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中國經濟時,外界往往喜歡找一個參照物。
有人說中國會步上日本九〇年代的「失落之路」,也有人認為它更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墨西哥。
然而,若真正深入觀察,中國的現況顯然更複雜,它同時具備日本、拉美與俄羅斯的某部分特徵;但又以自身的規模與制度,塑造出一個前所未見的複雜及多樣性。製造與消費的雙重體量
中國是世界第一的製造大國,製造業規模佔全球約三成.
同時,中國又是消費大國,十四億人口與極高基礎設施滲透率、電商覆蓋率等,使得市場規模驚人。
這樣十幾億人口體量的「製造+消費」結合,在全球沒有先例。
汽車產業是最佳例子:中國新能源車「配置高、價格低」持續內捲,讓德系豪華品牌在同時面對中國強大製造競爭跟超大內需市場之下被迫降價參戰,徹底打破其在全球堅持數十年的豪車品牌定價原則。
這意味著,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內卷壓力足以改寫跨國企業的全球策略。
中國消費場景的內卷與矛盾
民生消費同樣呈現矛盾。
五星級酒店這幾年常以 9.9 元套餐求生存,外賣平臺以流血價格戰維持流量。對消費者而言-這是福利;對商家而言,則是所有店家都陷入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惡性循環。
但還有「消費雙面性」:一方面消費者在市場極度內捲下-很方便去追求極致性價比;另一方面,其實消費者也又願意為情緒價值、興趣與娛樂花更多錢。
像類似夫妻店型態的小型咖啡館、特色小餐廳等固定開銷低的小店更有誘因走小而精緻的「體驗式服務」,來提供情緒價值(氛圍、社交屬性、文化調性)跟個性化服務(職人調酒、手工甜點、特色咖啡、定制化)等.
這種理性與感性並存的消費模式,使中國民生消費市場在降級與升級之間同時拉扯。
能源、制度與人口的三重壓力
能源方面,中國能源結構正試著擺脫美國主導的石油天然氣供應體系,依靠的是「俄羅斯石油跟天然氣 + 中國再生能源快速擴張」,但這同時提高了對俄羅斯的單邊依賴風險;儘管再生能源成長迅速但「間歇性與儲能貴」無解,短期內外購的火力發電仍是主力.
制度上,商業活動可以極度靈活,補貼戰、迭代快,但政治制度卻趨於封閉、管制愈加強化;這種「市場靈活 × 政治封閉」的並存,全球少見。
人口結構則更具挑戰,中國尚未真正「富裕」就邁入老齡化。三明治一代的中年人支撐老人與子女,剛畢業年輕人則面臨就業不足。與日本相比,中國未達高收入即先老化;與拉美相比,中國雖有完整產業鏈但同樣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歐美的矛盾心理:威脅與誘惑
在這些內部挑戰之外,還存在一個外部悖論:歐美一方面將中國視為最嚴重的戰略威脅,另一方面卻又難以割捨這個巨大而誘人的市場。
無論是汽車、奢侈品、快消品、科技產品的歐美企業都無法忽視中國十四億人口帶來的消費力量;即使在消費降級環境下-中國仍是全球三大消費市場(另外兩個是美國、歐盟)。
但對歐美政府而言,中國的製造實力、科技追趕與地緣政治威脅則構成挑戰.
於是形成一種矛盾:歐美國家安全視角下的中國是威脅;商業角度的中國又是重要市場。
歐美這種分裂心態,也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問題的複雜性。
結語:一種混合型困境
中國經濟的特殊性,正是上面這些元素的疊加.
有些人只看到中國經濟趨緩+消費降級,就說中國經濟完蛋了! 也有些人看到中國五星飯店跟各種消費都那麼便宜,就覺得中國好香好棒!
可以說這兩種講法都沒有錯,這就是中國複雜問題跟多樣性的某一部分.
因此,用「日本失落」或「墨西哥陷阱」來解釋中國都難免失真。
中國更像是全球首次出現的一種「超大型國家的混合型困境」:既具備超大體量與完整產業鏈的優勢,又同時被人口結構、制度封閉、外部環境與國際矛盾所掣肘。
這種複雜跟多樣性,才是觀察中國最困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