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金子良太郎。四十歲出頭,在仙台生活了十幾年,有個日本老婆,家裡還有三個娃,平常日子就是接送孩子、陪老婆買菜、順便在這裡寫寫生活見聞。算不上什麼大人物,就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小日子。今天想和大家聊一樁最近在新聞裡鬧得不小的事——富士山下的中國人砍樹事件。
事情的來龍去脈
有個中國人跑到富士山那邊開旅館,本來說起來也沒什麼,日本到處都有外國人開餐館、開酒店嘛,這也是社會國際化的一部分。但這位大哥偏偏腦子一抽,居然把鄰居家的樹給砍了。不是修剪,不是協商,而是——直接動手伐了。這在日本可是大忌。
事情鬧大後,警方介入,案件一路打到法院。結果大家沒想到的是,這位當事人一開口,先不是道歉,而是說:自己想申請日本國籍,希望法院能寬大處理,別影響他將來的歸化。好嘛,這下輿論一鍋粥了。日本網民齊刷刷表示:你先想著拿日本護照,怎麼不先替人家被砍掉的樹操心?
為什麼這事讓日本人炸毛?
日本人和樹之間的感情,咱們外國人可能很難體會。家門口那棵樹,很多時候不是隨便種的,可能是祖輩留下的,或者有特別的寓意。甚至有的家庭會把樹看成「家的一部分」。你要是隨便動刀子,不僅僅是破壞環境,還像是直接動了人家的心頭肉。
日本法律對這種事也很講究。哪怕你自家院子裡的樹枝伸出去擋了鄰居的陽光,人家可以要求你修剪,但必須走程序,不能隨便拿鋸子上去就咔嚓。更別說砍別人家整棵樹了,那在日本幾乎等於犯罪中的「不可原諒」。
中國人與日本社會的摩擦
我自己是中國人出身,娶了日本老婆,算半個「內行」。很多時候,文化差異就在這些細節上爆發出來。在中國,砍棵樹可能不算大事,特別是鄉下地方,大家圖個方便就幹了。但在日本,這叫「缺德」。
日本社會的規矩多,繁瑣,有時候確實讓人覺得喘不過氣。但正是這些規矩,維持了社會的秩序。比如說垃圾分類、鄰里問候、甚至停車方向,這些小規矩都在默默地塑造一個共同體的氛圍。
所以當一個外國人來日本生活,如果抱著「隨便啦,反正沒事」的心態,那就註定要撞牆。這次的砍樹事件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不是文化上的「小誤會」,而是赤裸裸的「不尊重」。
歸化與責任
再說回當事人的發言。他第一句話不是道歉,而是說怕影響自己拿日本國籍。這種「順序顛倒」的表現,真的讓人哭笑不得。日本國籍不是免死金牌,更不是「護身符」。你先得是個守規矩的人,才能被社會接受,而不是拿到身份之後再來學習怎麼做日本人。
在我們這些老百姓看來,砍樹就是砍樹,影響別人生活了,你就得先道歉、賠償,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跑題去談「歸化」這事,難怪被罵翻天。這就好比你把鄰居家窗戶砸了,然後第一句不是「對不起」,而是「希望你別記仇,因為我還想跟你做朋友」。這能說得通嗎?
小市民的嘮叨
我經常和鄰居老太太聊天,她總說,日本人最怕「麻煩」。可惜很多外國人來了,第一件事就是「給別人添麻煩」。比如垃圾亂放、夜裡大聲喧嘩、不打招呼就停車。看似小事,但積攢起來就是社會矛盾。這次砍樹事件,就是「麻煩」升級版,還偏偏發生在象徵日本的富士山腳下,更是火上澆油。
我家三個娃,有時候也皮得很,喜歡拔鄰居花園裡的草。我老婆每次都嚴厲制止,說:「拔一根草也要說聲抱歉。」在我看來有點小題大做,但後來慢慢明白,這就是日本教育孩子的方式——小事也要講規矩,因為一旦習慣了「隨便」,將來就容易犯大錯。
我的小結
砍樹事件,看似是一件小新聞,實際上卻把中日文化的差異放大了出來。日本人看重秩序,外國人如果不懂這點,就很容易被排斥。這不僅僅是「中國人和日本人不相容」的問題,而是「你尊不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的問題。
就像我常常跟孩子說的:來到別人家裡,第一件事是學會規矩,不是先把自己舒服放第一位。對一個人如此,對一個想要融入日本社會的外國人更是如此。
最後想說
這件事大家怎麼看呢?是單純的個人素質問題,還是文化差異必然導致的衝突?如果你是法官,你會怎麼判?如果你是鄰居,你能原諒嗎?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也別忘了給文章點個讚、轉發一下。咱們小市民的聲音雖然不大,但也是這個社會的一部分。