幅度稍低),但仁會以價格和創新劑型(如透皮貼劑、鼻噴劑型等研發中)來競爭。仁會的故事展現中國藥企的毅力:投入17年才研發成功,在市場混戰開打前贏得先發身位。
除了仁會,華東醫藥也是不容忽視的玩家。華東透過旗下子公司九源基因開發的 Semaglutide 生物類似藥,率先在2024年4月申請上市,預計2025年可能獲批。同時華東也在研發自己的口服小分子 GLP-1 激動劑(代號HDM1002)進入了臨床。恒瑞醫藥則押注小分子路線,研發代號HRS-9531的口服 GLP-1,在研發管線中備受關注。
此外,像信達生物這樣的創新藥公司已提交其雙激動劑「瑪仕度肽」(GLP-1/Glucagon 雙受體激動劑)上市申請,有望2025年成為中國首個雙激動減肥藥。還有先聲藥業、翰森製藥、正大天晴等多家公司均有 GLP-1 或多肽複合藥進入III期試驗。
粗略估計,中國目前進入臨床階段的減重適應症 GLP-1 藥物超過40項,競爭極為激烈。這種「春秋戰國」態勢將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產品創新百花齊放,部分公司嘗試差異化,如研發新的給藥技術或複合作用機制(例如康緣藥業收購的項目開發三激動融合蛋白t)。二是價格戰不可避免,中國市場藥價本就受政策管控,加之競品眾多,GLP-1 藥物在中國利潤率可能遠低於西方。
國際投資者密切關注中國廠商能否走出國門,把產品賣到其他新興市場或與跨國藥企合作。如果中國公司成功打磨出高品質且低成本的GLP-1 學名藥或創新藥,他們有潛力成為全球市場的重要供應者,撼動現有格局。
韓國挑戰者:韓國製藥在創新方面雖規模不如中國,但也有佼佼者。其中韓美製藥(Hanmi)值得一提。Hanmi 在 2010年代研發了長效 GLP-1 激動劑 Efpeglenatide,曾簽給賽諾菲全球開發,但因競爭激烈賽諾菲於2021年中止該專案。失意不減韓美的雄心,2023年韓美宣布將 Efpeglenatide 改作為自家肥胖治療開發,優先供韓國市場使用。
此外,韓美的HM15211 是前沿的三激動劑(同時作用GLP-1/GIP/Glucagon),在一期試驗中據稱帶來最佳減重效果且增加瘦體重。韓美積極在全球會議上發布研究數據,試圖吸引國際合作或授權。另一家韓國大廠 LG 化學也有 GLP-1 口服候選藥進入臨床。韓國政府對新藥支援力度大,若韓美等研發成功,不僅供應國內,也希望打入全球市場。
韓國廠的挑戰在於如何突破重重專利和技術壁壘。目前看韓美最具競爭力的 HM15211 在研發上稍落後於國際巨頭(處於I/II期),但其差異化(例如宣稱減重同時增加肌肉)若實現,將很有賣點。韓國公司一向注重外銷,預計將積極申請美歐試驗,以期進軍海外。雖然韓國挑戰者對全球格局的衝擊暫不明顯,但他們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一股新興力量。
總的來說,全球 GLP-1 市場已進入群雄逐鹿的階段。諾和諾德與禮來這兩大霸主目前穩居高位,2023年前三季司美格魯泰系列賣出約203億美元,替爾泊肽系列約110億美元。但正如春秋時代諸侯環伺,新的霸主可能隨時興起。各路藥企各顯神通:有的憑藉技術創新(雙激動、三激動、口服小分子),有的訴諸成本優勢(仿製藥、生物類似藥),還有的抓住商業模式(遠距醫療渠道)。未來幾年我們將看到更多臨床試驗結果和產品上市,它們將決定這場「現代版春秋争霸」誰能突圍。對投資者而言,佈局這個領域既要關注創新能力,也要衡量競爭壁壘。從目前資訊判斷,短期內諾和諾德與禮來仍將支配主要市場,但中長期看,市場格局遠未穩定。下一個贏家可能是現有巨頭繼續擴張,也可能是新進者靠差異化產品異軍突起。在 Part III 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投資策略,如何在這複雜競爭中捕捉機會並管控風險。
