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保險的目的是在一段時間內用極少的費用去保護你能承受住你擔不起的風險,無法作為投資也無法幫你長期打敗通膨
l 保險(壽險)是去保障有收入的人(父母、家裡的經濟支柱),在他們發生意外失去工作能力、經濟來源也還能有現金流,若是去幫小孩買保險,就本末倒置邏輯出問題了
l 在尚未足以依靠被動收入來照顧全家人時,需要保險的保護
l 買保險的雙十法則:1.預算不超過年收入10%,2.保額約年薪的十倍(*美國家庭財務規劃原則:房地產貸款支出不超過家庭收入1/3)
l 聚焦四大項風險:早逝、失能(重殘)、重病、年老
l 1.向保險公司買一年期定期險(明天的保障比20年後的保障更重要),2.其餘的錢進行投資或儲蓄
l 第一個要買的保險是失能保險而非壽險(因為在財富自由以前最值錢的是自己專業的工作能力,壽險是保護家人的,失能是保護自己也讓自己不拖累家人的)
l 台灣處理失能保險上,一般專家建議的防護網組合:意外險+殘廢險(一次性支付)/殘扶險(分期支付) (注意保費、保額和給付標準,殘扶險在健康險之下購買最有優勢)
l 針對購買壽險、殘扶險、醫療險的參考準則(精簡後):
1. 只買定期險,讓預算達到最大效益
2. 省下來的錢去被動投資並做好資產配置,產生投資效益(這個投資必須是簡單、安全、有績效,積極爭取2~30年的投資期)
3. 失能險要買足(意外+殘廢和殘扶)
4. 醫療險要有優先順序(實支實付、重大疾病、重大傷殘、防癌險)且保大不保小
l 資金調配的戰術:
1. 壽險只買便宜的定期保險,2、30年保費不漲的定期險更好
2. 謝絕所有儲蓄險還本型
3. 失能險預算能放寬一點、一定要買足
4. 醫療險預算可比壽險放鬆一點,但要避免過高的壽險主約拉高了預算
5. 保險就聚焦在保險的功能就好,預算有限的家庭更要注意,以免落入保額不足和推休金不足的雙重危機
6. 除非是高資產高稅率,否則年金的部分應該優先了解超保守投資組合
l 保險不是累積退休金的主要工具
l 保險規劃推薦書籍: 平民保險王、錢難賺保險別亂買、理財顧問教你這樣買保險最聰明、聰明買對健康險
l 美國購買壽險的保費不能抵稅,台灣有24,000抵稅限額
l 是否該額外加入6%勞退金自提? 需考量兩點: 投資效益、稅率等級
20%稅率以下的,幾乎沒有勞退自提的誘因,投資期較短(退休年限)、稅率較高或風險承受力較低的族群可充分利用6%勞退金的省稅計畫(重點:比較勞退基金和大盤指數表現再依個人能承擔的風險來做出選擇)
l 延稅能產生的龐大效益別忽略了
l 台灣延稅項目:1.減少股利,不參與除權息2.成立投資公司
l 投資理財的小空間稅務規劃操作:
1. 不參與除權息可產生延稅效應
2. 證券資本利得免稅(出售股票時會有成交價3/1000交易稅)
3. 海外所得100萬以上、基本所得額670萬以上才有可能課到最低稅負,而且基本稅額稅率是20%,低於國內綜合所得稅最高40%(可適度地把收入分配到海外所得的項目)
l 三項稅:1.綜合所得稅2.分離課稅(不會併入綜合所得稅)3.最低稅率
善用某些金融商品的「分離課稅」,就不會把稅率拉高
可分離課稅的金融商品: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短期票券、金融資產證券化商品、不動產信託
l 收入來自資本利得的,台灣有資本利得免稅,使用個人名義開戶較有優勢
l 稅務推薦書籍:節稅的布局、艾蜜莉會計師的十堂創業必修課
l 稅務規劃,不應只從稅法單一角度去切入,也要把投資效應納入考量
最高稅率愈最低稅率的族群也要用不同策略
l 人壽保險有延稅功能但收益成長率低
(*書裡另有介紹適合美國公民的一些節稅工具,如401k抵稅、可動用緊急借款、捐款、慈善信託、資本利得分散到稅率低的小孩親人、年底購買共同基金要留意資本利得發放要申報)
(文章僅是記錄我閱讀書籍後產生的反思、或覺得新鮮有趣、值得記錄下來的觀點的個人筆記,不代表書中所有重點,也不適合做為投資理財或保險、稅務規畫等各種人生規劃的依據,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請諮詢專業人士意見,若有不一樣的觀點也歡迎分享交流,希望這些筆記也有機會帶給您一些啟發,或引領您找到更正確、對您更有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