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完《飢餓遊戲:鳴鳥與游蛇之歌》。
原本是半夜睡不著在滑 IG Reels,然後滑到一個人在介紹書。她一定是蘇珊.柯林斯的狂粉,介紹的一系列都是她的作品,不外乎也有超熱門的《飢餓遊戲》。她拿出三部曲後,又拿出了第四本,然後又有第五本。我想說:「蛤?什麼時候又寫了兩本?」後來才發現我好像錯過很多。
原來 2020 年出了前傳,而今年又出了第二本。哇突然很爽w。我超喜歡反烏托邦主題。雖然是國小的時候讀的小說,但印象還蠻深刻的,所以一看到這個消息,我就馬上去看了《飢餓遊戲:鳴鳥與游蛇之歌》電影。
它跟三部曲不會衝突,即使沒有讀過也能看,因為是前傳。故事講的是第十屆——規則還未成熟、場地粗糙、遊戲仍在發展中的「飢餓遊戲」。而本傳則是第七十四屆。電影主要在呈現:本傳中那個冷酷無情的總統,究竟是怎麼從一個還有憐憫心、同情心的人,逐漸變成殘暴暴君,甚至推崇這個可怕遊戲的人。在人性與權力之間,他選擇了權力。
說真的,第十屆的遊戲場地根本就是活動中心。是我的話,我也不會想看這節目。雖然我對原本三部曲沒什麼印象,但我很確定後期的遊戲場地非常震撼:高科技,不會隨便把武器丟在中心,也不會有隨時失控的無人機誤傷參賽者。
最後也交代了這個遊戲為什麼會出現,讓我蠻開心的。雖然結局依然是開放式:像是幸運逃脫的 12 區女主角,最後去了哪裡,沒有人知道。
喜歡看人類之間互相猜忌、在錯誤中誤傷彼此。內心的殘害讓眼裡只剩下憎恨,剩下活下去的慾望。道德在生存面前,可以一瞬間化為烏有。
這部作品也能和本傳連接起來,解釋了總統為什麼特別針對 12 區的貢品。原來那不是單純的區域歧視,而是來自他年少時的創傷、失敗與背叛。
我也很期待第二部前傳。目前還沒有中文翻譯。話說電影也已經確定要上映了,耶!第二部前傳《破曉收割》在講述第 50 屆飢餓遊戲,也是規則特別的一屆:各區要派兩倍人數參賽。光想就覺得刺激,而那一屆的贏家依然來自 12 區。有趣的是50屆的獲勝者也是第74屆12區貢品的導師。
總統真的跟 12 區羈絆很深w。遊戲許多大改版都和 12 區有關。像是本傳第 74 屆,最後有兩位參賽者存活——也來自 12 區。他們本來應該要互相殘殺,但因為遊戲是娛樂導向、觀眾至上,加上種種利益考量,最後才開放兩位贏家。從那之後開始挑戰規則,遊戲就更有趣了。而第 75 屆更是吸引人。
看完《鳴鳥與游蛇之歌》,我有點想重新再看一遍三部曲。其實以前我對總統史諾這個角色沒什麼印象。
看了很多評價,不差,但電影缺少了很多小說中的角色塑造,時長兩個小時半,節奏已經很緊湊,有機會一定看看小說。
如果現實生活中有這種遊戲,我覺得我會是遊戲很大的投資人,因為真的太有趣太吸引人太具有娛樂性質了w。
我認為作者想告訴讀者的就是書本上可怕的遊戲會結束,而現實中不會,會不會其實現實就是一場漫長的飢餓遊戲?
反正就是——願機會永遠對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