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初看完劇版,好好地哭過幾次。
現在看完原作,不意外地哭了幾次。
感謝大田出版的推薦與分享,《我死的一週前》的原作小說,再次為我帶來無比感動的體驗,會很悲傷,也會有治癒般的溫暖。而且不得不先說,看完小說後,會發現劇版的選角,根本是直接從文字活過來,只差沒把演員孔明和金敏荷的名字寫上去了。小說與劇版雖然劇情走向大致相同,但光是敘事結構就完全不同,所以體感產生的落差反而變成一種對照的樂趣。小說像是分類般,一個角色的故事說完,再接續講另一個,但彼此有所關聯、前後呼應;劇版也有前後呼應,但更像是將書中各章節融合在一起,運用大量插敘或倒敘的手法,所以兩種載體帶來的體驗也不同,但都很精彩。當然還有其他差異,例如小說有更多內心戲、更多故事的後續,而劇版則是校園時期的篇幅更多、更關鍵,因此也大改那起「意外」發生的方式,強化男女主角的命運連結。
當我閱讀時,會感受到一股明顯但不礙事的抽離感。該怎麼形容呢?

作者的第三人稱,會時不時代替角色述說他們正在講的事情,或說的話,所以敘事視角切換得很頻繁,乍看會覺得雜亂或跳躍,但不至於影響對故事的理解,也會慢慢習慣這種風格。重點是我認為,這樣的抽離,也許是作者的一種溫柔吧。希望我們在進入這些角色的心境與故事時,可以靠近,但別靠得太近,怕我們到最後會難以抽離,所以作者跳出來,是希望提醒我們別陷太深...別因此又陷入自身經歷的記憶太久⋯就像書中/劇中角色一樣⋯作者希望故事會接住我們。
這部韓劇、這本小說,是獻給所有愛過,卻未能說出愛的人。獻給所有失去摯愛的人,給予安慰與希望。走出來不容易,但只要還活著,就會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