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麼要在風平浪靜時,準備雨衣?
投資的世界,總有那麼一些時刻,讓人感覺像在讀一本懸疑小說,情節緩緩展開,卻突然帶來驚喜。最近,波克夏公司公布的第二季持股名單,就給市場投下了一顆不小的石子。聯合健康集團(UnitedHealth)的名字一出現,股價立刻如釋重負般向上竄升,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轉向未來:下一次的名單,又會有哪些新面孔?作為一個喜歡觀察市場細節的人,這份筆記不是在預言,而是試著從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出發,梳理出第三季可能增持的候選標的。這些目前還不在名單內的公司,或許能讓有心人提前參與行情,捕捉那份隱藏的機會。讓我們一步步來拆解這件事,從回顧過去,到展望未來。
為了猜測這個問題,我們來來拆成三部分解悉:
- Q2 到底在說什麼?
- Q3 要怎麼猜才像巴菲特?
- 猜完以後,如何用「勝率」做成行動清單?
這不是一篇用來證明誰「先知道」的文章,而是寫給願意耐心等待、願意把手伸進口袋把零錢捏緊的人。以一種溫柔但堅決的方式,把從 2025 Q2 到 Q3 的蛛絲馬跡,整理成可操作的步驟。
2025 Q2 變化速讀:把噪音變成邏輯
先說說第二季的變化,這是預測的起點。波克夏的持股組合依然維持高度集中的風格,前十大持股佔比接近九成,總價值約兩千五百七十五億美元。這不是隨意的堆疊,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配置。新進的最大亮點是聯合健康集團,規模達十六億美元左右,它不僅是醫療支付龍頭,還帶來了穩定的現金流和強大的網絡效應。同時,住宅建商如D.R. Horton和Lennar也悄悄現身,顯示出對美國住宅供應缺口的看好;工業股Nucor的加碼,則延伸到基礎材料領域。
這些動作並非孤立,而是形成了一個主題:醫療、住宅和實體經濟的鏈條。另一方面,減持的部分也值得注意,蘋果減少了約七成,美國銀行約四成,T-Mobile則完全退出,這反映出對科技和通訊板塊的謹慎調整。能源股如雪弗龍的小幅增持,則維持了對可預測現金流的偏好。
整體來看,這季的報告透露了波克夏的耐心,他們喜歡在市場低迷時布局那些護城河寬闊、管理層善於資本配置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波克夏有時會申請保密待遇,所以有些動作可能要到第三季報告才浮現,這也增添了預測的趣味。
總結Q2 的重點,也不只是某幾檔股票的名字;而是三個主題被反覆強調:醫療支付、住房鏈、傳統能源。集中度依舊很高, 前十大持股就佔了絕大多數的投資部位,這不是偏執,是少而精。
Q2 行為表格總整理 → 我們看見什麼

這張表背後真正的訊息
- 「醫療支付」不是短暫興致,而是對保險業 DNA 的回家;UNH 的出現,是信號槍。
- 住房鏈(DHI/LEN)說明他們相信美國住宅供給缺口不是口號;那是人口結構與財政刺激之間的現實縫隙。
- 能源的加碼不躁進,只是讓投組多一層「可預測的現金流」。
2025 Q3 的推演:怎麼猜,才像巴菲特?
把巴菲特的邏輯寫成白紙黑字,不外乎:
- 護城河清楚(網路效應、規模、議價、轉換成本)。
- 現金流可預期,管理層願意用回購與股利把不確定性慢慢變小。
- 估值合理,最好是事件性錯殺,市場把短期噪音誤解成長期真相。
- 能放得下巨額資金,不要買了以後,自己成為大股東卻動不了身體。
於是,Q3 若延續 Q2,最像的動作是:
- 在醫療支付裡,再加一檔同業龍頭做風險對沖(ELV 或 CI)。
- 在住房鏈,往上游材料/設備延伸(MLM、VMC、CAT)。
- 在物流與能源,補齊現金流機器(UPS、KMI)。
候選清單(目前不在 Q2 名單內):低檔盤整、等消息就上樓
先講在前說清楚:這不是「熱門股」,這是「耐心股」。
3.1 醫療支付/服務:延續 UNH 主題

3.2 住房鏈/工業材料:補齊行業籃子

3.3 物流/能源:與 BNSF、能源版圖互補

如果巴菲特坐在你面前,他會說什麼?
他大概不會講名言,他會問:「你手上的現金,要交給誰打理?要多久?你能睡得著嗎?」如果你回答得結結巴巴,他就會提醒你:買可以預測現金流的公司,在市場不愛它的時候。然後,他會把注意力放回「回購/股利」、「負債結構」、「自由現金流」,以及那個看起來無聊卻決定一切的詞: 估值。
接下來的筆記內容,是把這些詞,翻譯成接下來大家可以按下去的按鈕:分批限價、放量才追、放量跌破就減碼。
勝率系統:把直覺變成分數,把分數變成腳步
定義與規則
- 勝率:在指定期限內,用我們的進出場計畫,先到達目標價/站上關鍵區,且不先觸發停損的機率估計。
- 三個視窗:短(1M)、中(1–3M)、長(3–6M)。
- 到價比停損先發生,才算勝;反之為負。
五大因子與權重

