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公布貿易框架細節,美對歐汽車關稅降至15%,最快8月生效;鋼鋁採配額機制並互認車規,EU擬採購美能源與AI晶片,並放寬藥品半導體關稅。 美國與歐盟7月拍板新框架,將多數歐盟輸美商品關稅統一上限至15%,以EU立法換取美方關稅減免。最新聯合聲明補齊汽車、藥品、半導體、鋼鋁與能源採購等關鍵細節,提供明確時間表與市場指引。 **汽車關稅如何調降,何時開始生效** 美方將在歐盟正式「提出」降稅法案當月首日,啟動對歐汽車與零件的關稅減免。現行對多數歐洲車徵收的27.5%關稅,將降至「合計15%」的上限;若某些品項原本MFN關稅已達15%或以上,則不再疊加232條款。歐盟貿易首長表示將於月底前提案,等同爭取自8月1日起追溯適用。雙方亦承諾互相承認汽車標準,降低非關稅障礙。雖然關稅大幅低於先前30%的威脅,但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仍估計15%關稅將讓德系車企每年增加數十億成本,顯示產業仍面臨壓力與轉單風險。 **鋼鋁將採何方案,供應鏈風險如何** 美歐計畫以關稅配額(TRQ)等合作工具,避免全球鋼鋁產能過剩衝擊本土市場,同時確保雙邊供應鏈安全。這代表兩方可能對彼此保留較穩定的進口配額與關稅上限,降低突發政策造成的價格飆漲與缺料風險。除關稅外,雙方也將強化標準技術合作,減少檢驗與規範差異帶來的時間與成本。對投資人而言,這種「護欄式」安排有利鋼鋁價格波動收斂,但若配額設計偏緊,原料端仍可能出現階段性緊俏,利多具成本轉嫁能力的鋼鋁廠商,卻可能壓縮下游客用與工業端利潤。 **醫藥與半導體關稅,對產業影響為何** 醫藥與半導體關稅將被「封頂」在15%,遠低於先前傳出的最高250%懲罰性關稅威脅。自9月1日起,美方對歐洲藥品僅適用現行MFN政策於學名藥,未另加碼EU全域性附加稅。雖然4月啟動的藥品232調查仍在,風險顯著降溫,市場最擔心的定價衝擊與進口受阻情境暫時解除。消息公布同日,強生等藥廠加碼在美投資:強生宣布在北卡投資20億美元擴產,並簽下10年製造合作;先前諾華、阿斯特捷利康、羅氏也已承諾增產或調整定價。半導體方面,將藉15%上限維持供應穩定,降低高關稅對晶片成本與交期的干擾。 **能源與AI晶片採購,商機與履約風險** 歐盟「意向性」承諾至2028年採購7,500億美元美國LNG、原油與核能產品,並額外採購至少400億美元美製AI晶片,且宣示EU企業將在美戰略領域新增6,000億美元投資。這對美國能源出口與AI供應鏈是實質拉動,但聲明文字強調為「預期與意向」,非硬性保證;若歐洲需求或財政約束變動,實際執行可能遞延或調整。投資人應關注歐洲能源儲備政策、AI資料中心建置進度、以及後續原產地規則談判,這些都將左右訂單落地節奏與受惠程度。 **對台股與匯率影響,投資人該注意** AI晶片採購與美國擴產趨勢,將持續拉抬台灣上游晶圓代工與供應鏈能見度,尤其是為美國客戶代工之高階製程。汽車關稅降幅雖有助歐洲車廠,但15%仍具壓力,台灣汽車電子與零組件出貨節奏恐更分化。鋼鋁若採配額,金屬成本波動收斂,對工具機與工業鏈有利。匯率面,美國能源與AI出口擴大,恐支撐美元偏強,台幣易受壓;以美元計價的出口族群相對受惠,內需與高進口比重產業則須留意成本轉嫁能力。 Josh 評論 此份美歐框架把「不確定的大魔王」關進籠子:汽車、藥品、半導體關稅封頂,短期有利風險資產情緒修復;能源與AI晶片的多年期採購,提供基本面實單支撐。後續觀察重點有三:一是EU能否在月底前如期提案,讓汽車關稅自8月起生效;二是鋼鋁TRQ細節是否寬鬆,避免下游客戶受壓;三是原產地規則與數位監管仍待協商,可能成為下一波波動源。 受惠族群方面,AI與能源最直接:輝達(NVDA)、超微(AMD)、博通(AVGO)、美光(MU)有望受EU資料中心採購拉動;LNG與油氣出口商如Cheniere Energy(LNG)、埃克森美孚(XOM)、雪佛龍(CVX)、康菲石油(COP)受益於長約需求。若TRQ落地,美國鋼廠如Nucor(NUE)、Cleveland-Cliffs(CLF)、U.S. Steel(X)利於價差維持。汽車供應鏈如Aptiv(APTV)、博格華納(BWA)、麥格納(MGA)有望因車規互認降本增效。零售端則分化:沃爾瑪(WMT)在關稅環境下仍上修展望,體現規模與價格力;折扣零售商TJX(TJX)延續韌性。藥廠端,強生(JNJ)、禮來(LLY)、輝瑞(PFE)、阿斯特捷利康(AZN)、諾華(NVS)在關稅封頂下,投資與定價調整空間更靈活。
美歐把關稅風險框進可預期範圍,並以能源與AI訂單強化長週期需求;接下來就看立法時程與TRQ細節,決定受惠能見度與股價延續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