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第一次大罷免,最終全都失敗.
這結果並不意外。當這場運動後期逐漸變成「綠營 vs. 藍白」對決時,結局就已經注定:「這幾個選區畢竟大多是藍營的主場」。
藍營主場的藍委罷免本來就不容易:要過 25% 同意門檻,必須有足夠投票率與社會熱度;但只要聲勢拉高,就會刺激藍白陣營全面回防。結果大罷免後期綠營涉入越深熱度越高、對手越動員,罷免越難成功。
理論上最理想的條件是「有點熱但不要太熱」,熱到能讓中間選民跟對國會失控反感的人出來投票,卻又不熱到能觸發對方大動員。
然而,這種狀態在實務上幾乎不可能精準掌控,尤其最低 25%的門檻也蠻高的。
何況多數被鎖定大罷免的選區本來就是藍營基本盤;公民團體雖然有熱情,但組織鬆散,缺乏政黨機器的地面戰與動員能力。而有黨政機器的綠營如果介入過深,反而會讓藍白方更快團結。
這正是這次大罷免一方陷入的結構性困境:公民團體沒有資源打「選舉規格」的選戰,但如果綠營介入太深太政黨化又會在對方主場激起強大反噬。
從結果來看,也的確跟2024的該選區立委投票結果差距不大.
小結:
公民團體要在藍營主場操作投票率剛好過 25%,又不刺激對手,是一個理論上存在、但實務上幾乎不可能的高難度挑戰。
真正能在藍營主場翻盤的唯一途徑,是爭取到大量中間選民的認同。過去小英時期能夠完全執政,靠的正是穩健中間路線,把支持擴散到藍綠之外,使立委選戰也受惠。
相比之下,雖然藍營這屆國會狀況頻出,這些卻未能轉化為對執政黨與總統支持度的提升,這恐怕才是綠營支持者需要深思跟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