價格與毛利分析:全球均價 vs. 台灣市場、口服藥衝擊、毛利敏感度
GLP-1 類藥物昂貴的價格和可觀的利潤,一直是市場矚目的焦點。因為市場目前極度關注:當前的高價是曇花一現,還是可持續的利潤來源? 以下我們從全球平均價格、台灣等選擇市場情況、未來口服藥對價格的衝擊,以及毛利率敏感度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全球均價與區域差異:以目前市面主要產品 Wegovy(Semaglutide 減重)為例,在美國的列表價約每月 $1,300 美元(每週一劑,一劑約 $330)。患者若無保險自付,常尋求優惠券後每月實際支付約 $1,000 左右。相比之下,歐洲市場價格略低,例如英國私立醫療機構提供 Wegovy 月療程約 £199 英鎊(約 $250 美元),這是因歐洲購買力和定價政策所致。發展中國家則差距懸殊:在印度,由於專利於2026年將失效,已有本土藥廠準備推出低價版本;孟加拉甚至有未受專利限制的口服 Semaglutide,一盒僅售5美元。俄羅斯官方核准本國藥廠Geropharm生產的 Semaglutide 注射液,月費用約 $43 美元。這些價格僅為美國的幾十分之一。中國作為特殊案例,原廠Ozempic於醫院端每月費用約¥700人民幣(約 $100 美元)。但2024年上市的 Wegovy 因尚未進入醫保,市場價格預計每支超過¥1000元,每月四支近¥4500元($600美元)。可見即便同一國,醫院和零售端價格也可能迥異(公立醫院藥價低但供應稀缺,民營渠道貴但方便)。台灣方面,上文提及 Saxenda 月費約新台幣1.5–2萬元,相當 $500–650 美元。若推測未來 Wegovy 登台,其定價或在每月3–4萬元區間(約 $1000+ 美元),與美國接近。
整體來說,目前GLP-1 藥物全球均價高得異乎尋常。這是由於早期無競爭、藥效顯著帶來高定價權。製藥公司採取價格歧視策略,在富裕市場收取高額利潤,用部分收益補貼或放棄貧窮市場。這一格局短期內仍將維持,但長期價格走勢大概率下行。隨學名藥出現,原廠藥在許多市場不得不降價應戰。例如默沙東的2型糖尿病暢銷藥 Januvia 在專利到期後全球降價平均50%以上,GLP-1 藥物未來也難逃此命運。不過,由於 GLP-1 用於減重的現有市場滲透率極低(僅不到1%肥胖者曾使用),即使單價下降,靠量的爆發仍可能推高總收入。投資人需密切關注各地價格政策,如美國未來可能立法允許聯邦醫保與藥廠議價降價,將對利潤產生重大影響。
口服藥衝擊與價格結構:口服 GLP-1 藥物的出現,預計將對價格結構產生深遠影響。目前口服Semaglutide(Rybelsus)在美國一個月劑量定價約 $850,美國保險覆蓋情況一般。由於口服版藥效稍遜且吸收不穩定,市場接受度有限。然而,未來小分子口服 GLP-1 激動劑(如禮來Orforglipron、輝瑞Danuglipron)若成功上市,它們的生產成本會低很多,價格體系可能重構。小分子化合物往往在專利過期後學名藥迅速充斥,價格最終可能跌至原價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以他汀類降脂藥為例,原研上市時月費數十美元,專利過後學名藥幾美元即可買到。同理,一旦GLP-1 小分子面世並普及,長期看肥胖藥物或許會變成像高血壓藥那樣平價。