權重(依期限調整):
- 1M:量價 40%・催化 30%・估值 10%・品質 10%・執行 10%
- 1–3M:估值 25%・品質 20%・催化 25%・量價 20%・執行 10%
- 3–6M:估值 30%・品質 20%・催化 20%・量價 15%・執行 15%
從分數到機率(邏輯映射)
把加權分數 S 套進簡化邏輯函數,映射到 0–100%(S=0 ≈ 50%)。為避免主觀漂移,使用歷史同型樣本(同產業、相近估值分位)在 1/3/6 月的陽線比率作錨點校準。
勝率比較與排行(3–6M 為主序)
下表是模型估計,用於決策排序與倉位分配參考。
勝率總表

勝率排行(3–6M)
- 68%:CAT、MLM、UPS
- 66%:CVS、ELV、VMC
- 63%:KMI、HON、TOL
- 62%:PHM、CI、SBUX
- 60%:HUM、NKE
解讀:低檔修復 + 現金流穩 在中長期勝率更好;短線的勝敗,多半決定在「量能與消息點的時間差」。
進出場計畫(通用紀律 + 範本)
通用紀律
- 分三筆限價靠近近月下半區;放量突破平台上緣才追(0.3~0.5 單位)。
- 放量跌破量能帶下緣 → 先減 1/3;到第一目標 → 減 1/3,其餘用移動停損跟漲。
- 資金控管:單檔上限 10–15%;跨行業分散(醫療/住房鏈/工業/物流/能源)。
快速模板(示範例)

單位 可依個人資金替換(例如每筆 5 股)。追價單建議 DAY;限價/停損建議 GTC。
耐心,並不是什麼都不做
我總覺得,市場最輕易把我們推向兩個極端:過度興奮與過度厭世。真正的耐心,不是「躺平」,而是把該準備的東西準備好:
- 你知道你為什麼買它(商業模式與估值)。
- 你知道你什麼時候加碼(量能與平台)。
- 你知道你什麼時候先退一步(防守線被放量跌破)。
這三件事,足夠讓人夜裡睡得比較深。
風險地圖: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要下修勝率?
- 宏觀:通膨與就業數據再度轉鷹、降息幅度不及預期 → 金融與高估值權值的 β 上升。
- 產業:醫療(費用率/監管)、住房鏈(利率/成本)、工業(需求/關稅)、能源(油價中樞)。
- 個股:回購/股利放緩、負債惡化、技術面「放量跌破量能帶下緣」。
只要上述任一發生,對應股票的「催化/量價/執行」分數都會下修,勝率級距下調一檔;相反,帶量突破上緣、指引上修、回購加速,則上修。
小結:把好公司買在不受歡迎的時候
巴菲特最迷人的地方,不是他買過哪些偉大公司,而是他能把「心裡想的價值」與「市場正在給的價格」分開看。你不必成為他,你只要在每一次下單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明白這家公司的護城河與現金流了嗎?
- 現在的價格,是不是「站在錯誤的一邊」的人造成的?
- 我有沒有一張寫好的、簡單到可以在情緒波動時照著做的操作單?
把這三個問題貼在螢幕旁;等那個「正面消息」來,我們就不會忙著追新聞,會照表操作。
看到這裡,如果你願意,就把你想操作的三檔寫在紙上,旁邊各畫一條「平台上緣」,以及一條「防守線」。剩下的,就交給時間。
附錄 A|勝率計算:一步步到機率的流程圖
- 建立資料:估值/品質/催化/量價/執行五因子,為每檔在 –2~+2 打分。
- 依期限套用權重,求出加權分數 S。
- 用邏輯函數把 S 轉為 0–100% 的勝率(S=0 → 約 50%)。
- 用歷史同型樣本的 1/3/6 月陽線比例,對映射曲線做錨定校正。
- 將目標/停損設計的保守度反映在「執行」分數中,彼此可比較。
附錄 B|觀察日曆(3–6M 視窗內)
- 10 月上旬:CMS Star Ratings 公布(醫療保險全行業關鍵)。
- 10/30:CI Q3 財報(美東時間 08:30)。
- 11/05:HUM Q3 財報(美東時間 08:00)。
- 10 月中(依 IR):KMI Q3 財報/配息宣告。
附錄 C|筆記內各美股公司快速一籃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