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跟我聊起印度,第一反应都是:「市场大、人口多、年轻劳力多、英文普及,未来潜力无穷啊!」
但,抱歉,我要泼点冷水。
十六年的印度经商经验告诉我:如果你带着这样的美好想像去印度,那结果多半是三年后光着屁股回国。
我当年在印度常驻三年,还做过中兴印度的总经理。一路走来,见过太多中国公司在印度折戟沉沙。唯一的区别在于,我算是少数在印度一直赚钱、没亏过的人。秘诀不是“我比别人勤奋”,也不是“诚信赢天下”,而是——我早早摸透了印度的规则。
今天就借这个机会,把我这些年的观察和总结,跟大家分享。
1. 报价一定要留出「坏账空间」
中国人习惯算得精精确确:成本100,加点利润,报价120,清楚明白。
可是在印度,这个算法会让你死得很快。因为他们的逻辑很特别——如果你不给他们「薅羊毛」的空间,那你就是断了人家的生路。对方会立刻把你列为仇敌,千方百计卡你、拖你,直到你撑不下去。
所以,在印度做生意,第一个铁律就是:报价一定要预留坏账空间。
举例来说:成本100的东西,你至少要报130甚至150,那额外的30~50,就是给对方坑掉的「合理空间」。听起来很荒谬吧?但这就是印度。
2. 钱没进帐,货绝对不能发
这一条更是血淋淋的教训。
很多中国公司急着出货,想着先交货、后收款,结果款项一拖就是几年,最后干脆赖掉。去打官司?抱歉,印度的司法流程比老太太的裹脚布还长,还臭。律师收了你的钱,结果最后发现他根本跟对方是“一伙的”。
在印度做生意,第二个铁律就是:不到帐,不发货。
说得再动听都没用,只有钱进了公司帐户,货才动。否则,你就等着做冤大头。
3. 公司帐上不能放太多现金
这一点很多中国老板很难适应。咱们习惯公司帐上放点现金,觉得安心。可在印度,这几乎等同于犯罪。
因为印度政府盯得紧:帐上现金超过三个月,他们就会找上门,不是罚你一点,而是直接没收。
在印度,放着不动的钱,就像告诉别人「快来抢我吧」。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周转,不要存放。
4. 为什么中国人总在印度吃亏?
老实说,中国人很容易相信「勤奋+诚信」可以打天下。
可是在印度,这两样反而是致命伤。
印度人的口才,天生带着忽悠属性。合同签得漂漂亮亮,最后一拖十年,你也没办法。你找法院?抱歉,他们的节奏能把你磨到怀疑人生。
所以很多中国公司——小米、VIVO、上海电气——都被坑过。不是他们不精明,而是他们带着「中国式逻辑」去打「印度式游戏」。最后下场,多半是输得很惨。
5. 历史上的「东印度公司」早就写好剧本
其实,这不是今天才有的事。
英国当年的「东印度公司」,就是靠一套骗与坑的逻辑在印度崛起的。
拉帮结派、挑拨内斗、鸦片走私、商业诈骗,凡是英国本土不能干的勾当,他们全都拿到印度来做。结果整整折腾了一百多年,把当地的诚信文化彻底毁掉。
所以今天你看到的印度,其实就是这套历史遗产的延续。
6. 中国与印度的「抢劫经济学」
我常常跟朋友这样总结:
- 印度,是对外资的抢劫经济。
- 中国,是对“非赵国人”的抢劫经济。
换句话说,印度逮着外国企业当肥羊,狠狠薅一笔就走。
三星、铃木、小米、VIVO,没有谁能全身而退。
我以前的单位,就被拖过「一个小目标」的欠款。对方各种理由赖账不还,转头却还能用「我们有新项目,快来报方案」来吊你。等你把方案交出去,人影又不见。典型的套路。
7. 那是不是完全没救?
当然也不能这么绝对。印度也有很体面的合作伙伴,遇到的话确实能处得不错。只是比例太小,大多数时候,你遇到的都是「自带坑属性」的类型。
所以结论就是:去了印度,就是进修一场「修罗场学分」。能活下来,已经不容易;能赚钱,那就是奇迹。
8. 给想去印度的人三句话
如果你真打算去印度试试,我只送三句话:
- 报价一定要留坏账空间。
- 钱没进帐,货绝对不能发。
- 帐上现金不要留超过三个月。
这三条守住,你或许能赚点钱。守不住,你就是别人刀俎上的鱼肉。
9. 最后的提醒
别幻想用「勤奋与诚信」征服印度,那在当地只会让你输得更快。
在印度,生意逻辑不是「你努力就会赢」,而是「你敢不敢狠、敢不敢守住底线」。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赌一把,不如去澳门梭哈。输了还有夜景和烟火能安慰自己。去印度?那才叫“人间修罗场”,进去容易,想全身而退,可难得很。
小结
十六年印度经商路,换来的感悟只有一句话:别拿中国的逻辑,去套印度的剧本。
在那里,你能赚钱,靠的不是天真,而是胆识与铁规矩。
👉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按个赞、留个言。也可以打个赏,让我喝杯咖啡,继续写下去。毕竟,写这些血泪经验,比在印度做生意还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