不過在那之前,原廠仍可能採取高價策略賺回研發成本。例如Orforglipron消息稱療效接近注射劑量Semaglutide的一半,若上市很可能與注射藥並存,而非取代,定價或略低於注射但仍昂貴,以反映其便利性賣點。對投資者而言,要考量口服藥對注射市場的替代彈性:如果口服效果只差一些,很多人寧選口服,即使價格相近。所以注射劑廠商屆時可能不得不降價保客。另一方面,口服藥打開新的客群(怕針的人),市場規模擴大也能部分對沖價格降低影響。總之,口服競品問世將增加價格壓力,並可能造成產品間的價格分層:最有效的針劑保持高價,次一等但方便的口服藥中價,大眾學名口服藥低價。這種多層結構在其他治療領域不罕見,對於GLP-1 投資佈局要有預期。
毛利率與敏感度分析:GLP-1 藥物目前為製藥公司帶來極高毛利率。諾和諾德的財報顯示,2023年毛利率達83%,比前幾年又提升,主要因產品組合轉向高利潤的Semaglutide。禮來的毛利率相對略低(約76%),但也在提高中,反映Mounjaro佔比上升。以Semaglutide為例,生產成本包括胜肽合成、無菌灌裝、筆式裝置等,單支製造成本估計不超過數十美元,而美國售價上千美元,可見毛利空間驚人。當前這種超額利潤也引來政策質疑聲浪。有公益組織批評藥廠投入研發不及回報,將大量收益用於股票回購和分紅。確實,諾和諾德近年分紅回購支出已超研發投入41%。長遠看,在輿論與競爭壓力下,毛利率可能趨降。例如學名藥和新進者加入後,價格下降5%,毛利率可能降2–3個百分點;若降價20%,毛利率大約降10個點。這對公司盈利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為此,原廠會努力以擴大銷量和降低成本來部分抵消。擴大銷量方面,鎖定更多適應症(例如GLP-1 用於心衰、NASH等,增加銷售)。降低成本方面,優化生產工藝、增加產量規模效應,可壓低單位成本。如諾和諾德正建新廠並改進製造流程,希望將Semaglutide成本降低30%以上以應對未來競爭。有意思的是,部分上下游供應商也將受惠,例如生產GLP-1 原料肽的企業會迎來龐大訂單需求。台灣有原料藥廠商切入這領域,也可能分享一杯羹。投資毛利分析還需注意敏感度:GLP-1 藥物一旦進入大眾市場,對價格彈性敏感度或許較低。減肥這件事帶有消費屬性,部分人願花大錢追求效果。但若學名藥能提供類似效果,消費者轉向平價版本的速度也會很快。可以預期,專利懸崖前後毛利會有劇烈變化。例如2032年後諾和諾德Semaglutide系列毛利率可能從80%+驟降至50%甚至更低,屆時利潤總額將取決於市場擴容能否補足單價下跌。反之,在那之前的黃金期,原廠會盡可能維持高價高利潤。這意味著當前幾年對諾和諾德、禮來等公司而言是現金牛期。投資人也許會看到他們帳上資金暴增,而這些資金大概會被用於收購、新藥研發或回饋股東。
台灣市場毛利與展望:台灣的藥價一直較低,但GLP-1減肥藥因未納健保,價格其實與國際接軌甚至更高,藥廠在台灣賺取的毛利率應與美國相近甚至更高(畢竟台灣通路分銷成本低,人力便宜)。不過,由於自費市場總量有限,台灣對全球業績影響不大。未來若台灣健保考慮給付肥胖藥,必然要求大砍價,大概只有學名藥時代才可能實現。目前推測台灣藥廠在這波熱潮中能分享的,主要是原料和代工機會。據報導,全球最大的胜肽原料藥生產基地就在亞洲,有廠商因GLP-1 原料需求暴增而產能滿載。台灣如能加入這產業鏈,也可受惠一些製造利潤。整體而言,GLP-1 藥物的毛利極高但未來走勢趨降是大方向。在投資策略上,應關注各公司如何利用這段高毛利期增強競爭優勢,以及在低毛利時代來臨前建立新的護城河。
投資人視角:專利到期後原廠如何守住護城河?
