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近期宣布對印度課徵高額的關稅,遠比日、韓、澳洲等國要高,理由是印度長期向俄羅斯採購石油與武器。而印度也不屈服,並沒有中止向俄羅斯採購石油的意思,而且還派出外交部長到俄羅斯訪問,還說印度與俄羅斯的關係淵遠流長,不會因為一時的壓力而改變。美方官員則痛批,印度每年從美國賺走很多錢,再拿去買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等於協助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同時印度採購俄羅斯武器,還助長了區域的不穩定性。美、印兩國的齟齬,也讓過去美、印、日、澳四方安全架構蒙上了陰影。
事實上,印度這種腳踏兩條船的外交策略,歷史非常的攸久,又被稱為不結盟運動。這是在冷戰時期發展出來的一種風潮,當時美蘇兩大強權,各自組建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公約組織,印度、印尼、南斯拉夫、埃及等國,提出了不參與兩大強權的組織,不進行武裝結盟的新方向。印度甚至還認為,不結盟運動是印度首先提出的,還是不結盟運動的領導國,更是徹底奉行這種外交策略的唯一國家,即使冷戰結束,印度仍然沒有改變這種做法,在國際關係上強調發展平衡,也導致了今日美國的不滿。
批評者認為,印度奉行這種不結盟運動,左右逢緣,沒有任何的原則,只要有利益,就能做朋友。印度則認為,國際政治哪有什麼是非對錯,印度追求自己的國家利益,是天經地義的事。但無論外界或印度社會內部如何批評,印度過去的確將不結盟主義發揮到淋漓盡致。而印度能這麼做,其實有其原因,別的國家雖然參與了不結盟運動,卻很難像印度這樣。比如埃及掌握蘇黎士運河這個戰略要道,就很難在美蘇兩大集團中保持中立,南斯拉夫甚至在冷戰結束後就解體,還陷入血腥內戰之中。
印度能長期維持不結盟的外交策略,與國土位於南亞有很大的關係,這裡遠離美蘇兩大集團的激烈競爭區。在冷戰時期中,最重要的角力地點,在於歐陸、大西洋、西太平洋與中南半島等地。雖然蘇聯曾經想要武力佔領阿富汗,再透過巴基斯坦,取得在印度洋的出入口。但在阿富汗的戰爭,最後以慘敗收場。這讓印度能一直保持在美蘇兩大集團之外。而一樣身處在東南亞的印尼,其實也擁有同樣的優勢,但共產勢力曾一度嘗試從中南半島南下,讓印尼感爆發了反共反華的浪潮,導致印尼與共產集團的關係緊張。
此外,印度的人口眾多,土地廣大,自古以來就是印度洋上的傳統強權。從非洲東岸到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到中南半島西側,這個龐大的印度洋經濟圈,自成一格。印度可以在這個區域內自給自足,不必看人眼色。同時這麼龐大的國家與人口,也讓美蘇兩大強權不敢輕易得罪,所以印度即使長期遊走在兩大強權之間,美蘇兩國也只能睜之眼、閉之眼,而不會對印度強加政治壓力,強迫印度選邊站。更多的反而是利用經濟援助、工業合作的方式,拉攏印度政府,讓印度政府樂得兩面討好,獲取得更大的利益。
最後一點是印度在冷戰時期就已經成功發展出核武,雖然主要的目的是要抗衡中國與巴基斯坦,而不是想要變成世界級的強權,目前所擁有的核武數量並不算多。但擁有核武這個優勢,也讓印度在國防軍事上,擁有更多自主空間。印度也同時發展出洲際彈道飛彈,與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雖然數量也不多,但也算擁有長程核武打擊能力。對面同樣擁有核武的區域強權,美蘇兩國的都秉持著強龍不壓地頭蛇的原則,沒有對印度洋上的強權,施加過大壓力。這也讓印度在冷戰時期壁壘分明的氛圍中,能維持中立。
而美國今日會一改過去溫和攏絡的態度,直接點名印度,以制裁逼迫的方式,要求印度選邊。關鍵的原因在於俄羅斯因烏克蘭戰爭而元氣大傷,連一向受俄羅斯左右的外高加索國家,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都跑去找美國調停紛爭,簽署和平協議,就知道俄羅斯目前已經連心腹之地,都無力控制。普丁至今仍堅持著不願意停戰,是因為停戰條件如果談的不好,自己一定會遭內部清算。因此就算戰爭再持續下去,對俄羅斯非常不利,普丁依然不為所動,畢竟自己的權位、甚至是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外長王毅,在近期訪問中國,並與印度首相見面。
川普打的如意算盤是俄羅斯既然已經大不如前,印度應該會在壓力下,被迫選擇美國,在關稅壓力下屈服。拜登選擇用胡蘿蔔吸引印度,川普則拿大棒來威脅印度,但兩者的目標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印度的不結盟政策,早就已經根深蒂固,幾乎可以說是印度的基本國策了,不是短時間的投機而已。所以印度祭出進一步與俄羅斯來往,甚至與中國和解的方式,來反制美國。中國外長王毅近日到訪印度,除了會見印度外長,還見了首相莫迪,除了恢復多項交流與往來活動,甚至已敲定莫迪的訪中行程。
只是以俄羅斯目前的情況,中國跟印度在地緣戰略中的競爭關係,印度此次是否有辦法繼續保持過去的不結盟策略,很值得繼續觀察。畢竟整個世界情勢又來到了激烈變動期,美國與中國的爭霸,成為了下一階段的主軸,這場龍爭虎鬥就發生在東亞與西太平洋上,讓也身處其中的印度,很難置身事外。川普的關稅大戰,很明顯是在拆解過去全球化的經濟結構,印度今日是否仍有辦法不受影響,繼續依賴印度洋經濟圈,躲過這場風暴,也不無疑問。情勢已經跟冷戰時期有很大的不同,印度可能也要重新思考這樣的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