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罷免」運動,是太陽花之後台灣最大規模的公民運動。
然而,這場運動從一開始就呈現出鮮明的轉折路線—從菁英訴求出發,逐步轉向平民語言跟大眾情緒延展,而後期則是在大幅動員後的發散跟不可控.
以下我們就來討論這樣的敘事轉換,背後的故事跟動機.🎓 一、初期:菁英論述與制度焦點
大罷免初期的訴求來自於:對藍白聯手強行通過《憲訴法》、《財劃法》、《選罷法》等爭議法案的反對。當時焦點集中在:
- 國會程序操作的瑕疵(如逕付二讀、限縮發言權、突襲表決)
- 憲政體制的潛在破壞(如釋憲門檻提高、監督機關弱化)
- 中央預算遭到大幅刪減對文化、教育等部門的衝擊
然而,這些議題牽涉憲法制度與法律層面,對多數政治冷感或一般民眾來講門檻高、感知距離遠。
「修什麼法?怎麼影響我?」成為民眾面對這些議題時常見的困惑。
🔥 二、中期:敘事下沉與群眾動員
理性敘事議題難以擴散,大罷免快速出現「敘事平民化」與「行動下沉」的策略轉向:
✅ 訴求轉譯為平民語言:
- 「要守住文化預算!」—觸及藝文圈焦慮
- 「這些藍營立委要讓台灣變成中國的棋子!」—升高主權焦慮
- 「你的一張罷免票,是給孩子一個不被中國立法綁架的未來」—動員家長恐懼
街頭罷免站、KOL參與、文青式文宣、美學設計與口號簡化,使原本菁英式的制度議題討論轉化為一般民眾生活語言,成功將議題滲透至早餐店、LINE群與校園走廊。
📈 動員成果:
- 公民參與面向大幅擴張
- 文學界、音樂人、媽媽社群等非典型政治圈層紛紛參與
- 民間團體從律師、教授擴展到理髮廳老闆與留學生
⚠️ 三、大幅動員之後的反噬風險
但這場敘事的平民化,也帶來三大風險與挑戰:
1. 議題發散與價值模糊
隨著參與者多元,罷免理由也變得零碎:
- 有人罷免因為不滿藍營立委言行
- 有人因為文化預算被砍
- 有人單純因為「朋友叫我簽就簽了」
這讓整體運動從「藍白聯手通過爭議法案」變成「多重情緒出口」,導致價值共識難以凝聚;也在面對藍白陣營反擊時失去統一立場。
2. 側翼與極端言論的操作空間
部分綠營支持者與側翼在宣傳時採用激進言語:
- 「你不同意罷免就是中共同路人」
- 「支持藍白的人都是愚民、韭菜、奴性民族」
- 「打倒國民黨的時刻」
這種言語在短期內可能激發同溫層情緒,但同時會讓理性中間選民覺得反感;反而削弱罷免正當性與社會支持。
3. 情緒綁架取代理性討論
當大罷免訴求最終被簡化為「反中」、「反藍」、「反對罷免就是挺中」等標籤時,原本大罷免的初衷跟理性討論的空間就消失了。
這對民主的危害是:
- 讓中間派或溫和者缺乏參與理由
- 給予藍營迴避「強行通過爭議法案」問題,回到傳統藍綠對抗的論述
- 為未來藍營反撲與報復性動員埋下種子
🧭 小結:民主理想與動員策略的雙重試煉
當理念群體遇上大眾參與,必然面對要顧及「議題深度」或「群眾廣度」的兩難;這是「擴大群眾運動參與」中必然會面對的.
像是現在這次大罷免,還是可以看到不少人努力的將議題拉回「罷免不適任立委」的主軸,也會看到不少政治人物在同溫層本色發揮的盡情演出.
也看到了「傳統中華民國反共派」跟「台派」在反共議題的合作,即便原先政治立場不同在更大的議題上也是能夠團結的可能.
最後提醒,情緒性言論通常只有在同溫層取暖有用,很難爭取到同溫層之外的支持.
希望大家能夠保持理性,尊重每個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