當我們展望2030年代GLP-1 藥物專利陸續到期,原廠藥企將如何防禦學名藥來襲、守住市場版圖?這關乎著投資人對原廠長期價值的判斷。綜合產業慣例與GLP-1 領域特性,我們認為原廠主要可以從品牌認同、臨床數據累積、產品升級、客戶關係等方面構築護城河:
- 品牌與信任:經過多年推廣,諾和諾德和禮來已將 Ozempic/Wegovy、Mounjaro 等品牌深植醫生與患者心中。肥胖症治療領域本就對安全信任格外敏感。患者對減肥藥物的疑慮,需要品牌來背書。原廠藥在長期使用安全性、品質穩定性上建立了口碑,而學名藥剛上市往往難以立即獲得同等信任。特別若學名藥是生物類似藥(如複製Semaglutide的胜肽),醫師可能傾向於繼續開原廠(除非價差懸殊或受保險限制)。原廠也會強調自家完整的患者支持計畫、用藥教育等服務,以增強品牌黏著度。例如諾和諾德早已運營「NovoCare」患者支持平台,提供24小時諮詢、營養建議等;禮來亦有類似計畫。這些都是學名藥廠很難在短期內複製的軟實力。
- 臨床數據與適應症拓展:原廠握有大量臨床試驗數據,包括心血管結局試驗(CVOT)等關鍵證據。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諾和諾德公佈了Semaglutide 用於心血管高風險肥胖者的試驗成果,顯示心肌梗塞、中風等風險降低20%,這是革命性意義的發現reuters.com。有了這些數據,原廠可望向監管機構申請新增適應症或修改標籤,使自家產品成為「有額外健康獲益」的選擇。例如未來Ozempic可能被允許標示可降低心血管風險,這將使醫生更傾向於原廠藥,因為學名藥雖成分相同但缺乏特定適應症批文。在醫療指南上也可能出現偏好原廠的傾向。如果學會指南寫道「建議使用有心血管獲益證據的Semaglutide」(而非泛稱Semaglutide),那等於替原廠樹立一道壁壘。此外原廠還會繼續挖掘新適應症:例如目前Semaglutide正試驗用於阿茲海默症、酒精成癮、NASH 等。若這些成功,原廠藥物將擴展到新市場,而學名藥起初未必能立即覆蓋(畢竟學名藥通常只跟隨原批文適應症)。換言之,原廠透過不斷創造新價值,讓自己的產品永遠「多學名藥一步」。
- 升級版產品與專利串連:藥廠常用策略是在第一代產品專利到期前推出第二代改良產品。原廠可以小改劑型或結合其他成分,以獲得新專利保護並誘導患者轉換。例如諾和諾德可能推出「Semaglutide + Cagrilintide」(雙荷爾蒙合劑)的固定搭配注射,每週一次但減重效果優於單一Semaglutide。這種新組合會擁有獨立專利,使學名藥難以直接替代。另外,原廠也可以開發更方便的給藥裝置。舉例來說,諾和諾德曾嘗試讓藥物透過口腔粘膜或貼片給藥。一旦某種新裝置獲批,原廠可申請專利並大肆宣傳其便利性。學名藥即便成分一樣,也無法使用受專利保護的裝置,只能提供較原始的給藥方式。患者自然更願意選擇升級版。原廠還可能採取「換代策略」:如屆時推出Semaglutide的下一代姐妹分子(透過微調氨基酸序列取得新專利),聲稱效果更佳或副作用更小,誘導醫師將病患換藥到新藥上。這樣,就算老Semaglutide被仿製充斥,原廠早已完成用戶轉移,新藥繼續壟斷。
- 與醫療體系的綁定:原廠能利用多年來與醫師和保險的合作關係,採取一些商業策略留住客戶。例如簽訂保險合約,讓原廠藥成為指定優先給付藥物,排擠學名藥(在美國常見這種rebate換取獨占的手法)。或者在醫院層面提供套餐價格,捆綁銷售公司其他藥品以換取GLP-1席位。還有,原廠可以強化患者忠誠計畫:給長期用戶提供優惠或增值服務,使他們不願意換用學名藥。GLP-1 減肥療程通常需要醫生監測調整劑量,原廠可以提供診療支援軟體、數據追蹤App等提高醫患黏性,形成自己的「生態圈」。一旦患者融入這生態圈,除非學名藥便宜非常多,不然他們未必想跳出來。
- 法規與遊說:不能忽視的是,原廠往往透過法規路徑維持優勢。例如在美國,如果某GLP-1學名藥想上市,原廠可能訴訟其專利(即使主要專利過期,還有次要專利可主張),拖延學名藥上市時間。諾和諾德目前就在中國積極上訴 Semaglutide專利無效案,希望拖到2026年後才讓仿製對手出現。再者,原廠可能遊說監管機構對「生物類似藥」設定較高審批門檻,要求進行更多對比試驗,這無形中給學名藥廠增加成本和時間。所有這些,都可能使原廠多賺幾年的獨占利潤。
當然,學名藥廠也非束手就擒。他們能打的牌包括價格極大讓利(例如一出場就定價比原廠低70%以上,吸引保險和經濟拮据患者)、提高品質信任(透過與權威醫院合作試驗等樹立聲譽),以及創新仿製(如改做口服配方或長效釋放制劑)。這將是一場攻防戰。然而綜合製藥史經驗,大多數情況原廠仍難避免市場份額被蠶食,只是可以透過上述措施減緩速度、保留部分高端市場。以降膽固醇藥立普妥(Pfizer的Lipitor)為例,專利過後兩年內美國市場佔有率從最大降至不到5%,但Pfizer通過品牌計畫在部分自費患者中保持銷量,同時將他們轉用自家新藥,最終仍保有一定營收。
對投資者而言,需要評估原廠公司的護城河深度與管理層策略遠見。擁有強大商業執行力和產品儲備的公司,將更能平滑度過專利斷崖。例如禮來因有Retatrutide等後繼者,被認為2030年代仍將稱霸肥胖市場。反之,若公司應對不及時,可能重演當年某些抗生素或丙肝藥物的悲劇——爆賣幾年後迅速衰退。從目前跡象看,諾和諾德與禮來都高度重視保護其GLP-1 帝國,已經在多條戰線部署防禦。本報告的後續部分會在投資策略討論如何因應不同公司在專利防禦方面的表現,配置短中長期的投資組合。
風險與機會分析:專利風險、政策監管、消費者採用率
任何投資機會都伴隨風險。GLP-1 熱潮雖誘人,我們仍須審慎評估潛在風險,同時發掘被市場低估的機會。以下從專利與競爭、政策監管、消費者採用等方面剖析:
1. 專利風險與競爭加劇:如前所述,2030年前後GLP-1 主力藥物將陸續失去專利保護。屆時大量學名藥湧入,價格驟降、原廠市占流失的風險極高。投資者需提前因應這一風險,壽終正寢型的產品盈利不應給予過高估值。風險在於,市場可能在2028–2030年就提前反映這種悲觀預期,使相關公司股價承壓。因此對諾和諾德、禮來等,需密切關注其新產品接續情況,若佈局不力,可能在專利懸崖前數年即遭拋售壓力。競爭方面,未來3-5年會有更多同類新藥上市,包括其他大藥廠的口服或雙重/三重激動劑。這些競品若證明療效更佳或更便利,將蠶食先行者的市場。特別是輝瑞、安進等大廠都有實力推出重磅產品。機會在於,競爭也意味著市場擴大:多個企業投入推廣,將教育更多醫生患者,整體市場蛋糕或超預期擴張至年$1500億以上。誰能勝出仍未蓋棺,如投資組合分散押注幾個領軍創新者,有望捕捉黑馬崛起機遇。
2. 政策監管風險:GLP-1 減肥藥的風行也引起各國衛生主管關注。藥品安全方面,長期用藥的潛在副作用需警惕。2023年歐洲監管機構調查GLP-1 藥可能增加自殺念頭,引發一波討論。雖最新研究未發現顯著風險,但若未來出現任何嚴重不良反應案例,都會對市場信心造成打擊。監管收緊如FDA 可能在藥品標示上加入黑框警告,或限制適應症人群,都屬風險事件。價格監管是另一隱憂。肥胖屬慢性病,一旦用藥人群擴大,保險和政府將面臨巨大成本壓力,不排除出台措施壓低藥價或限制給付。美國目前Medicare不涵蓋減肥藥,但2023-2024已有提案試圖移除此限制。若通過,短期對需求有利,但長期Medicare也可能要求藥廠大幅讓價。歐洲社會醫療體系更可能直接談判砍價。機會在政策方面也有:若肥胖治療獲官方重視,將推動更多資源投入和政策支持。例如某些國家可能對減重藥給予部分補貼,反而刺激需求。另一方面,監管對低品質仿製藥的嚴格要求,客觀上延長了原廠壟斷期,利好大廠。總體需平衡看待政策雙刃劍,做好情境分析。
3. 消費者採用率與行為:GLP-1 藥物流行的基礎是消費者願意接受這種治療。短期看,社會輿論多數正面,但仍有潛在聲譽風險。如若公眾開始將減肥針污名化(例如有人認為是「偷懶的不健康捷徑」),可能影響一部分潛在用戶心理。也有部分使用者報告停藥後體重快速反彈,或使用中出現所謂「Ozempic臉」等副作用話題,引發對藥物的負面印象。依從性也是問題:GLP-1 藥初期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較常見,一些患者難以堅持。現實數據顯示,大約20-30%患者會因不適而中止療程。如果大量患者無法長期使用,市場預期的龐大持續收入將打折扣。投資時應關注真實世界持續率數據。另一方面,機會在於滲透率仍極低。以美國為例,肥胖或過重人口超1億,但當前使用減重藥物者僅數百萬。即使考慮輕度肥胖不需用藥,長遠仍有數千萬級別的藥物可及對象。只要藥物口碑和醫療推薦度繼續上升,滲透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即意味著數十萬新增用戶。對產業是巨大增量。關鍵機會還在於GLP-1 藥物潛力拓展的新適應症。除了肥胖,糖尿病已確立地位,GLP-1也展現出改善心衰、腎病、成癮等方面的潛能。如果未來證明有效且獲批,將開闢全新市場。例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SH)患者數千萬,目前缺有效藥,GLP-1 若能降低肝脂肪,可能成突破口。在腦部疾病如阿茲海默症領域,任何微小進展都會引發市場高度興奮。這些都是長期機會點。
4. 其他風險:包括法律訴訟風險(減肥藥過往常因副作用面臨集體訴訟,如Fen-Phen案例;若GLP-1長期出問題,藥廠賠償和聲譽將受創)、供應鏈風險(勝肽原料供應需特定化學工藝,萬一上游原料短缺或生產事故將影響供貨。2023年短缺就是產能問題導致)、匯率風險(諾和諾德營收以丹麥克朗計,美元/歐元變動影響財報)等。機會則還有產業整合:預期未來可能出現大型併購或合作(如大藥廠收購研發新星,或藥廠與數位健康平台深度合作),投資者可留意從中獲利。
綜合風險與機會分析可以給一個結論:GLP-1 投資的主要風險來自:藥物長期安全變數、競爭加劇導致利潤壓縮、政策主導價格走向。但同時機會在於:龐大未開發市場、產品線拓寬新症治療、創新版圖成形。投資人宜保持動態平衡觀,隨著情勢變化調整投資比重。審慎做好風險管理(如設定停損、適度對沖),同時也不因短期雜音而輕易錯過長期成長良機。總體而言,只要GLP-1 藥物能繼續證明其醫療價值並不斷創新迭代,機遇仍將大於風險。
結語:GLP-1 是否為「下一個 iPhone 級投資機會」?
經過以上全面探討,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GLP-1 類藥物熱潮,究竟是否堪稱「下一個 iPhone 級」的投資機會? iPhone 的問世象徵科技產業的顛覆與長期繁榮,GLP-1 在醫藥領域是否具有類比意義?
從市場規模與增長速度看,GLP-1 類藥物的表現確實驚人。預計未來數年,僅肥胖與糖尿病兩大適應症就可能支撐GLP-1 藥物年銷售數千億美元的級別。有統計指出,Semaglutide和Tirzepatide在美國上市頭五年的累計收入遠超歷史上其他暢銷藥,甚至十年內全球收入將接近 $4700 億美元,幾乎是 iPhone 前十年營收的兩倍。資本市場也給予了前所未有的估值溢價,讓諾和諾德和禮來市值在短期內暴增數千億美元。單論財務表現和投資回報,GLP-1 熱潮確實不遜當年的智慧型手機革命。
更深一層,GLP-1 類藥物不僅豐厚了企業利潤,也重新定義了肥胖和代謝疾病的治理模式。這點類似iPhone 之於通訊和生活方式的改變。iPhone的出現將人們帶入行動網路時代,而GLP-1讓醫療界首次有了行之有效的「抗肥胖藥武器」。對許多因肥胖困擾的患者而言,GLP-1 藥物就像iPhone一樣改變了生活——前者是減輕體重、改善健康,後者是提升溝通效率、豐富數位體驗。兩者都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產業鏈生態:iPhone 帶動了App經濟與移動互聯網,GLP-1 促進了減重醫療市場的蓬勃,包括線上減重服務、相關輔助產業(健身、營養、心理輔導等)的升級整合。甚至有人預言,GLP-1 的普及將為社會節省巨額醫療支出(減少糖尿病、心血管等併發症),其外溢效應不亞於iPhone普及帶來的生產力提升。
當然,我們也需保持理性。iPhone 的成功是建立在持續創新(每年新機迭代)和生態圈壟斷(App Store)上。GLP-1 要成為「下一個iPhone」,也必須持續推陳出新並維持主導地位。所幸目前看來,GLP-1 類藥物及其衍生創新(雙激動、三激動等)在未來5-10年內仍沒有可見的顛覆者。就如同智慧手機後再無顛覆性硬體問世一樣,GLP-1 有望成為肥胖與糖尿病治療的長期中流砥柱。然而,投資人仍需警惕狂熱與現實的落差。iPhone 初期也有無數跟風者與概念炒作,最終不少黯然退場。同理,GLP-1 熱潮下難免魚龍混雜,未來能長存笑傲的公司可能只有少數幾家。投資布局需有如配置iPhone產業鏈時的智慧——選擇真正有核心競爭力和生態布局的玩家,而非一時曇花小廠。
總結而言,GLP-1 熱潮具備成為「iPhone級」投資機遇的要素:巨大的市場容量,迅猛的增長曲線,深刻的行業變革,以及拓展新領域的潛力(如GLP-1應用至更多疾病)。從收益角度,早期投資此領域的資本已獲得豐厚回報,未來十年仍有可觀的複利增長空間。然而與此同時,投資者需以長線眼光審視風險,不被短期波動和過熱情緒左右。正如iPhone經歷數代產品、穿越競爭挑戰後方穩定霸主地位,GLP-1 產業也需要時間和創新來證明持久價值。
GLP-1 類藥物之於我們這個時代,或許正如十多年前那款初生的智慧手機一般,帶來了希望與驚喜。投資人不妨保持一份樂觀,在深入研究與理性判斷的基礎上,擁抱這場醫療創新的盛宴。同時也謹記市場的教訓,在繁花似錦處保持風險意識。如能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策,那麼GLP-1 熱潮極可能成為您投資生涯中一段難忘且收穫滿滿的旅程。祝願各位在這波結構性轉變中把握良機、共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